月球土壤和巖石樣品這樣被帶回地球 揭開月球的「神秘面紗」

2020-12-04 掌上蘭州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月球後將正式開始持續約2天的月面工作,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510所自主設計研製的月球樣品採樣封裝系統也開始工作。如何將38萬公裡之外的月球土壤和巖石樣品在無人條件下進行打包,並保證樣品在返回地球的過程中不能有任何汙染,這就要求一個專門的裝置——月球樣品採樣封裝系統裝置,它能夠自動承接、封裝月球樣品並具有密封功能。

照片由510所提供

與月面極高真空的環境相比較,地球表面包裹著大氣層,大氣環境中不僅有氣體成分,還漂浮著各種固體顆粒,如果月球樣品接觸到大氣中的這些物質,就會造成汙染,導致月球樣品科研價值大打折扣。

510所研製的月球樣品採樣封裝系統裝置安裝在嫦娥五號探測器的最頂端,需要經歷運載發射、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著陸下降、月面工作、月面上升、交回對接、環月等待、月地轉移、再入回收全任務流程,最終將採集到的月球樣品送到科研人員手中。

它主要由主體框架、密封容器組件、蓋體組件和開合機構組件組成,鏤空的主體框架上分布著用於轉移的棘齒和導向條,裝置採用了鈦合金和鋁合金來保證結構強度和剛度,同時最大限度地減輕了重量。

在月面工作段,月球樣品封裝裝置運行預先設定好的指令,內置電機驅動組件工作,首先解除蓋體的鎖定,之後蓋體豎直抬升,緊接著蓋體轉動一定角度,將裝置的容器口完全敞開,方便鑽取及表取的月球樣品的承接,待所有樣品裝入容器後,蓋體原路返回,下降至蓋體解鎖狀態下的高度,最後,蓋體上的火工鎖緊組件工作,將蓋體鎖緊的同時進行高真空密封。

月球樣品採樣封裝系統裝置返回地面後,怎麼將密封得如此嚴實的月球樣品從裝置中取出?510所研製的月球樣品解封系統裝置可以勝任此項工作,在高純氮氣環境下對月球樣品進行收集、登記、描述等處理,最大限度保證月球樣品儘可能少受地球外部環境的影響,避免月球樣品氧化和汙染,滿足深空探測任務中地外天體樣品密封容器解封、處理和保存等需求。

揭開月球的「神秘面紗」

嫦娥五號還有510所研製的另一個核心載荷——月塵帶電測量儀,將揭開月塵飛揚的秘密。這是自美國阿波羅計劃以來,人類第一次對月球表面的帶電塵埃進行直接測量。

和地球上的勃勃生機不同,除了偶爾造訪的人類、不期而遇的微流星撞擊以外,月球的表面看上去一片死寂——沒有大氣、沒有雨雪風霜、更沒有生命活動。

一直以來,人們認為月球的夜空除了不眨眼的星星,將是漆黑一片。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阿波羅時期,人造飛行器環繞月球,人類踏足月球才發現,月球的地平線上,「漂浮」著一層「薄霧」,在陽光的照射下,發出白色的「輝光」。 半個多世紀以來,關於「地平線輝光」,科學家們普遍認為,是月球表面的極細的粉塵顆粒(月塵)在某些作用下,揚起和漂浮到空中後散射太陽光形成的。

月塵來源於月壤中粒徑小於20μm的顆粒,大部分屬於PM2.5。這些月塵月表環境中易發生遷移運動,主要因素有流星體濺射、人類活動、靜電懸浮等。一些科學家認為自然環境下,月塵懸浮遷移的主要原因是月塵帶電和近月表靜電場的存在——在太陽光照射、太陽風和宇宙線等複雜的作用下,帶上了電荷,並在電場的作用下四散飛揚。然而,這些作用具體是怎樣發揮作用的,一直眾說紛紜,吸引著人類不懈的探索。

這一次,嫦娥五號帶上510所研製的月塵帶電測量儀奔向月球,將揭開月塵飛揚的秘密。月塵帶電測量儀由兩套相同的測量探頭組成,每套探頭又分別由一組阻滯柵網(阻滯勢分析儀)和一臺微質量天平(粘性石英晶體微量天平)組成。

阻滯柵網像扇門,在一定時候,只有滿足一定條件的「月塵」才可以通過。這個條件就和月塵的帶電量有關。 阻滯柵網由兩片帶孔的金屬片組成,上下片可以分別設置不同的電壓,這樣它們之間就可以產生均勻的電場。

一旦帶電顆粒進入柵網內部,它就能受到電場力的作用,如果電場力與重力方向相反,顆粒就可能被排斥出去,因而不能穿過柵網。

柵網的下方是一個由粘性薄膜和石英晶片組成的微質量天平,它相當於月塵顆粒的「體重秤」。它利用石英晶體的「逆壓電效應」進行測量。當晶體電極表面附著一定質量後, 其振動頻率會發生改變,通過測量頻率的改變量就可以知道表面的質量了。這是目前最靈敏的「秤」,甚至可以測到納克級的質量。當通過柵網的月塵顆粒被粘性膜「粘住」後,這些顆粒的質量就被稱量出來了。於是,通過設置不同的「門檻」, 不同帶電量的月塵就被測量出來了。

文丨掌上蘭州·蘭州晨報首席記者 武永明

相關焦點

  • 月球土壤和巖石樣品,是這樣被帶回地球的
    510所研製的月球樣品自動封裝裝置。510所供圖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月球後將正式開始持續約2天的月面工作,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510所自主設計研製的月球樣品採樣封裝系統也開始工作。
  • 揭幕如何將月球樣品帶回地球?
    與月面極高真空的環境相比較,地球表面包裹著大氣層,大氣環境中不僅有氣體成分,還漂浮著各種固體顆粒,如果月球樣品接觸到大氣中的這些物質,就會造成汙染,導致月球樣品科研價值大打折扣。
  • 月球土壤和地球一樣嗎 月球土壤和地球有什麼區別
    導語:各國對月球的探索從未間斷過,其中,我國近期發射了嫦娥五號,為的就是去月球挖土回來。對月球土壤的研究,將對人類未來的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那麼,到底月球土壤和地球一樣嗎?如果不一樣,具體月球土壤和地球有什麼區別呢?一起來了解。
  • 揭秘將月球樣品帶回地球的「打包神器」
    中新社蘭州12月3日電 (記者 魏建軍)如何將月球樣品帶回地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510所(以下簡稱「航天510所」)3日披露,由該所研製的月球樣品密封封裝子系統安裝在嫦娥五號探測器的最頂端,可實現將採集到的月球樣品「打包」返回。
  • 你知道月球土壤和巖石裡蘊藏著的秘密嗎?
    &nbsp&nbsp&nbsp&nbsp嫦娥五號任務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將為深化人類對月球成因和太陽系演化歷史的科學認知作出貢獻。月球上的土壤、巖石蘊藏著哪些信息?人類之前研究月壤取得了什麼成果?如今又可以做哪些研究?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吳昀昭與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帶你一起全面探索月球的秘密。
  • 科普知識:揭開月球的神秘面紗
    根據對月球的多次實地勘探和對從月球帶回的巖石、土壤進行分析研究的結果,人類對月球的面貌已有了較多的了解。科學家認為,月球上的巖石比地球上的還要古老,月球和地球幾乎是由同樣的化學元素構成的,只是組成的成分有所不同。例如,月巖所含的鈣和鋁比地球上的巖石,其含量要高,月球沒有磁場,其外殼比較穩定,近30億年以來幾乎沒什麼變化。
  • 嫦娥四號「掘月三尺」,掀起月球的神秘面紗,探索月壤的秘密
    嫦娥四號「掘月三尺」,掀起月球的神秘面紗,探索月壤的秘密!從這點就能看出來,月球表面的土壤有些不太一樣,反正不是堅硬的巖石,而是鬆散的土壤。對科學家而言,月壤就是科學家們揭開月球秘密的重要武器,另一方面來講
  • 嫦娥五號將從月球帶回土壤研究,為什麼美國也想得到這些土?
    在人類走出地球之後,對於月球的探索也在加快,尤其是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美蘇的太空競賽,美國先後成功進行了6次載人登月,帶回約382千克的月球巖石和土豪樣本。蘇聯也先後進行過3次月球無人採樣,帶回約335克樣本。科學家通過這些帶回的月球樣本,對月球的起源有了一個初步的認知。月球是怎麼形成的?
  • 月球巖石透露了多少秘密
    美國日前宣布將逐步打開封存的月球樣品,利用新技術手段展開研究。自1969年至1972年,美國先後成功進行了6次載人登月,並帶回約382公斤月球樣品。藉助這些樣品,人類對月球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那麼,幾十年來,我們從月球的樣品中得到了哪些信息呢?
  • 月球的背面是什麼?中國人率先,為你揭開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紗
    中國人率先,為你揭開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紗月球對於人類而言,一直都充滿著神秘感,而所謂的月球就是我們肉眼看到的月亮,在漆黑的夜晚非常的皎潔明亮,給人一種出淤泥而不染的感覺,但他又有一種威嚴在讓人們十分的敬畏!
  • 科學家提取月球巖石的樣品進行分析,發現月亮原來是這樣形成的
    1978年,時任美國總統卡特派他的顧問給我國送來兩件禮品:其中一件是一塊月球巖石,它是從月球表面取回來的巖石樣品,極具科研價值,我國立即組織人員對這塊巖石進行研究。地球和月球到底是什麼關係?1969年7月20日,美國阿波羅號飛船的太空人帶著一系列的任務奔向月球,希望能近距離的觀察月球,從而解開月球形成之謎。
  • 看到「嫦娥四號」拍攝的月球照片,成功揭開月球表面的神秘面紗!
    看到「嫦娥四號」拍攝的月球照片,成功揭開了月球表面的神秘面紗!宇宙是浩瀚無垠的,人類探索了這麼多年,對它的了解也不過是皮毛。人類自認為地球在宇宙中非常巨大,可當人類真正進入太空的時候,才發現宇宙中存在著數以億萬顆比地球大的星球。
  • 嫦娥五號登陸月球,將取回2公斤月壤,美國登月之謎恐要揭開真相
    嫦娥五號已然登陸月球,取回土壤一探便知振奮人心!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月球表面的預選區域,就這樣,嫦娥五號成為了我國第三個月面軟著陸的探測器。據說,嫦娥五號著陸在月球呂姆克山位置,是其他國家未曾染指過的地方。除此之外,嫦娥五號將要帶回大約2公斤的月球表面土壤,這無疑是另一讓人興奮無比的消息。
  • 揭秘月球的起源之謎,月球土壤的年歲是多少
    有些科學家認為,月球是和地球一起,於46億年以前,從一團宇宙塵埃中生成的。另一種理論認為月球是地球的"孩子",也許是從太平洋地區"摳"出去的。然而"阿波羅"登月探險的結果表明,地球和月球的結構成份差別很大,有一些科學家提出了另一種假說,即"俘獲說"。他們認為,月亮是偶然闖入地球引力場,而被鎖定在軌道上。可是,要從理論上解釋這一過程的機制,難度相當大。因此,上述3種理論全都難以站得住腳。
  • 月球的背面是什麼?中國人率先,為你揭開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紗
    ,表面布滿了小天體撞擊形成的撞擊坑,月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為38萬千米,直徑大約是地球的30倍。月球也是第1個人類曾經登陸過的地外天體,在1958年的時候,美國和前蘇聯也曾經發射過月球探測器,只不過最後也失敗而告終,而在1959年的時候美國成功發射了月球探測器,而在1969年的時候,美國就實現了人類首次載人登月計劃,一共有12名美國太空人成功地登陸上了月球,並採集到了月球的樣本,這也見證了人類對太空探索的奇蹟,並增長了人類對月球的認知。
  • 月球的幾個神秘現象,月球真是地球衛星?看科學家怎麼說
    1969年,隨著阿波羅號載人飛船登上月球,標誌著全人類正式開啟對月球的探索。隨後不管是阿波羅系列號的發射,還是探測者的仰望,抑或是嫦娥號的創新,都為人類探月工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探月工程的進行,也慢慢揭開了月球神秘的面紗。隨之而來,也發現了更多的神奇,至今未能破解.
  • 月球年齡有幾歲?人類登月帶回月球巖石,隱藏著月球的年齡
    返回地球後,太空人攜帶了數百公斤的月球土壤和月球巖石。這些月球物質被密封在實驗室中,一些被科學家研究過,少量被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贈予對於其他國家,我國已收到1克。 科學家希望研究這些月球物質並解開月球的奧秘。在對這些物質進行了詳細研究之後,科學家們獲得了隱藏在月球背後的主要秘密。
  • 嫦娥五號將帶回20倍重量的月球土壤的重要作用
    嫦娥五號的此次任務是去月球上帶回月球的土壤樣本回地球,以供科學家研究。可以告訴大家,研究月球土壤是很有意義的。因為月球的環境跟地球完全不同:月球沒有大氣層,而且它的表面整天被太陽風和宇宙射線照射,以及天外隕石的轟擊。研究月球土壤能夠讓我們更好的理解月球的性質,同時,月球上有儲量豐富的核聚變材料氦3(氫的同位素),它的儲量如果用來做核聚變發電,可供人類使用一萬年。
  • 月球樣品即將在國家博物館對公眾展出
    高38.44釐米,象徵地球與月亮平均間距384400公裡;寬22.89釐米,象徵嫦娥五號自發射到返回的任務時長22.89天。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號發射成功,12月17日凌晨,完成「挖土」之旅返回地球,帶回約1731克月球樣品。
  • 嫦娥五號即將飛天,只計劃帶回2公斤月球土壤,是不是太少了?
    嫦娥5號準備去月球挖土了。按設計,嫦娥5號一次可帶回2000克的土壤,而前蘇聯3次月球採樣總共只帶回330克,嫦娥5號強在哪裡?上世紀美蘇是航天超級大國,在太空探索方面的動作很頻繁,都很熱衷於上月球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