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處理器挑選平板: 平板電腦處理器的挑選主要根據主頻和其製造工藝。
在此之前我們還是需要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處理器,它就像我們的大腦一樣,是一款平板電腦的核心所在。本身是一塊超大規模的集成電路,也是平板電腦的運算核心和控制核心。主要用來解釋平板的指令以及處理平板中的數據。
處理器的種類可謂多種多樣,目前市面上的處理器主要分為兩大陣營,一種是以Intel和AMD為首的複雜指令級處理器、一種是以IBM、ARM領先的精簡指令集處理器。下圖為網友總結出來的一個簡單的區分方法,大家可以看一下。簡單指令集的特點就是指令條數少、指令長度固定,指令格式種類少、只有取數/存數訪問存儲器,其餘指令的操作都在寄存器間進行,更適合處理大數據。
相對於13年發布的處理器,上圖這5款都做了一些升級,主要便在主頻方面。其中有D的版本為單通道,無D的版本為雙通道,帶寬更大,性能也更好一些。其中Z3795為當時的旗艦產品,我們熟知的惠普ElitePad 1000和聯想Thinkpad 10用的便是這種晶片。
不過我們近期較為常見的還是Z3735系列, 其中Z3735D和Z3735F的定位更高些,也更耐高溫,針腳也更多。不過性能卻弱於我們上面說的Z37X5系列,它們本身對安卓和Windows都兼容。其中Z3735F系列也經常出現在我們近期測試的雙系統平板中,如昂達的V116w、藍魔i11 Pro等。
當然還有近期因為Surface 3而比較火的Atom X系列,其中Atom X7-Z8700就是被用在Surface 3上面,雖然性能不如過去的Core i5,但是功耗卻要低很多,整體性能卻又不輸於之前的Core i3。雖然都採用14nm工藝製造,不過它們本身的定義還是廉價平板。我們也可以理解成精簡版的Core M,這種處理器也幾乎被Windows承包了。
在我們上述所有的平板電腦產品中,Intel和聯發科主要針對的是中低端的平板市場,價格便宜,性能也絕對夠用,其中Intel對Windows平板兼容性更強,而聯發科去主要針對安卓端,適合入門級用戶;英偉達的Tegra k1則是面對安卓的中端市場,追求高性價比,不過會出現發熱的問題;至於三星和蘋果則更針對安卓和IOS的中高端市場,售價略高一些,不過也絕對是物有所值的。現在也只剩下高通了,雖然也是針對中高端的安卓市場,不過從近期的動向來看,它們貌似開始對平板市場無欲無求了,把更多的經歷都放在了手機處理器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