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癌是我國女性最常見的生殖道惡性腫瘤之一,是目前唯一病因明確且可防、可篩、可治的惡性腫瘤。統計數據顯示,超過90%的宮頸癌由高危型HPV(人乳頭瘤病毒)持續感染引起。定期進行宮頸癌早期篩查,做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目前公認的最佳防癌措施。
據2019年16萬人次體檢大數據調查,在女性群體中,高危型HPV具有一定的陽性檢出率,其中HPV52的檢出率最高,達4.1%,其次為HPV58、HPV51和HPV16,檢出率分別達到1.7%、1.6%和1.4%。其中,HPV16是宮頸癌的「頭號元兇」,可導致約50%~55%的浸潤性宮頸癌。專家提醒,發現高危型HPV陽性,不必過分恐慌,建議結合宮頸TCT檢查,在婦科醫生的指導下決定後續治療和複查方案。
作為已婚女性的婦科必檢項目,TCT和HPV通常聯合進行。不少女性都有這樣的困惑:TCT和HPV到底是什麼?二者有什麼區別?該怎麼選?
TCT是什麼?
TCT(Thinprep cytologic test)是「新柏氏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測」的簡稱,它是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宮頸癌細胞學檢查技術之一。與傳統的宮頸巴氏塗片檢查相比,TCT可顯著提高宮頸異常細胞的檢出率,對宮頸癌細胞的檢出率高達90%以上,同時還能發現宮頸癌前病變和微生物感染(如黴菌、滴蟲等)。
專家提醒,凡21歲以上、有規律性生活的女性,建議定期進行宮頸TCT檢查,尤其伴有陰道不規則出血、同房出血、血性白帶等症狀者。
TCT報告常見以下幾種結果:
無上皮內病變或惡性病變(NILM)
提示未發現宮頸細胞病變,建議定期複查。
非典型鱗狀細胞不能明確意義(ASC-US)
提示宮頸細胞可能發生病變,該病變可能由炎症引起,也可能由癌前病變甚至癌症引起,需引起重視。如合併高危型HPV感染,建議陰道鏡下宮頸活檢確診。
非典型鱗狀細胞不能除外上皮內高度病變(ASC-H)
提示宮頸細胞很可能發生了癌前病變,但細胞發生的異常改變尚不足以確診癌前病變,需要陰道鏡下宮頸活檢確診。
低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LSIL)
提示宮頸細胞可能發生了低級別的癌前病變,需要陰道鏡下宮頸活檢確診。
高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HSIL)
提示宮頸細胞可能發生了高級別的癌前病變,需要陰道鏡下宮頸活檢確診。
非典型腺細胞(AGC)
提示宮頸管細胞發生病變,需要陰道鏡下宮頸活檢確診。
鱗狀細胞癌(SCC)或腺癌
提示宮頸細胞已經發生癌變,應立即就醫。
HPV是什麼?
HPV(Human Papilloma Virus)是「人乳頭瘤病毒」的簡稱。育齡期女性屬於HPV病毒的易感人群。80%以上的女性在感染HPV後的10個月左右可以通過自身免疫力自行清除HPV病毒,只有10%~15%的HPV感染成為持續感染,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一般認為,間隔6~12個月、連續兩次或兩次以上宮頸HPV篩查提示同一基因型HPV感染可以判定為持續感染。
年齡的增加與吸菸、飲酒、長期熬夜等生活習慣以及口服避孕藥、性生活過頻、多個性伴侶等均為HPV持續感染的危險因素。致癌型HPV(如HPV16、18、35等)感染、兩種以上HPV感染或合併其他病原體(如黴菌、HIV等)感染均可增加HPV持續感染風險。
HPV的感染高峰一般在26~30歲和46~50歲兩個年齡段。鑑於HPV可在人體內潛伏10年甚至更長時間,將HPV檢測納入宮頸癌的常規篩查至關重要,這有利於提高宮頸癌早期檢出率,從而預防宮頸癌的發生。
TCT和HPV有什麼區別?
TCT和HPV檢查均為無創性檢查,需避開經期,二者的檢查側重點完全不同。TCT是檢查宮頸細胞是否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發生了異常改變;HPV是檢測宮頸細胞有無感染可能導致宮頸病變和宮頸癌的HPV病毒。也就是說,TCT是對結果的篩查,而HPV是對病因的篩查,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TCT和HPV,該如何選擇?
由於高危型HPV持續感染是宮頸癌發生的必要條件,而30歲以下(尤其25歲以下)女性HPV感染的自然清除率比較高,因此,專家建議:21~29歲女性應定期進行宮頸TCT檢查,30歲以上女性則應選擇宮頸TCT和HPV聯合篩查。如果發現單純HPV感染,而TCT檢查提示細胞學無異常,建議6~12個月後複查;一旦發現高危型HPV感染合併TCT檢查細胞學異常,建議進一步行陰道鏡下宮頸活檢以全面評估宮頸癌風險,在婦科醫生的指導下確定下一步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