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科特·揚(Scott Young)1988年出生在加拿大,從高中開始放學後就幾乎不學習,儘管如此,他還是以全班第二名的成績畢業;讀大學時,他每天學習一般不超過2個小時,但他的平均成績保持在A以上;從加拿大馬尼託巴大學商科畢業後,他用了一年時間,通過網際網路完成了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專業本科四年33門課程,節省了約合人民幣150萬元的大學學費,還登上了TED的講臺分享經驗。
這還不是最酷的。斯科特·揚還曾花一年時間去了4個國家,學習了4門外語,用30天學習肖像畫。
日前,世界著名的免費網絡教育平臺「Coursera」向用戶重點推介了斯科特·揚的學習方法。與此同時,斯科特·揚所著的《如何高效學習》中文版正在中國熱銷。
每十天學完一門課
斯科特·揚一直痴迷於研究人的能力發展。早在2006年,18歲的他就創建了個人博客,分享自己看到過、試驗過的,有助於自我能力提升的文章。
在《如何高效學習》中,斯科特回憶;「博客的界面可以慢慢美化。要想讓博客吸引到足夠多的讀者,優質內容一定是最重要的。」在他推出幾篇優質博文後,收到了大量讀者的好評與關注。讀者的口口相傳,使他逐漸成為小有名氣的學習型博主。
而讓他真正名聲大噪的是他的驚人經歷——用12個月完成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專業四年的33門課程,平均每10天就能完成普通大學生要花4個月才可學完的一門課程。
在接受美國教育資訊網站「Degree of Freedom」採訪時,斯科特說:「那時我已經從商學院畢業了一年。我感到計算機是真正改變人類生活的力量,我很想學習計算機相關的知識,但又不想花費4年的時間和學費。」
幸運的是,他遇到了麻省理工學院的網絡公開課。在2011年10月,斯科特·揚在他的博客上宣布自己將進行為期12個月的MIT(麻省理工學院)課程挑戰。「坦率地講,那時我並沒有百分百的信心能完成這個任務。」他對「Degree of Freedom」回憶。為了達成目標,他每天花10小時學習,每個周六花一天的時間休息,用每個周日的時間工作以維持開銷。
「大學就像一個米其林餐廳,你支付的費用不只包含了食物,還有環境和服務。當你對某種知識極度饑渴的時候,你並不一定要花額外的費用再去學校,再花額外的時間去選課,而是可以用一種單刀直入的辦法馬上滿足好奇心。」斯科特在《如何高效學習》裡寫道。他通過網絡課程,花了不到2000美元購買相關的書籍材料,在2012年9月便宣布完成了所有33門課程,並最終通過了所有考試。
之後,有科技公司向他提供了面試機會,卻被他拒絕,因為「自己並不是為了當一個大公司的碼農才瘋狂學習的」。
不為當碼農,為的是什麼?
在TED的講臺上,斯科特·揚這樣回答:「沒有人喜歡學習,但是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變得更聰明。學習,深入去理解一樣東西,以及感覺聰明一些,這是都是無價的財富。只是經歷了多年懲罰性的正規教育後,越來越多的人將這些寶貴的東西忘卻了……想用一年的時間去完成本來需要4年的課程,我承認我有點瘋狂,或者自大,但是我參加這個挑戰的真實動力就是,我要告訴人們,快速學習是可能的,同時也可以是有趣的。」
斯科特在「Coursera」上告訴用戶,自己的舉動並不是鼓勵人們不去大學學習,而是想通過他的自我教育行為,讓人們重新思考學習的效率,也能讓大學的規則制定者思考,每門課程該如何配置更合理的時間和定價。
一年去四個國家,學會四門語言
在快速學習MIT課程的實驗完成後,他開始了另一個實驗——用一年時間,不講英文,去4個國家,學習4門語言:赴西班牙學西班牙語,赴巴西學葡萄牙語,赴中國學漢語,赴韓國學韓語。
剛開始學中文的時候,斯科特即使知道自己說錯了,也一直不斷地練習。「不斷地說,量變產生質變,學習語言對任何人來說都沒有什麼捷徑可言。」
對斯科特來說,學習一門語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和人交流。在中國,斯科特的學習方法是通過Skype在家和中文老師交流 ,再出門去不同的地方和老百姓聊天,即使不少人笑話他說中文的口音。在熬過一開始說中文頻頻卡殼的痛苦階段後,他開始驚嘆於中國漢字和文化的美妙。
在《如何高效學習》中,斯科特坦言自己「痴迷於漢字和漢字之間存在著的各種各樣的關係」。他發現,學習拼音不過是萬裡長徵第一步,並不能了解漢字背後的博大精深。
對於西方人對中國文化「保守」的刻板印象,斯科特非常不贊同。「西方人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沒有很好地用中文去和中國人溝通,沒有理解和融入中國人獨特的交友和生活方式。」
學習每一門語言,斯科特都只用了3個月。在4國旅行結束後,他總結了一套學習語言的方法:
1· 找到一個掌握你要學習的語言的人
2· 和這個人約定,不能使用你的母語
3· 和這個人不斷交流
生命不息,挑戰不止。學習完4國語言後,斯科特以每周5天、每天5個小時的學習強度攻克「自畫像繪製」。1個月後,他成功掌握了自畫像的精髓,總計耗時100個小時。
不斷用自己做實驗
無論是挑戰12個月的MIT計算機課程,還是一年學4門外語,抑或是30天學習畫肖像畫,斯科特其實一直都在做一件事情:給自己設定目標,用自己來做實驗,並堅持完成,然後將經歷和思想與他人分享。
在「Coursera」上,他分享了自己的「挑戰思路」:
「在確定一個要通過學習完成的目標後,將這個目標不斷地劃分成眾多小目標,在完成每一個小目標的過程中不斷總結,持續獲得有效的即時反饋,形成一個『學習-反饋-改進』的循環。如果在這個小目標上遇到困難,就去學習另一個小目標的內容,反過來再想盡辦法解決之前遇到的困難,直到完成目標。」
思路看似簡單,但想真正掌握並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實屬不易。很多人缺少這樣的耐心和自制力,以及對自我的要求。當我們還在為生存忙碌時,斯科特已經在自我潛力發掘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對目前的生活,斯科特告訴「Degree of Freedom」,「我很滿意」。他說,人類行為有3個不同的驅動層次:需求,地位,快樂。而他制定的計劃,幾乎全部是關於「快樂」的,極少有關於「需求」或者「地位」的。對身外的東西,斯科特很放得開。
斯科特建議人們「多多旅行」,他就從旅行中悟出了許多學習的感悟,「旅行與學習有多種潛在的關聯」。他說,學習不僅局限於書本,也關乎文化、語言、人們,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交流;這一切都只是為了從生活中汲取各種有益的知識,充實本就短暫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