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陽公園一隅。 記者李永剛 攝
長江日報-長江網1月6日訊(記者楊曉雨)它是武昌古城文化軸上一抹亮眼的綠色,它的荷花曾吸引不少文人墨客留下佳句,它承包了不少武漢人的童年回憶……它是紫陽公園,位於武昌老城區,從1951年建園至今,已有70年歷史。
為了進一步提升公園景觀,滿足市民遊覽和城市發展需求,2019年初,紫陽公園開啟「大湖+」改造。歷時兩年,如今紫陽公園終於美顏初露,即將向市民開放。老園新生歸來,到底有哪些不同?記者實地探訪,帶您一覽前後變化。
園內長廊改造前。 (園方供圖)
園內長廊改造後,視線更開闊了。 (園方供圖)
【靚】
綠化整體提升
聽說公園改造完成,王先生特地來公園採風。「美!真是美。」對改造後的公園,他毫不吝嗇讚美之詞。
走進公園的初印象是,這裡亮了,也靚了。公園改造方案的設計師陳亮也說:「用無人機俯瞰公園,一片鬱鬱蔥蔥,但實則不然。由於高大喬木過於密集,導致下層植物缺少陽光和雨水,長勢欠佳,甚至不少地方都出現裸露。」
陳亮說,此次改造,他們對公園的綠化進行了整體提升。在保留原有長勢良好的大樹的前提下,先是移栽了部分過於密集的喬木和園中易染病蟲害的楓楊,而後梳理中下層植物,開闊區域為疏林草地,重點部位點綴花境,通過一番「梳洗打扮」,公園疏密有致,顏值大增。
湖中島改造前。 (園方供圖)
湖中島改造後。 (園方供圖)
【清】
打造海綿公園
「水清了。」這是公園基建科科長黃歆最大的感受。
紫陽湖湖水與外界隔絕,為提升湖水的水質,紫陽湖「大湖+」工程建立了一套湖水自循環淨化系統,即從紫陽湖引水,經湖心島上的半地埋式環保設施淨化後,匯入島上的景觀水池,再流回到紫陽湖中。
改造後的生態駁岸,也是對水質的一次物理過濾。以前的湖岸是「遊泳池式」的垂直硬化,每逢暴雨,雨水裹著泥沙和汙染物直接往湖裡灌。現在,岸邊的草坪、疊石、水生植物等,對雨水進行重重過濾,讓流進湖裡的水變清了。
北區湖岸改造前。 (園方供圖)
北區湖岸改造後。 (園方供圖)
結合海綿城市理念,公園還遵循「滲、蓄、淨、用」原則,構建了一套完整的水資源管理和利用系統。黃歆介紹,除了有承重要求的一級園路,整個公園都採用透水鋪裝,道路兩側還有隱形雨水溝,讓雨水匯流進入位於湖東岸的一個400平方米的蓄水池,並通過淨化後用於公園的綠化澆灌。
「經大致估算,海綿公園這項舉措,每年可為公園節約用水1.6萬噸,佔公園全年用水量的70%以上。」黃歆說。
【便】
貼心細節方便市民
78歲的胡書忠是紫陽公園的「忠粉」。腿不能動後,他還是騎著代步車來紫陽公園。他說,逛了幾十年,對紫陽公園有感情。「現在的公園,道路四通八達,無障礙通道讓我哪裡都能去,對行動不便的人來說,改造後的公園確實更方便了。」
這樣貼心的小細節還有很多。例如公園進行了亮化提升,特別是沿湖道一圈全部亮起來了,方便市民夜間行走;湖邊的路燈上,還設置有十幾處報警系統,市民遇到緊急情況可以按下報警按鈕,直接與機房值班員聯繫……
園內的無障礙通道。 記者李永剛 攝
公園的管理也更便捷。通過引入一套大數據系統,公園變得更智慧了。不僅可以統計公園遊客量、尋人,還能監測公園的環境、土壤、空氣、溫度等。「以前管理公園依據人為經驗,現在什麼時候給植物澆水,都由數據來說話。」黃歆說。在他看來,公園智慧系統不僅讓公園的管理更直觀、便捷,也更能保障遊客遊園安全。
湖邊的報警求助系統。 記者李永剛 攝
【融】
注入更多文化內涵
公園的中心位置,新建了一座高26米的三層古典建築,名曰「紫陽閣」。樓閣的修建畫龍點睛,讓整個公園的構圖更顯精美。
設計師陳亮說,這不是憑空加的,據史料記載,紫陽湖中心本有建築,是時任湖廣總督張之洞會客休閒的地方,「但具體是什麼樣子已無從知曉,所以我們設計了這樣一座與其原有景觀相協調的樓閣。市民可以登樓遠眺,俯瞰全園」。
新建的紫陽閣。 記者李永剛 攝
紫陽公園屬於「大黃鶴樓景區」,還和黃鶴樓、白雲閣、辛亥革命博物館、起義門、楚望臺等共同處於武昌古城文化軸上。紫陽閣的新建,不僅讓辛亥革命博物館和起義門這兩個文化序列點聯繫起來,還讓整個古城文化軸更加完善。
公園北區還有一個熱帶雨林體驗館讓人感到耳目一新。流水、瀑布、噴霧,還有各種動物昆蟲的叫聲和電閃雷鳴,讓人仿佛身臨其境。這是公園新建的共享空間。
改造後的生態駁岸。 記者李永剛 攝
館內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為了給公園注入更多文化內涵,他們特地建設了「六館一中心」。「中心」指共享空間,「六館」除了書畫展覽館外,還有漢劇博物館、紫陽湖水生態館、張之洞歷史陳列館、地契博物館、茶文化館等。這些場館,多半都是將公園閒置的建築進行古典風貌恢復後,合理利用,注入文化內容。
利用閒置建築改造的紫陽湖水生態館。 記者李永剛 攝
公園相關負責人介紹,紫陽公園「大湖+」工程分三期建設:近期為「大湖+」生態提升,加強湖水湖濱環境保護和綜合整治,打造特色濱湖景觀,目前已圓滿完成;中期為「大湖+」產業創新,積極探索青少年教育、文創產業和旅遊開發;遠期為「大湖+」社會建設,挖掘人文歷史資源,增加教育和旅遊附加值,增強居民的幸福感和歸屬感。融入武昌古城,帶動片區發展,讓紫陽公園成為武昌古城的一顆明珠。
金色童年遊樂場。 記者李永剛 攝
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公園處相關負責人表示,紫陽公園的改造作為武昌區探索「大湖+」發展思路的樣板工程,還將逐步在武昌區其他六個湖泊(四美塘、沙湖、內沙湖、曬湖、都司湖、水果湖)推進。
【編輯:丁翾】
作者/來源:長江日報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