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素有「果中之王」的美譽,再過一兩個月,就到品嘗荔枝的季節了,每每想起那稚嫩多汁、富有香氣的果肉,真的有點按耐不住啊!
可是網上一直流傳著,「吃荔枝會測出酒駕」的說法。那麼吃荔枝,到底會不會被查出酒駕呢?亳州市公安局的兩位民警親身試驗。
結果令人心悸:經測試,一位民警吃了7顆荔枝,呼氣酒精檢測結果為37mg/100ml,達到飲酒駕駛標準。
另外一名民警僅僅吃了4顆荔枝,呼氣酒精檢測結果為10mg/100ml。
根據法規,在車輛駕駛人員的血液中,酒精含量大於或等於20mg/100ml、小於80mg/100ml,為酒駕;血液中酒精含量等於或大於80mg/100ml,為醉駕。
荔枝為何能夠產生酒精呢?原來與它富含的糖分有關。
一方面,從樹上摘下後,水果內細胞缺氧,會進行無氧呼吸產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市民在食用時,口腔中的酶會對荔枝果肉進行分解,分解出無氧呼吸儲存在細胞內的酒精。另一方面,荔枝含有較高的糖分,唾液中很多酶會對荔枝的糖分進行發酵產生酒精,從而可能被測出「酒駕」或「醉駕」。
水果採摘後,堆放時間較長或是水果腐爛後自行發酵,也容易產生酒精。如荔枝存放一段時間,果皮開裂逐漸變質,會散發出酒精的氣味。因此,吃一些儲存不當的、含糖比較高的水果,比如蘋果、香蕉、梨,也可能被「酒駕」。
也有細心的網友發現,食用荔枝後,短時間內會被測出酒精含量超標,但間隔幾分鐘或者飲水後,口腔內的酒精就會揮發恢復正常。那麼為何測得的酒精含量,在短時間會迅速降低?專家分析,人的胃裡酸性較高,並且沒有刺激酒精產生的酶無法再進行發酵,為此,幾分鐘後,原本的酒精含量就消失了。
交警提醒:食用荔枝被檢測出「飲酒駕駛」和真正的酒駕行為完全不同,真正的酒駕行為是市民在飲酒之後,酒精進入血液和大腦,制衡了大腦的平衡系統所造成,而此時酒精會存在於人體之內,而市民食用了含有酒精的食物,只是口腔內含有酒味兒,不會進入大腦。
除了荔枝,還有一些食物和藥品吃後也可能被判「酒駕」,比如蛋黃派、醉蟹(螺、蝦)、啤酒鴨、豆腐乳、酒釀圓子、酒心巧克力、藿香正氣水等等,但這些食物、藥品的酒精量比較少,只會停留在口腔中。為此,市民遇到交警執法時可說明情況,要求漱口或隔5-10分鐘再測試。
如果司機喝了酒,謊稱吃了這些藥品、食物,多次檢測仍居高不下,交警可將其帶到醫院抽血。為此,駕駛員不可心存僥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