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夏甲風光好,地上花草樹上鳥,空氣新鮮河水清,喜鵲白鷺喳喳叫。」這段村民自編的順口溜,反映的是省級美麗鄉村——江蘇省丹陽市珥陵鎮新莊村夏甲自然村的宜人風光。春末夏初,走進夏甲村,見到的正是這樣一幅景象。生活在此的村民好不愜意。「現在村容整潔、村風文明、道路寬敞通暢,農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僅不愁吃穿,很多家庭還開上了小汽車!」新莊村叉河口退休老幹部孫洪如感慨道,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村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水漲船高,獲得感、幸福感也越來越強了。
在孫洪如的記憶裡,40多年前的新莊村物資匱乏,集體經濟薄弱,農民生活困難。當時村裡流傳著這麼一段順口溜:「春節過後家缺糧,戶戶要借儲備糧,借儲糧呀度春荒,蘿蔔野草補營養。」缺糧的難題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得到了化解。「農民實行聯產承包,堅持科學種田,完成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自己的,大伙兒生產有了積極性。」孫洪如說,到1983年,新莊行政村全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村5800多畝耕地實行聯產承包,分田到戶,責任到人。從此,「家家缺糧」的光景成為了歷史,村民口中的順口溜也發生了變化:「聯產承包糧滿倉,家家戶戶有餘糧,衣食住行不再愁,還有餘錢存銀行。」
解決了溫飽問題、生活有了改善後,新莊人開始了一門心思謀發展。村裡積極調整種植結構,發展多種經營。順口溜「千畝桑樹萬根條,條條桑枝黃金條。片片桑葉養好蠶,百萬收入進腰包」說的正是這一時期新莊村紅火的蠶繭業。「20世紀八九十年代,新莊村桑田一度發展到1250畝的規模。特別是1988年蠶繭大戰,蠶繭每斤賣到8元,村裡僅養蠶收入就達150萬元。」孫洪如說,雖然近年來新莊村蠶繭業盛況不再,但規模種植業和養殖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不僅建成了江蘇省水稻高產萬畝示範片,蔬菜種植、水產養殖等也形成了規模。
新莊村黨總支書記虞福貴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村裡先後辦起家庭農場和農業合作社9個,擁有鎮江市農業龍頭企業1個,丹陽市農業龍頭企業2個,帶動了全村農民走在了希望的田野上。其中,丹陽艾米米業公司雖然成立只有短短幾年時間,但已經成為了鎮江地區有名的稻米加工龍頭企業,旗下擁有「幸丹」「廚娘」等品牌,其生產的稻米主要銷往華潤、蘇果等大型連鎖超市,並進入天貓、京東商城,年銷售額突破1.5億元。有村民自發創作了一段趣味順口溜,免費為新莊農業「代言」:「今年春節不送禮,送禮要送有機米;少吃廣告營養品,多吃新鮮好食品。」
在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壯大村級經濟、充實百姓「錢袋子」的同時,新莊村的民生事業也邁出了鏗鏘步伐。最直觀的是村裡道路的變化。據悉,2003年以來,新莊村共投入了900餘萬元,加強了村級道路建設,現在全村20個自然村全部建成水泥路,路兩旁還栽上了樹木和花卉。眼看著一條條道路四通八達,村民們自編了一段順口溜:「村級道路巨龍臥,車輪滾滾如穿梭,改革開放響春雷,致富路上唱凱歌。」
一條條寬闊筆直的道路經緯交織,打通了發展的「致富路」,也為美麗家園建設鋪就了「幸福道」。近年來,在持續推進村級道路硬化、亮化的基礎上,新莊村大力推進村莊環境綜合整治,打造生態宜居的優美家園。20個自然村均配備了垃圾箱、保潔員,全面清理塘溝裡的淤泥汙水、關閉禁養區畜禽養殖場、美化出新房屋和圍牆、改造危房、增加綠化、改造汙水管網……如今的新莊村不僅「顏值」大提升,居民的生態環保意識也進一步提高了。
在推進鄉村文化建設中,新莊村制定了村規民約,開展五好家庭評選活動,文明之花滿村盛開。村民們在文化自信上形象地編了一首順口溜:「德是人生一金牌,善是積慶一人家,孝是子孫一杯茶,仁是愛民一精華,禮是親熱一句話,勤是手中一張畫,千家萬戶風光好,書寫春天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