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螞蟻,我們總能想到"渺小"、"纖弱"或者"無奈"甚至是"欺凌"這樣的詞彙。螞蟻是膜翅目昆蟲,它們種類繁多,世界上已知的就有9000多種,但是它們由於體型渺小,看起來弱不禁風,因此在大多數人心目中成了微不足道的生命。
但是,當你深入了解這些小生命的時候,你會發現它們的堅強,它們的義氣,以及那種平凡的偉大。
由於螞蟻體型渺小,在古人眼裡,它們總是那種"悽零之物",北宋詩人蘇軾說"五月行人如凍蟻",把螞蟻比作行人,完全當成渺小的代稱。與蝴蝶、螢火蟲、蟬相比,渺小的螞蟻在詩中亮相的機會寥寥無幾,即便出現也大多是起陪襯作用。蘇軾在《遷居臨皋亭》把自己比作螞蟻,高呼"我生天地間,一蟻寄大磨"。
在這人世間,小小的詩人就好像渺小的螞蟻在大磨間爬行,旦"大磨"轉動,螞蟻的境況可想而知,看著這首詩,讓人體會到那種悽涼與無助。區區螞蟻是無法抵擋天磨轉動的,面對殘酷的現實,詩人只能發出無奈的慨嘆。
詩人志行仁義,不僅逃不脫饑寒,還時常擔驚受怕、身不由己。放眼河山,如風雨飄忽,世事無常,亦難愜心。何不仿效陶淵明,棄官歸田,雖不免饑寒,但與家臨勝境相抵,還是值得。看來得失榮辱之間,只有淡然處之,才能獲得安樂,用螞蟻來比喻他自己,可謂再合適不過了。
而唐代詩人盧綸在《客舍苦雨即事寄錢起郎士元二員外》中也寫了不起眼的螞蟻。詩人一句"穴蟻多隨草,巢蜂半墜泥"更是把螞蟻的微不足道寫得是淋漓盡致。蟻穴被大雨衝散在草叢中,蜂巢泡水零落成泥,這些可憐而卑微的生命不正和詩人當時的境遇一模一樣嗎!唐代舉子生存艱難,趕考的舉子就像飛鳥一樣惶恐,生命如同蜜蜂和螞蟻一樣。應試舉子背負著十年寒窗的艱辛與光宗耀祖的夢想,跋山涉水,去往廝殺的考場。這期間,不知有多少風霜雨雪,悲欣交集,這一切讓人深思,螻蟻的生命如此悲慘,人何以堪?
我們經常形容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像捻死一隻螞蟻,人們也常說"螻蟻之命何足掛齒",而在韓愈的詩中則寫了"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在人們的眼中,螞蟻軟弱無比,蚍蜉是一種大螞蟻,它試圖撼動大樹,實在是不自量力,讓人覺得多少有些可笑。
但是不是所有的文人墨客都把螞蟻"看扁",楊萬裡絕對是一個例外,他在《觀蟻二首》的作品中一改往日詩人筆下螞蟻軟弱的形象,讚揚螞蟻團結和驗收記錄。
楊萬裡的作品是中國古代文學中少有的聚焦螞蟻的詩作。面對搬家的螞蟻群,詩人寫下"微軀所饌能多少,一獵歸來滿後車"這樣的千古名句,那些微小的螞蟻終日忙忙碌碌,疲於奔命兩蟻偶爾相逢,仍要停下腳步,以觸鬚代口,細細盤問路途情況,謹慎戒備的緊張心態表露無遺。
看著這些螞蟻,詩人有感而發,這些螞蟻常常搬家,到底所為何事啊,小小的身體能吃掉多少,何必要獵取儲備這麼多食物。而第二部作品則是寫螞蟻的嚴守紀律,一句"一騎初來只又雙,全軍突出陣成行"的詩句乍看還以為是紀律嚴明的軍隊,沒想到是詩人在觀察螞蟻全體集合的"軍事"行動,:螞蟻排成整齊的隊伍浩浩蕩蕩向前方進發,前方急報,河水高漲,要想渡河,就只有以蘆葦當船。螞蟻們行軍和搬家途中沒有元帥,沒有長官,它們尚且在夏天預備食物,在收割時聚斂糧食。與人類相比,螞蟻是這樣的嚴守紀律,螞蟻社群的合作與頑強令人擊節嘆賞。
古人今人把螞蟻看成渺小軟弱的代名詞,誠然,螞蟻的個體是脆弱的,但群體力量不容小覷,螞蟻幾乎完全沒有視覺,或者最多能看一兩英寸遠。但它們憑藉嚴密的組織紀律與精妙的團結協作,創造了動物界一系列令人嘆為觀止的"世界紀錄"。
螞蟻掌控著位於它的腹部入口處一個非同尋常的小口袋,這裡有螞蟻分泌的蟻酸、蟻荃之類的傳遞信息的氣味物質,這種物質就是他們同心協力的信息導引這種化學信息物質解釋著螞蟻的心理狀態和道德倫理,解釋著螞蟻群體的壯舉組織起來的螞蟻能做許多讓我們意想不到的事情。螞蟻們互相團結協作,有的種類的螞蟻可以切下樹葉,還有的螞蟻甚至還會集體放牧蚜蟲,甚至有的螞蟻還會種植莊稼。
在中國文化中,螞蟻並不渺小,在很多文學故事裡,螞蟻被賦予同音字"義",被賦予了全新的意義。湖北省隨州有座"渡蟻橋",相傳這座橋的建造與螞蟻講義氣有關係。有個名叫宋郊的書生趕考,在這裡救了落水的螞蟻,幾天後宋郊進場應考,剛準備交卷發現螞蟻趴在試卷上,他正準備用衣袖拍掉螞蟻,卻發現他寫的前人詩句少寫了一筆,如果這就交了卷子,肯定高中不了。此時螞蟻就正好在那字上。他修改中了錯字,最後中了狀元,為了報答螞蟻的提示之恩,就修了渡蟻橋。
螞蟻報恩講義氣的故事並不只有這一個,《搜神記》裡也記載了類似的故事,講的是富陽縣的董昭之救了渡船的時候救了一隻螞蟻,後來螞蟻託夢告訴他自己的真身是蟲中之王,將來一定會報答他的恩情。
後來董昭之含冤入獄,結果夢到這螞蟻之王,蟲王告訴他去餘杭山,皇帝很快就會大赦天下,他醒來的時候螞蟻們已經咬爛枷鎖,董昭之後來到餘杭山,果然遇難成祥。這些螞蟻報恩的故事,完美展現了螞蟻們"知恩當報"以及主人公"善有善報"的傳統理念,而小小的螞蟻中有大"義"。
小小的螞蟻體現出不屈不撓、鍥而不捨的精神,堪稱勵志的楷模。我們或許難以想像,小小的螞蟻竟能"舉"起一塊比自身重52倍的小石頭並把它搬出洞外,螞蟻所能拖運物質的重量,最重時竟然可以超過自身體重的100倍。
螞蟻告訴我們"欲制物者於其細"的哲理,螞蟻其重不足毫克,卻是昆蟲界的大力士,小小的身軀憑藉精妙的組協調機制,匯聚成巨大的力量。大與小、強與弱、個體與種群、適應與超越、利己與利他施捨與圖報、動物本能與後天習得…這看似的一切,然在小小的螞身上達到完美的辯證統一。怪不得西方語言說"俯下身子看螞蟻,就可以得到智慧"。
如今社會上很多年輕人看不起某些"低賤"的崗位,認為這些崗位上的人不過是區區螻蟻之輩,事實上這些人在用平凡的方式敘寫著不平凡的偉大。環衛工人、安保人員等等,雖然這些人看似如同"螻蟻",卻是整個社會的基石,他們承擔著巨大的工作壓力,但是從沒有退縮過。螞蟻是這樣平凡而堅強,反觀很多年輕人,看不起低薪工作,認為做這些工作的人不過是"螻蟻之輩",他們遇到生活的挫折不如意甚至會去輕生,還有些人竟然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真的是"區區螻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