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分神作刷爆朋友圈,它只為告訴孩子何為真相與謊言

2021-01-21 網易

  

  文 | Karen

  少年商學院新媒體副主編

  讓世界成為孩子的課堂

  點擊標題下方「少年學院」關注

  1986年4月26日1點23分47秒。

  蘇聯,普裡皮亞。

  漆黑的夜空裡划過一道亮光,緊接著是一聲巨響。

  消防員瓦西裡收到電話,核電站發生爆炸,需要立刻馬上趕往事故現場。

  他安慰新婚的妻子,「我很快會回來」。便坐上了消防車,漸漸消失在黑夜中。

  卻不知道,他踏入的是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夜.....

  

  該片段出自HBO新劇《車諾比》第一集開頭的片段,改編自真實的車諾比核電站爆炸,專業電影網站IMBD評分高達9.7

  

  車諾比事故是人類歷史上經歷過的最慘痛、最無可挽救的災難:

  

超過336000名居民被迫撤離;

災難釋放出的輻射線劑量是二戰時期廣島原子彈爆炸的400倍以上;

核輻射產生的塵汙染飄往眾多地區:包括前蘇聯西部的部分地區、西歐甚至北美東部;

官方認為死亡人數可達4000人,但有近30萬的人患上癌症,1/3人在事故發生20年後去世......

  有人評價:「這部劇,沒有妖魔鬼怪,卻讓我看完後渾身起雞皮疙瘩。」因為赤裸裸的歷史真相,比任何虛構的故事都要震撼和慘烈

  「 我們知道,費迪南德被殺是一戰的導火索,鐵達尼號出事是因為撞上了冰山,李·哈維·奧斯瓦德殺死了甘迺迪。我們都知道車諾比爆炸了,但沒人了解它為何會爆炸,我想要還原真相。「

  

  導演Craig Mazin 在接受採訪時談到為什麼要拍攝《車諾比》:

  「它不是災難電影,而是關乎人性、真理和謊言。「

  在這場災難中,你能看到人性的卑劣像一隻手,將你拽進絕望的深淵。

  也更應該看到人性的光輝在黑暗中被放大:有人試圖撒謊掩蓋真相,但有更多的人承擔起了責任。

  

  謊言的開端

  一聲巨響,核電控制室裡所有人都懵了。

  核電站的技術人員第一時間衝進控制室,報告上級,反應堆堆芯爆炸。

  可是副總工迪亞特洛夫劈頭蓋臉地訓斥,「你腦子亂了,RBMK反應堆的堆芯不可能爆炸,只是水箱爆炸了。」

  

  負責操控的阿基莫夫也一直在說:「我們的操控無誤。」

  

  情況真的有這麼樂觀嗎?

  另一位核電站操控員問阿基莫夫:「你聞到金屬味了嗎?」那是爆炸後,化學物質在空氣中迅速的擴散。

  

  迪亞特洛夫走出實驗室,透過炸碎的玻璃看向外面,分明一地的石墨碎塊。

  基礎放射性探測儀表顯示現在的放射量已經達到儀表上限3.6倫琴,他只說了一句:「3.6倫琴,不好也不壞。」

  

  無獨有偶,當他向廠長布卡諾夫匯報情況,聽到3.6倫琴的輻射值時,廠長也說了一句:「不太好,也不太壞。」

  

  而RBMK反應堆專家瓦列利接到電話,聽到這個讀數時,則擔憂地說:「那還挺嚴重的,你們應該撤離。」(人體暴露在輻射量3.6倫琴的環境中一個小時,相當於日常在自然環境中,每小時接收到的輻射量的33萬倍)

  

  可是卻被粗魯的打斷:「你在這個委員會中的作用就是應對反應堆產生的功能問題,沒有其他任務。政策更不是你可以討論的問題,明白嗎?」

  這些人選擇了裝聾作啞,掩蓋真相,推卸責任。

  三人開小會,明面上匯報情況,暗地裡搶著推卸責任。

  副總工隱去爆炸事實,向上級匯報核電站事故時,只說是火災,「我們是按照總工程師的方案進行測試的。」

  

  項目總工程師福明也拒絕背鍋,直指迪亞特洛夫才是測試的直接監督人

  

  廠長布卡諾夫聽到消息,卻想著會不會影響自己的官帽:「我得把這件事告訴中央委員會,我的核電站著火了,但我怎麼會有責任呢,我當時在睡覺。」

  

  謊言的高潮,是一場緊急會議。執行委員會趕到廠長處聽取事故情況匯報。

  廠長解釋,這是一次由於水箱爆炸引起的火災,事故已經被控制。並且暗示各位官員這是國家機密,不要洩露這次事故造成負面影響。

  然而有官員表示,在路上看到了外面有人在嘔吐,有人被燒傷,甚至空氣都在發光(切倫科夫效應:粒子在煤質中傳播速度超過煤質中光速時產生的輻射效應。)

  

  他建議應該安排全鎮民眾撤離。

  雙方爭論不休時,老領導發話了,「我好奇你們有多少人知道這所核電站的名字。」

  

  很多人才反應過來,他的名字,叫做弗拉迪米爾·伊裡奇·列寧核電站。

  

  這不是人民的核電站,而是國家的核電站。比起周圍人的人身安全,這件事會對中央造成何種影響才是應該被首要考慮的。

  於是,他下令:

  

  用導演的話說,「在災難的另一頭,你看到國家仍在拒絕嘗試並試圖壓制真相,他們第一直覺是:不要告訴任何人。」

  這一個又一個的謊言背後,其實就是集體的不負責任。

  

  被欺騙的民眾

  故事開頭出現的那對消防員夫妻,來自於女作家S.A.阿列克謝耶維奇寫於1997年的非虛構作品《車諾比的悲鳴》。

  

  根據書中描寫,凌晨1點25分,車諾比核電廠軍事化第二消防站接到火災警報,當班值勤的28名消防隊員立即出動。

  當時他們沒被告知是反應堆爆炸,有的人還以為是一場普通火災。

  「沒人告訴我們是反應堆的事」。

  根據當時一名消防車駕駛員格裡戈裡·赫梅利的憶述:

  

我們在凌晨1:45-1:50時到了那裡……看到了散落的石墨屑。

米沙問:「那是不是石墨?」我踢開了它,一個消防員撿起來看了一下,說:「這是熱的。」它們有大有小,小的能夠拿在手裡……

我們對輻射了解得不多,即使是在那裡工作的也是如此。卡車上沒有水,米沙開啟了一個消防栓然後我們把水對準了房頂。

那些上了房頂然後死了的小夥子們,他們爬上了梯子,然後我就再沒看到他們……

  另一位消防員阿納託利·扎哈洛夫則回憶:「我還記得當時向隊友開玩笑:『如果我們都能活到早晨那是非常幸運了。』」

  在劇中,消防員瓦西裡親眼看到自己的戰友到達事故現場,撿起落在地上的碎片,手便開始潰爛。

  

  

  而他自己遭受了1600倫琴的巨量輻射,被送往莫斯科隔離治療,他的妻子看著他每一天都判若兩人。全身的顏色從藍色、紅色到灰褐色,皮膚龜裂,全身長瘡……

  

  

  當執行委員會的官員會被那句:「這正是我們發光發熱的時候!」而鼓掌歡呼時,是這一個個普通人奮鬥在前線,用自己的生命試圖去拯救更多人:

  一名核電站工作人員,為了保證同伴順利進入核反應堆大廳,用身體抵住高輻射的大門,眼見身上傷口大面積綻開。

  

  值班長和技術員為控制災情擴大,進入總控室手動關閘門,冷卻反應堆。

  兩人暴露在輻射中,一邊關著數不盡的閥門,他們動作放緩,意識逐漸渙散,皮膚滲出血跡。可他們手上的動作都沒停……

  

  劇裡有個畫面,核電站爆炸的瞬間,它的上空升起炫目的光柱,居民們被這奇異的景象吸引,走出家門,靠在大橋上欣賞。

  

  男人們拿著附加特,女人們穿著裙子、推著嬰兒車。

  慢鏡頭略過他們的發梢、孩子稚嫩的臉龐,在柔和的燈光下,如雪花般的塵埃漫天飛舞——那是核電站爆炸後的放射性塵埃。

  

  

  可是這些普通的民眾毫不知情,他們只是互相依偎,看著那束藍色光柱,說:「好美。」

  

  

  謊言的代價

  爆炸發生的第二天,所有的市民依舊毫不知情,像往常一樣趕去上班,孩子們在上學路上兩三成群,奔跑追逐,仿佛一切如故。

  

  然而鏡頭一轉,被核物質汙染的輻射雲正在緩慢移動,逼近市區,而雲朵的下方,一整片森林在快速地死去。

  

  就在孩子們剛剛走過的,通往上學的路上,一隻鳥突然跌落在地面,無力地掙扎。

  

  就像阿列克謝耶維奇在《車諾比的悲鳴》中的描述:

  

「輻射使森林裡的動物生病了。這些動物無助地四處走動,眼神也充滿悲傷。獵人們感到害怕,也捨不得射殺它們。」

書中提到當時的市民什麼公開信息也得不到,他們決定追隨鳥的軌跡。「只要有麻雀和鴿子的地方,人類就可以生活。」

但是,他們不明白為什麼鳥有時會不停地朝車窗撞來:「好像瞎掉一樣。那些鳥不是瘋了,就是打算自殺。」

  根據記錄,蘇聯政府擔心引起人民恐懼,一直在封鎖消息,甚至在爆炸發生後的當天還在基輔大張旗鼓地慶祝五一節。

  

  一直到事故發生後34小時,一些距離核電站很近的村才開始疏散,所以很多人在撤離之前就已經吸收了致命量的輻射。

  在爆炸後數月裡,為了阻止核輻射繼續釋放,蘇聯動員了幾十萬人,在被炸毀的4號反應堆機房上方,修建了一座170米長、66米高的鋼筋混凝土和鋼板結構的「石棺」。

  以封閉住殘留的近200噸放射性熔質,其中包括對人類而言極具危險性的30噸放射性塵埃。

  

  石棺封頂後,為了表示慶功,他們在石棺上方插上了蘇聯國旗。

  阿列克謝耶維奇在《車諾比的悲鳴》中寫到:

  

戰爭時,每四個俄羅斯人中有一個人死亡;

今天,每五個白俄羅斯人中就有一個住在受核輻射汙染的地區,總數210萬人,其中70萬是兒童。

車諾比事故輻射是白俄羅斯人口減少的最主要原因。

受害最深的戈梅利和莫基列夫地區,死亡率比出生率高出了20%。

  事故發生後,還有60萬到80萬人受招募回到疏散區內清除輻射汙染物,被稱為「清理人」。這當中的10%的人犧牲,16.5萬人落得殘廢

  蘇聯政府將這場事故宣傳成一場戰爭,而偉大的蘇聯人終將贏得戰爭的勝利。

  一位受到汙染的清理隊員從現場回家後,特意把當時佩戴的帽子送給了自己心愛的小兒子。

  可是兒子卻因為長期帶著那頂帽子,患上了腦癌——因為沒有任何人告訴他們這些防護的常識。

  

  你看,死亡並不是只有當下,車諾比核洩漏造成的影響是十年、二十年、甚至上百年,涉及幾十萬人。

  歷史不是電視劇,可以重頭再來。但依舊忍不住要問:如果當時,無論是技術人員還是委員會能夠早點採取措施,是不是可以將傷害降到最低

  有時候,人之所以謊言是因為無法面對要承擔的嚴重後果,但你要知道謊言的代價更可怕。

  正如《車諾比》開篇的那段話:

  

  

  您可能感興趣的內容

  《奧斯卡12部最佳動畫短片:愛與責任》

  《9.5分電視劇: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

  《TED少年演講:學會了解這個世界》

  《好父母一定會給孩子方向感》

  《哈佛教你如何看世界》

  入群福利丨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加入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家長群,每周更有不同教育主題內容分享。本周主題分享:「考前高效複習」。我們將從考前心理、複習方法、家長指導等方面進行分享,陪孩子共同學習。識別二維碼即刻進群,每日限額100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刷爆朋友圈的「量子糾纏」,真相是怎樣的?
    原標題:刷爆朋友圈的「量子糾纏」,真相是怎樣的? 每天都有人引爆朋友圈,今天是一篇叫《張楊導演,我愛你。》的文章。 在文章中,自稱「小二姐」的作者敘述了與電影《岡仁波齊》導演張楊結識之後的種種糾葛。
  • 刷爆雲浮市民微信朋友圈的"恐龍骨"真相在這裡!
    近日,一條近10秒鐘的有關「挖出最完整的恐龍骨骼化石」的短視頻,刷爆了不少雲浮市
  • 最近刷爆朋友圈的一條關於賣鹽的消息 真相是這樣…
    最近刷爆朋友圈的一條關於賣鹽的消息 真相是這樣… 新聞頻道來源:央視網 2018年08月28日 15:59 A-A+ 現在就來告訴你真相!  亞鐵氰化鉀是合法添加劑  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常務委員鍾凱表示,亞鐵氰化鉀作為食鹽抗結劑,是一種合法的食品添加劑。國產食鹽中的亞鐵氰化鉀,人們長期食用並不會給人體帶來傷害。  有的人還是不放心,「那我每天吃一點,會不會有慢性毒性呢?會不會致癌呢?」
  • 刷爆朋友圈的「牙籤弩」引發家長擔憂
    資料圖片  中國江蘇網6月22日訊 近日,許多市民尤其是家長的朋友圈被一條關於「牙籤弩」的警示信息刷爆了。信息引發了不少家長的擔憂:孩子會不會在學校周邊買到這種危險玩具呢?  迷你「牙籤弩」 力量不迷你  「此物俗稱『牙籤弩』,是最近中小學生中比較常見的玩具,竟能射入石膏板。讓我們管好自己的孩子,射到孩子的身上,尤其是萬一射到孩子的眼睛中,後果不堪設想。
  • 火燒雲下的邢臺刷爆朋友圈
    抬頭看天空,傍晚的天空美爆了!邢臺的天空剛剛刷爆了朋友圈,天空出現了美麗的火燒雲,只抬眼一看,就沉迷其中,炫麗又迷幻的色彩,格外壯觀。這麼美麗的晚霞,很多市民和網友都禁不住拿出手機拍下這美麗的一幕。美出天際!
  • 這隻刷爆朋友圈的卻要小心…
    最近很多杭州網友轉了一條「錦鯉」,事後卻發現疑點重重……你的朋友圈、微博、QQ空間……是不是還被「錦鯉」霸屏?「錦鯉」成為很多人追捧的對象。當然商家也不會錯過這一絕佳的效(營)仿(銷)機會,近日,就有一個刷爆朋友圈的
  • 《Big Fish》:一道謊言與真相的選擇題
    畫面在這個時候靜止,愛德華說出了經典的一見鍾情的臺詞:人們說當你遇上你的摯愛,時間會暫停,那是真的,但人們沒有告訴你,當時間再度恢復轉動……它會無比飛快,讓人無法趕上,女孩就這樣消失在了人群中。愛德華為了知道女孩的名字,答應馬戲團長只要告訴他女孩的名字,他就留在馬戲團。三年後,當愛德華去找馬戲團團長,發現他是一隻狗,並在別人的搶下救了他。
  • 刷爆朋友圈的左右腦年齡測試不靠譜
    刷爆朋友圈的左右腦年齡測試不靠譜時間:2017-10-28 19:47   來源:百度派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刷爆朋友圈的左右腦年齡測試不靠譜 我的朋友圈裡總有一些朋友在曬美食曬美女之餘會曬一些測試。不過最近我的朋友圈裡的充斥著關於左右腦年齡測試題。我也很好奇,於是就點開看了看。
  • 「雪警」出擊,刷爆你的朋友圈!
    「雪警」出擊,刷爆你的朋友圈!面對冰雪天氣威海公安迅速啟動惡劣天氣應急預案以雪為令,聞雪而動全警動員,提前到崗全力守護百姓平安社區工作人員為崗上疏導交通的執勤交警送上熱飲和食物,並對交警同志頂風冒雪、持續守護道路平安表示感謝。
  • 重慶冰雹 下冰雹的照片立即刷爆了朋友圈
    重慶冰雹 下冰雹的照片立即刷爆了朋友圈時間:2020-03-25 10:59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重慶冰雹 下冰雹的照片立即刷爆了朋友圈 24日23時3分,市氣象臺發布強對流天氣警報稱,未來0-2小時內沙坪垻、渝北將出現冰雹,局地伴有陣性大風。
  • 如何從刷爆朋友圈的追隨者變成策劃人?今天用直播告訴你答案!
    用戶最近,我們的朋友圈被網易雲音樂、支付寶年度帳單、羅胖子的時間的朋友以及18歲的照片等等頻頻刷爆!為什麼別人的產品和想法能夠刷爆你的朋友圈,而你卻只能做一個追隨者?追根究底的還是因為我們沒有解決一個問題,用戶通過用戶畫像來確定用戶的特性,讓我們的用戶從被動變主動!更多精彩,我們直播間見!
  • 高速交警1天走4萬步刷爆朋友圈 相當於走30公裡
    高速交警1天走4萬步刷爆朋友圈 相當於走30公裡 2016-10-,還有就是刷步數看排名,如果你不是運動達人,那麼你一天走多少步?
  • 「五角星」辮子刷爆朋友圈 小女孩秒變網紅
    「五角星」辮刷爆朋友圈 昨天上午9時,一張照片出現在朋友圈裡,並迅速被轉發,徵服了眾多年輕的爸爸媽媽。 記者從照片裡看到,一個小女孩穿著粉紅色裙子,站在幼兒園的操場邊,辮子被紮成了一款「五角星」。最讓人忍俊不禁的是,五個角的每個角還有一束頭髮,頭頂的兩個角對著天空。整個「五角星」辮子支起來頂在頭上,非常有型。
  • 坐在三輪自行車上仍借著路燈學習 勵志女孩刷爆九江朋友圈
    九江新聞網訊這兩天,一張圖片在九江微信朋友圈熱傳:一位中年婦女在街道上吃力地踩著三輪自行車,一個學生模樣的女孩在三輪車上借著昏暗的路燈學習。這個刻苦學習的小女孩,瞬間刷爆九江朋友圈,成為勵志「網紅」。小女孩名叫畢芳芳,是武寧二中初三學生。
  • 這些刷爆朋友圈的教師故事告訴你我:教師的青春,無關年齡
    讓我們一起來看,這些刷爆朋友圈的教師故事向我們詮釋著什麼是青春青春是經歷灰頭土臉和跌跌撞撞後依然對前方目標的篤信青春是穿過荊棘仍不會停下腳步的堅韌青春是心中像火一樣燃燒、從未熄滅的鬥志青春是迎著一切向前衝不回頭、不認輸的勇氣無論身處什麼時代
  • 朋友圈刷爆了!江陰這片「粉黛亂子草」仙氣十足,但...
    朋友圈刷爆了!江陰這片「粉黛亂子草」仙氣十足,但...15 20:46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本文原標題:《朋友圈刷爆了
  • 夫妻養螞蚱 刷爆朋友圈
    的文章在不少市民的微信朋友圈廣為流傳。該文章主要講述了全州縣蕉江瑤族鄉的張樹春、支小妹夫婦從北方引進螞蚱養殖的事。●夫妻養螞蚱刷爆朋友圈談起為何會選擇養殖螞蚱,張樹春說,這是他千挑萬選後,才定下來的養殖品種。1978年出生的張樹春,成家後在外面打拼了十幾年。2013年底,張樹春決定回鄉搞種養。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聽聞山東有人搞螞蚱養殖,而且養得很不錯。
  • 北京上空異象刷爆朋友圈 這束奇異的光是啥?
    北京上空異象刷爆朋友圈 這束奇異的光是啥?   昨天8點左右,北京上方的夜空划過一道奇異的光束,引起不少人的關注,而這個奇怪的現象也是帥爆了朋友圈,這到底是什麼呢?
  •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刷爆朋友圈,背後到底是什麼梗?
    不僅成功地登上了微博熱搜高位,閱讀量高達10.2億,而且還刷爆了朋友圈。於是,就出現了這樣的畫面:一波人在發轉帳紅包秀恩愛,一波人在發奶茶和自拍,還有幾個人在困惑和迷惘中,一臉懵逼的問著: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到底是什麼梗啊?除了微博和朋友圈,昨天大街小巷也都在討論這個詞。
  • 刷爆了小寶今天的朋友圈!一起...
    刷爆了小寶今天的朋友圈!一起...刷爆了小寶今天的朋友圈!一起來看看吧~》夏天的美就是藍天白雲今天的太陽好像脾氣稍微好一些吹起來的風帶著一絲絲涼意抬頭看看頭頂上的藍天白雲,才會恍惚這個夏天,還有這麼清爽美好的時候攝影:朱琦攝影:網友何亞茹//////////一提到夏天你們會想到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