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壩子四片坡,兩條江河繞縣過,九分高山一分溝,立體氣候災害多。」走進位於四川涼山州東南部的布拖縣,目之所及,除了山,還是山。
全縣98%的人口是彝族,30個鄉鎮中,有21個鄉鎮所轄村為貧困村。2019年底,有8201戶40029名貧困人口尚未脫貧,貧困發生率為22.6%。
越是艱險越向前。一場黨旗高揚的攻堅戰,正在這個國家級貧困縣火熱上演。
強了主心骨,幹事有奔頭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幾年前,火烈鄉若普村黨支部書記缺位,村「兩委」配備滯後,黨組織軟弱渙散。村民有事找不到人,組織生活會也難得開一次。「一團糊,弄不清。」而對此種情形,村裡的黨員群眾整天坐在石頭砌的危房前唉聲嘆氣。
彝族火把節上盛裝過節的群眾。
基層黨組織不強,脫貧戰鬥力怎麼能強?改變從2017年開始,火烈鄉推行「黨建234培養工程」,一批文化素質較高、帶富能力強的黨員致富帶頭人為各村「兩委」班子注入了「新鮮血液」。
比機子尾就是其中一員。他在擔任村小組組長一年多後,因黨性強、又是中藥材附子種植能手,黨員群眾一致認可,成為若普村新一任村黨支部書記。與此同時,村「兩委」班子也充實起來。
從爭取「三房」改造項目、制定村規民約、聯繫技術培訓,到帶著群眾種附子、開農貿市場、建設民宿……村民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村幹部點子多,還能吃苦,跟著他們幹,心裡很踏實!」
一有新做法出爐,村「兩委」就挨家挨戶徵求意見、做宣傳,積極報名的群眾越來越多,好思路、巧方法不斷湧現。
若普村的改變,是布拖縣著力拓寬渠道「育苗子」成效的縮影。近年來,布拖縣從「9+3」畢業生、復退轉軍人、外出務工能人等群體中,嚴格對照縣委制定的12條負面清單,逐一審查後確定723名村級後備幹部。駐鄉駐村幹部全員包村包組包戶,3761名黨員幹部與1655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牽手同行,30個鄉鎮、24個扶貧專項牽頭部門籤訂責任書、立下軍令狀,逐一細化專項工作任務。黨員幹部幹事創業的勁頭足,群眾也卯足了勁兒跟著幹。
布拖縣第四屆「倡樹新風 感恩奮進」活動,貧困群眾喜領彩電。
力量充實起來了,如何提高履職能力?布拖縣在基層黨組織中普遍推行「黨建月會」制度,各鎮村每月確定一天,集中進行專題學習、研判社情民意和總結安排重點工作,將工作任務落實到每名村組幹部,細化到每個時間節點,有效解決了「幹多幹少一個樣」「人到位責任卻沒到位」等突出問題。
從學習哪些政策文件,到具體落實哪些工作,託覺鎮保倆姑爾村「黨建月會」的記錄本上圖文並茂,內容詳細。現在,「黨建月會」成了村裡黨員、群眾人人翹首期盼的「盛會」。「村幹部幹了什麼、怎麼幹的都匯報清楚。這個月要做什麼、怎麼做,一目了然,大家幹事有了章程,群眾也成了明白人。」第一書記劉永紅說。
撂荒地裡結藍莓
有了「主心骨」,還得念好「致富經」。
走進初秋的拖覺鎮石咀村,3600畝高原藍莓已經完成集中連片種植。群山懷抱中,成片的藍莓秧苗長勢喜人。幾個村民正在田間忙碌,不時傳來的彝族山歌,在山谷裡久久迴蕩。
一年多前,眼前的景象可大不相同。一家一戶的農田讓大片土地碎成一個個不規則的「豆腐塊」;地裡種的洋芋、蕎麥產量很低,供自家吃都不夠;外出打工的浪潮一來,撂荒的地就越來越多,雜草長得比秧苗還快……
「豆腐塊」、撂荒地,怎麼能變成致富園、金銀田?縣委組織部請來專家實地勘測,發現這裡日照充足、土壤呈弱酸性,適合高原藍莓規模化種植。然而,許多村民顧慮重重:「見都沒見過的嬌貴水果,哪能種得活?」
缺乏種植經驗、沒人敢種,怎麼辦?布拖縣委組織部牽頭,決定先在布江蜀豐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開闢了10畝藍莓試驗田。成功出果後,又擴種至300畝。看著膝蓋高的藍莓樹和指甲蓋大小的藍莓果,村民樂開了花:「小藍果果不僅種活了,還長得這麼好!」
布拖縣拖覺鎮高原藍莓種植基地。俄底爾以,吉斯小鷹 攝
今年1月,布拖縣與藍莓種植龍頭企業合作,通過財政支農資金「補」改「投」整合全縣190個村5700萬元,把石咀村、老吉村、亞河村3600畝連片土地平整改造成了高品質藍莓種植園。
項目建成後,老黨員阿子力且第一個報名參加了供銷合作社組織的藍莓種植培訓,成為種植園裡的第一批種植能手。收工後,他總會跟身邊村民講起在種植園務工的好處:「每天打工能掙100塊,土地流轉每畝每年收入600元,可比種洋芋收入高多了!」村「兩委」也送來了好消息:縣裡專門成立了藍莓種植技術專家服務隊解決技術難題;龍頭企業承諾賣不掉的藍莓保底回收……在宣傳帶動下,項目所在地三個村掀起了務工熱潮。目前,在種植園打工的村民已達8300餘人次,每人月均增收2000多元。
高原藍莓園、黑綿羊養殖基地、生豬產業園……立足農業資源稟賦,布拖縣逐步推動190個專業合作社落地生根,特色產業集群初步形成。
布拖縣拉達鄉特爾村大棚蔬菜種植園裡,彩椒喜獲豐收。俄底爾以 攝
「產業旺起來只是第一步,想辦法拓銷創收才能真正讓老百姓的汗珠變成金珠銀珠。」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布拖縣投入專項資金加快電商平臺搭建,已建成多個電商服務站和服務點,農特產品實現線上交易525萬元,3000戶貧困戶受益;吸納本土創業網商參與的「電商扶貧行動」,累計培育電商人才1722人。
「我們的雞吃青草,喝泉水,餵的是本地的燕麥、苦蕎,下的綠殼蛋吃起來能不香嘛!」木爾鄉塊只村的黨員致富帶頭人阿俄比聰,在「快手」平臺上擁有近7萬粉絲。在他的直播間裡,村裡合作社養雞場產的雞蛋經常剛上線就被「秒空」,全國各地的訂單雪片般飛來,深山裡的綠殼蛋名氣越來越響,還註冊了商標。現在,合作社已吸納301戶1126人,其中貧困戶有69戶174人。「今年開始,我們給村民免費提供2000多隻雞苗,手把手教養殖技術,村民賣不完的蛋,我們兜底收購。」阿俄比聰說。
移風易俗樹新風
產業興旺播下了希望的種子,但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怎麼才能讓他們心熱起來、手動起來,變要我發展為我要發展?「在布拖,聚焦脫貧攻堅群眾主體地位缺位、動力不足的頑疾,最關鍵的環節就是移風易俗。」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
長期以來,「喝在酒上,穿在銀上,用在神上」是布拖當地生活的真實寫照。辦一場葬禮動輒幾百人,吃掉100頭牛,這讓很多原本並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喪宴上不坐桌、不吃菜,親友來了就圍在大鍋邊,蹲在一起吃「坨坨肉」,衛生和秩序都難以保證……
在覺撒鄉傅作村,為了改變這一現狀,鄉黨委副書記、傅作村的包村點長楊永林做了一次大膽的嘗試。
彝族火把節上盛裝過節的群眾。
去年3月,71歲的原村支部書記吉連拉日因病不幸去世。楊永林和村「兩委」跟大兒子吉連也拉提起了喪事新辦的想法。
「這次讓大家坐桌子、吃炒菜,怎麼樣?」
「那不行,不按老規矩辦,會讓親戚朋友覺得我家辦事寒酸,以後出去都抬不起頭。」
話匣子剛打開,就遭到吉連拉日家人的強烈反對。
「讓親朋好友圍著桌子吃飯,比以前坐在地上、蹲在路邊條件好多了。」
「你放心,桌子、凳子,我們想辦法借來。安排、主持,村幹部一起幫忙,絕不會讓你們丟面子。」
在楊永林和村幹部的勸說下,大兒子吉連也拉點了點頭:「其實按老規矩辦確實吃不好,也鋪張浪費。我爸爸是老書記,我也是黨員,我們家願意帶頭試試新方式。」
喪禮當天,20套桌椅板凳和餐具整齊擺上,中午開席,餐桌上,不僅有盤裝的坨坨牛肉、豬肉等彝家菜,也有涼拌粉絲、拌折耳根等漢族菜。楊永林和村幹部還親自上陣,當起了大廚和傳菜員。客人們坐在桌前,用乾淨的紙飯盒吃著熱氣騰騰的飯菜,讚不絕口:「又節約錢,還有面子,我們以後也要這麼辦。」
彝族火把節上盛裝過節的群眾。
傅作村在喪事新辦上走出的「第一步」,是布拖縣許多村深入開展移風易俗工作的生動縮影。近些年來,布拖縣不斷更新推進積分制管理,修訂完善190個村的《村規民約》,婚喪嫁娶殺牛的數量得到控制,彩禮金額設定上限,陳規陋習逐步改善,文明生活習慣全面養成。同時,通過開展「倡樹新風·感恩奮進」三級評選、三級表揚活動,3年來共表揚勤勞致富等7類示範戶4562戶,「等靠要」思想得到有效遏制,縣域內比學趕超氛圍越發濃厚。
在布拖縣《村規民約積分制管理》的「誕生地」火烈鄉若普村,積分制的結果運用方式進一步得到細化——每季度對積分情況進行排名,選取排名靠前的農戶獎勵家用電器;建設積分制超市實行積分動態兌換……越來越多的群眾主動拋棄陋習,積極轉變心態,以成為示範戶為榮,以勤勞致富為耀,脫貧精神氣越來越足!
今年6月,位於布拖縣城西的依撒社區迎來了2890戶新主人。一幢幢潔白的樓房在湛藍的天空下,顯得格外耀眼。村民阿爾次鬼從陽臺上晾曬的新衣裡,挑選了最好看的那件,準備去縣裡的酒店參加一場新式婚禮。碰到以前同村的村民,他總說,山還是那些山,山裡人的生活卻翻天覆地了。
(圖片由布拖縣委組織部提供)
原標題:《四川布拖縣:貧寒之地日子暖》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