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氯化鉀
1、氯化鉀的性質
製造氯化鉀的原料是光滷石(KCl·MgCl·6HO,含KO11%),鉀石鹽(KCl·NaCl,含KO12%)和苦滷(KCl·NaCl·MgCl·MgSO)。工業上利用氯化鉀、氯化鈉在不同溫度下溶解度有差異的原理來分離製造氯化鉀。具體生產方法是將上述原料溶解於熱水中,使之成為飽和狀態,然後冷卻。由於氯化鉀的溶解度隨溫度下降而減少,冷卻時便從溶液中先結晶出來。此外,還可以利用氯化鉀、氯化鈉密度不同的原理,採用浮選方法分離鉀石鹽中的鉀鹽和鈉鹽,浮選法所得鉀肥為紅色。
氯化鉀呈白色或淡黃色或紫紅色結晶,分子式為KCl,氯化鉀一般含KO 60%左右,易溶於水,肥效迅速,有一定吸溼性,久貯會結塊,屬化學中性、生理酸性肥料。
2、氯化鉀施用方法
氯化鉀施入土壤後的變化情況大體上和硫酸鉀相同,只是生成物不同。在中性和石灰性土壤中生成氯化鈣,在酸性土壤中生成鹽酸。所生成的氯化鈣溶解度大,在多雨地區、多雨季節或在灌溉條件下,能隨水淋洗至下層,一般對植物無毒害,在中性土壤中,會造成土壤鈣的淋失,使土壤板結;在石灰性土壤中,有大量碳酸鈣存在,因施用氯化鉀所造成的酸度,可被中和並釋放出有效鈣,不會引起土壤酸化;而在酸性土壤中生成的鹽酸,能增強土壤酸性。
氯化鉀可作基肥、追肥,但不宜作種肥。但由於含有氯離子,對忌氯作物不宜使用,使用會對產量和品質有不良影響。忌氯作物有:甘薯、馬鈴薯、甘蔗、甜菜、菸草、柑橘、葡萄、茶樹等。氯化鉀特別適宜於麻類、棉花等纖維類植物,氯離子對提高纖維含量和品質有良好的影響。此外,氯化鉀不宜在鹽鹼地施用。旱地應注意施到溼潤土層,因溼潤土層乾濕度變化小,可減少鉀的固定。在中性、酸性土壤上施用氯化鉀時要配合施用石灰和有機肥料,以防止土壤酸化和損失。
二、硫酸鉀
1、硫酸鉀性質
我國製造硫酸鉀是以明礬石為主要原料,其方法是將明礬石與氯化物(用食鹽或苦滷均可)混合,放入高溫爐煅燒,並通入水蒸氣,使之發生分解而生成硫酸鉀,其化學反應如下:
KSO·AI(SO)·4AI(OH)+6NaCI →KSO+3NaSO+3AIO+6HCI+3HO
此外,也可以用明礬石直接煅燒,使之分解,或用焦炭與鉀鎂礬(KSO·MgSO)加熱,製成硫酸鉀。
硫酸鉀為白色或淡黃色結晶,含KO 50%~52%,易溶於水,吸溼性小,貯存運輸方便,也是化學中性、生理酸性肥料。
2、硫酸鉀施用方法
硫酸鉀在土壤中的轉化與氯化鉀類似。所不同的是在中性和石灰性土壤上,代換產物是CaSO,溶解度比CaCl小,對土壤的不良影響不及氯化鉀。但長期大量使用也會使土壤板結。在酸性土壤上,長期大量使用硫酸鉀也會使土壤變得更酸。
硫酸鉀適宜用於一般作物,特別是對於十字花科等需硫作物,以及喜鉀忌氯作物,效果更好。可用於基肥、追肥和種肥,還可用於根外追肥。旱地應深施到溼潤的土層,以減少鉀的品格固定。硫酸鉀含鉀量低於氯化鉀,價格卻比氯化鉀昂貴。因此,在一般情況下,應儘可能選用氯化鉀,以提高肥料的經濟效益。對於喜鉀忌氯作物,若要用部分氯化鉀代替硫酸鉀,應通過試驗,嚴格控制用量,並在播種前施下,使氯離子被雨水或灌溉水淋洗至土壤深層。硫酸鉀用於種肥,一般每畝用量1.5~2.5kg,根外追肥的濃度為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