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Karen
少年商學院新媒體副主編
讓世界成為孩子的課堂
點擊標題下方「少年商學院」關注
1986年4月26日1點23分47秒。
蘇聯,普裡皮亞。
漆黑的夜空裡划過一道亮光,緊接著是一聲巨響。
消防員瓦西裡收到電話,核電站發生爆炸,需要立刻馬上趕往事故現場。
他安慰新婚的妻子,「我很快會回來」。便坐上了消防車,漸漸消失在黑夜中。
卻不知道,他踏入的是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夜.....
該片段出自HBO新劇《車諾比》第一集開頭的片段,改編自真實的車諾比核電站爆炸,專業電影網站IMBD評分高達9.7。
車諾比事故是人類歷史上經歷過的最慘痛、最無可挽救的災難:
超過336000名居民被迫撤離;
有人評價:「這部劇,沒有妖魔鬼怪,卻讓我看完後渾身起雞皮疙瘩。」因為赤裸裸的歷史真相,比任何虛構的故事都要震撼和慘烈。
「 我們知道,費迪南德被殺是一戰的導火索,鐵達尼號出事是因為撞上了冰山,李·哈維·奧斯瓦德殺死了甘迺迪。我們都知道車諾比爆炸了,但沒人了解它為何會爆炸,我想要還原真相。「
導演Craig Mazin 在接受採訪時談到為什麼要拍攝《車諾比》:
「它不是災難電影,而是關乎人性、真理和謊言。「
在這場災難中,你能看到人性的卑劣像一隻手,將你拽進絕望的深淵。
也更應該看到人性的光輝在黑暗中被放大:有人試圖撒謊掩蓋真相,但有更多的人承擔起了責任。
謊言的開端
一聲巨響,核電控制室裡所有人都懵了。
核電站的技術人員第一時間衝進控制室,報告上級,反應堆堆芯爆炸。
可是副總工迪亞特洛夫劈頭蓋臉地訓斥,「你腦子亂了,RBMK反應堆的堆芯不可能爆炸,只是水箱爆炸了。」
負責操控的阿基莫夫也一直在說:「我們的操控無誤。」
情況真的有這麼樂觀嗎?
另一位核電站操控員問阿基莫夫:「你聞到金屬味了嗎?」那是爆炸後,化學物質在空氣中迅速的擴散。
迪亞特洛夫走出實驗室,透過炸碎的玻璃看向外面,分明一地的石墨碎塊。
基礎放射性探測儀表顯示現在的放射量已經達到儀表上限3.6倫琴,他只說了一句:「3.6倫琴,不好也不壞。」
無獨有偶,當他向廠長布卡諾夫匯報情況,聽到3.6倫琴的輻射值時,廠長也說了一句:「不太好,也不太壞。」
而RBMK反應堆專家瓦列利接到電話,聽到這個讀數時,則擔憂地說:「那還挺嚴重的,你們應該撤離。」(人體暴露在輻射量3.6倫琴的環境中一個小時,相當於日常在自然環境中,每小時接收到的輻射量的33萬倍)
可是卻被粗魯的打斷:「你在這個委員會中的作用就是應對反應堆產生的功能問題,沒有其他任務。政策更不是你可以討論的問題,明白嗎?」
這些人選擇了裝聾作啞,掩蓋真相,推卸責任。
三人開小會,明面上匯報情況,暗地裡搶著推卸責任。
副總工隱去爆炸事實,向上級匯報核電站事故時,只說是火災,「我們是按照總工程師的方案進行測試的。」
項目總工程師福明也拒絕背鍋,直指迪亞特洛夫才是測試的直接監督人。
廠長布卡諾夫聽到消息,卻想著會不會影響自己的官帽:「我得把這件事告訴中央委員會,我的核電站著火了,但我怎麼會有責任呢,我當時在睡覺。」
謊言的高潮,是一場緊急會議。執行委員會趕到廠長處聽取事故情況匯報。
廠長解釋,這是一次由於水箱爆炸引起的火災,事故已經被控制。並且暗示各位官員這是國家機密,不要洩露這次事故造成負面影響。
然而有官員表示,在路上看到了外面有人在嘔吐,有人被燒傷,甚至空氣都在發光。(切倫科夫效應:粒子在煤質中傳播速度超過煤質中光速時產生的輻射效應。)
他建議應該安排全鎮民眾撤離。
雙方爭論不休時,老領導發話了,「我好奇你們有多少人知道這所核電站的名字。」
很多人才反應過來,他的名字,叫做弗拉迪米爾·伊裡奇·列寧核電站。
這不是人民的核電站,而是國家的核電站。比起周圍人的人身安全,這件事會對中央造成何種影響才是應該被首要考慮的。
於是,他下令:
用導演的話說,「在災難的另一頭,你看到國家仍在拒絕嘗試並試圖壓制真相,他們第一直覺是:不要告訴任何人。」
這一個又一個的謊言背後,其實就是集體的不負責任。
被欺騙的民眾
故事開頭出現的那對消防員夫妻,來自於女作家S.A.阿列克謝耶維奇寫於1997年的非虛構作品《車諾比的悲鳴》。
根據書中描寫,凌晨1點25分,車諾比核電廠軍事化第二消防站接到火災警報,當班值勤的28名消防隊員立即出動。
當時他們沒被告知是反應堆爆炸,有的人還以為是一場普通火災。
「沒人告訴我們是反應堆的事」。
根據當時一名消防車駕駛員格裡戈裡·赫梅利的憶述:
我們在凌晨1:45-1:50時到了那裡……看到了散落的石墨屑。
另一位消防員阿納託利·扎哈洛夫則回憶:「我還記得當時向隊友開玩笑:『如果我們都能活到早晨那是非常幸運了。』」
在劇中,消防員瓦西裡親眼看到自己的戰友到達事故現場,撿起落在地上的碎片,手便開始潰爛。
而他自己遭受了1600倫琴的巨量輻射,被送往莫斯科隔離治療,他的妻子看著他每一天都判若兩人。全身的顏色從藍色、紅色到灰褐色,皮膚龜裂,全身長瘡……
當執行委員會的官員會被那句:「這正是我們發光發熱的時候!」而鼓掌歡呼時,是這一個個普通人奮鬥在前線,用自己的生命試圖去拯救更多人:
一名核電站工作人員,為了保證同伴順利進入核反應堆大廳,用身體抵住高輻射的大門,眼見身上傷口大面積綻開。
值班長和技術員為控制災情擴大,進入總控室手動關閘門,冷卻反應堆。
兩人暴露在輻射中,一邊關著數不盡的閥門,他們動作放緩,意識逐漸渙散,皮膚滲出血跡。可他們手上的動作都沒停……
劇裡有個畫面,核電站爆炸的瞬間,它的上空升起炫目的光柱,居民們被這奇異的景象吸引,走出家門,靠在大橋上欣賞。
男人們拿著附加特,女人們穿著裙子、推著嬰兒車。
慢鏡頭略過他們的發梢、孩子稚嫩的臉龐,在柔和的燈光下,如雪花般的塵埃漫天飛舞——那是核電站爆炸後的放射性塵埃。
可是這些普通的民眾毫不知情,他們只是互相依偎,看著那束藍色光柱,說:「好美。」
謊言的代價
爆炸發生的第二天,所有的市民依舊毫不知情,像往常一樣趕去上班,孩子們在上學路上兩三成群,奔跑追逐,仿佛一切如故。
然而鏡頭一轉,被核物質汙染的輻射雲正在緩慢移動,逼近市區,而雲朵的下方,一整片森林在快速地死去。
就在孩子們剛剛走過的,通往上學的路上,一隻鳥突然跌落在地面,無力地掙扎。
就像阿列克謝耶維奇在《車諾比的悲鳴》中的描述:
「輻射使森林裡的動物生病了。這些動物無助地四處走動,眼神也充滿悲傷。獵人們感到害怕,也捨不得射殺它們。」
根據記錄,蘇聯政府擔心引起人民恐懼,一直在封鎖消息,甚至在爆炸發生後的當天還在基輔大張旗鼓地慶祝五一節。
一直到事故發生後34小時,一些距離核電站很近的村才開始疏散,所以很多人在撤離之前就已經吸收了致命量的輻射。
在爆炸後數月裡,為了阻止核輻射繼續釋放,蘇聯動員了幾十萬人,在被炸毀的4號反應堆機房上方,修建了一座170米長、66米高的鋼筋混凝土和鋼板結構的「石棺」。
以封閉住殘留的近200噸放射性熔質,其中包括對人類而言極具危險性的30噸放射性塵埃。
石棺封頂後,為了表示慶功,他們在石棺上方插上了蘇聯國旗。
阿列克謝耶維奇在《車諾比的悲鳴》中寫到:
戰爭時,每四個俄羅斯人中有一個人死亡;
事故發生後,還有60萬到80萬人受招募回到疏散區內清除輻射汙染物,被稱為「清理人」。這當中的10%的人犧牲,16.5萬人落得殘廢。
蘇聯政府將這場事故宣傳成一場戰爭,而偉大的蘇聯人終將贏得戰爭的勝利。
一位受到汙染的清理隊員從現場回家後,特意把當時佩戴的帽子送給了自己心愛的小兒子。
可是兒子卻因為長期帶著那頂帽子,患上了腦癌——因為沒有任何人告訴他們這些防護的常識。
你看,死亡並不是只有當下,車諾比核洩漏造成的影響是十年、二十年、甚至上百年,涉及幾十萬人。
歷史不是電視劇,可以重頭再來。但依舊忍不住要問:如果當時,無論是技術人員還是委員會能夠早點採取措施,是不是可以將傷害降到最低?
有時候,人之所以謊言是因為無法面對要承擔的嚴重後果,但你要知道謊言的代價更可怕。
正如《車諾比》開篇的那段話:
您可能感興趣的內容
《奧斯卡12部最佳動畫短片:愛與責任》
《9.5分電視劇: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
《TED少年演講:學會了解這個世界》
《好父母一定會給孩子方向感》
《哈佛教你如何看世界》
入群福利丨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加入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家長群,每周更有不同教育主題內容分享。本周主題分享:「考前高效複習」。我們將從考前心理、複習方法、家長指導等方面進行分享,陪孩子共同學習。識別二維碼即刻進群,每日限額100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