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西北郊裡下河水鄉,坐落著一座被譽為「魁罡兆福、水鄉門戶」的古老村莊——罡門村。這裡因流傳著南宋嶽家軍借著九曲十八彎的水網地貌擺「天罡北鬥陣」、大破金兵的傳說而得名。如今的罡門村草木蔥蘢、別墅成排、綠樹成行、美麗富饒,先後被江蘇省、泰州市表彰為「江蘇省水美鄉村」「泰州市最美鄉村」,古老水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花卉之村」。
近年來,泰州市罡門村在村兩委一班人的帶領下,聚焦「黨建+鄉村振興」,深化「書記項目」建設,先後流轉土地2500多畝,依託產業結構調整,逐步形成以花卉苗木為特色的高效規模農業。
罡門村水網縱橫且農田資源豐富,但一直以來,這裡的村民都以種植小麥、水稻為主,收益較低,而每年兩季的「秸稈清運」耗費了村集體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如何帶領村民脫貧致富,是黨總支書記周洪亮最大的心事。經過廣泛深入調研,周洪亮敏銳地發現,普通糧食種植土地流轉費較低,而發展高效農業,不僅能提高土地流轉費用,富了老百姓的「錢袋」,而且令人頭疼的「秸稈」也隨之消失,節約了村集體資金。「既能開源,又能節流,何樂而不為?」周洪亮笑著說。
思路決定出路,周洪亮帶領村幹部開啟了高效農業的「招商之路」。村兩委一班人的誠心,打動了歸鄉創業老闆丁國榮。
「我從小在農村長大,對農村有很深的感情。」丁國榮說,「創辦企業起初是為了謀生,如今更是為了一份情懷,城市裡到處是鋼筋水泥混凝土,我想建一片花園,給城市添一抹綠。」
飛彩園藝
據了解,飛彩園藝項目總投資1.08億元,一期項目年產紅掌25萬至30萬盆,產值600萬元。目前二期大棚建設進入尾聲。同時,三期大棚也將開始建設,全部建成後,年產量可達80萬盆左右,這裡將成為紅掌花卉華東地區的生產基地。
飛彩園藝的成功招引,讓老百姓嘗到了「甜頭」:到手的土地流轉費更多了,還能在家門口上班。同時,有了前期招商的經驗,村兩委一鼓作氣,以商招商,成功招引了現代農業生產基地項目——一鳴農業。
一鳴農業
該項目總投資1.1億元,分三期進行,項目新建研發中心、智能溫室大棚5萬平方米。採用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的智能溫室恆溼花卉生產模式,共設計建成6座一萬平方米的智能溫室大棚,以紅掌為主要品種,盆花設計產能180萬盆,達產後將實現營業收入3600萬元。
飛彩園藝和一鳴農業的成功招引,讓罡門村實現了質的飛躍,不僅老百姓的錢袋子鼓了,也讓村集體資金充裕起來,還讓罡門村變成遠近聞名的「花卉之村」。
據了解,推行「高效農業」以來,該村的集體收入、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雙雙「水漲船高」。從2017年到2019年,集體經濟收入增加到125萬元,每年同比增長72%;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2萬元提高到2.6萬元。
談起未來發展,「下一步將圍繞村莊現有產業特色,逐步形成以花卉苗木,休閒農莊等為特色的高效規模農業集聚地。明年,村裡將會加大周邊道路建設,塑造特色田園公路,構建『一路一景、一路一特色』的發展格局,帶領罡門村百姓走上一條集農業、觀光、休閒、體驗為一體的新時代鄉村振興之路。」周洪亮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