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養地種地 讓鄉村美產業興
科學養地種地 讓鄉村美產業興
速讀:只有健康肥沃的土壤,才能生產出優質安全的食物。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資源研究所承擔了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旱地兩熟區耕地培肥與合理農作制」協作任務「雲南高原紅壤耕地高效農作制集成示範與推廣」。5年來,項目組通過持續攻關,形成了紅壤改良、培肥地力、高效栽培等方面的一系列科技成果並示範推廣,有力推進了當地的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培肥地力:持續創新結碩果
民以食為天,食以土為本。樸實的話語,道出了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只有健康肥沃的土壤,才能生產出優質、安全的食物。
調查顯示:雲南約6億畝國土中,紅壤系列土壤(包括紅壤、赤紅壤、磚紅壤、燥紅土、黃壤等土類)約佔70%,是雲南省最主要的土壤資源和糧經作物生產的重要基地。風化度深,瘦、酸、粘是紅壤系列土壤的主要特點,加之近20年來化肥尤其是氮肥施用量不斷增加,有機肥施用量逐年減少,以有機質含量降低、酸化為主要特徵的紅壤退化趨勢明顯。
2015年至2019年,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資源研究所承擔了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旱地兩熟區耕地培肥與合理農作制」協作任務「雲南高原紅壤耕地高效農作制集成示範與推廣」。以郭雲周、劉建香牽頭的協作任務項目組針對雲南高原紅壤瘦、酸、粘等特性,圍繞紅壤耕地培肥和高效農作制,深入開展了有機物料對玉米與紅壤的影響、有機無機肥料在紅壤綠肥-玉米輪作中的效應、秸稈還田條件下化肥合理施用、不同營養型作物輪作、酸性紅壤改良、間套作等試驗研究,明確了高碳氮比秸稈直接還田,並與氮肥施用有機結合,不僅可以提高紅壤耕地有機碳、有機氮儲量,顯著提高磷肥利用率,又能保證紅壤耕地高產穩產。
項目組通過採用秸稈直接還田、養用互補輪作等輕簡化措施來提高雲南高原紅壤耕地有機質含量,輪作茬口施用石灰來修復酸化紅壤,增施農家肥、測土配方施肥消減紅壤障礙因子,集成了「玉米秸稈直接還田提升紅壤耕地有機質」「雲光早苕-玉米養用互補高效輪作」輕簡化高效技術模式。
提質增產:土肥科技顯身手
9月18日,曲靖市馬龍區馬過河鎮魯石村委會黑石頭村小組,沿山坡而上種植的一片片玉米即將收穫,飽滿的籽粒預示著今年會有一個不錯的收成。
「以前種玉米畝產只有三四百公斤,現在畝產有五六百公斤。」黑石頭村小組長張興榮興奮地告訴記者:「這裡是酸性紅壤,容易板結,莊稼也長不起來,在專家指導下我們種了苕子,進行玉米秸稈還田,用綠肥和玉米輪作,現在土壤松活了、也肥了,莊稼長得比原來好!」他感慨道:「不按科學種田是不行的。」
「在這裡我們重點做了三件事,一是酸性土壤改良,二是紅壤培肥,三是間套種輪作。」郭雲周告訴記者,項目組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主動融入脫貧攻堅戰場,把魯石村委會黑石頭、黃泥塘兩個深度貧困苗族村小組作為項目試驗示範核心區。「玉米秸稈直接還田提升紅壤耕地有機質」「雲光早苕-玉米養用互補高效輪作輕簡化」高效技術模式的示範應用,為這兩個村如期整村脫貧提供了技術支撐。5年來,項目實施累計輪作示範應用800畝,增產糧食160.03噸,人均增產373公斤,增產綠肥乾草37.02噸,新增產值224079元,人均增收522元;項目示範應用過程中發放的土壤改良材料、種子、復混肥等農資以及秸稈還田作業費,相當於人均減免生產資料和農機投入476元。
黑石頭、黃泥塘地處高寒山區,村民多數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維持生計,部分外出務工,兩個村104戶429人全部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當時全是破舊的土坯房,村裡汙水橫流,山上的玉米長得稀稀疏疏。」劉建香回憶起5年前第一次到黑石頭的情景。
「9月6日,隨著最後的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魯石村如期實現了整村脫貧。」張興榮動情地說,在黨委政府支持下,家家戶戶住上了新房,村子也變得整潔漂亮。通過項目的實施,村民們學到了一手技術,玉米增產40%,感謝省農科院對兩村的扶持與幫助。
科學養地種地 讓鄉村美產業興
科學養地種地 讓鄉村美產業興
應用推廣:藏糧於地惠民生
研究表明,有機質含量是表徵土壤肥力的關鍵指標。在北方旱作區,0.1%的有機質相當於0.8噸/公頃的糧食生產地力,單產中耕地地力貢獻佔50%~65%;而南方稻區,0.1%的有機質相當於0.6噸/公頃的糧食生產地力,單產中耕地地力貢獻佔50%~60%。這表明,糧食生產的根本是耕地,中心是地力,關鍵是有機質。因此,改良、培肥紅壤,提高紅壤生產力,是雲南農業持續健康發展和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基礎工作。
長期致力於雲南耕地土壤培肥、土壤合理利用、作物合理施肥與栽培等研究,郭雲周、劉建香對這片紅土地充滿了深情。這些年來,他們踐行「篤耕雲嶺、致惠民生」院訓,不辭辛勞,執著堅守,努力把論文寫在雲嶺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廣大農戶家。
「這項工作很有意義,希望能夠把研究成果應用推廣到更多相似地區,讓更多老百姓受益。」為此,項目組在曲靖市9個縣(市、區)大面積推廣應用「玉米秸稈直接還田提升紅壤耕地有機質」「雲光早苕-玉米養用互補高效輪作」輕簡化農作制用地養地技術,較好地推動了當地種植業的可持續發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圍繞紅壤耕地高效農作制(良種、良法、良田、良制),項目組通過室內會議、田間示範講解和觀摩等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培訓,累計培訓農民1528人次(其中種植大戶114人次),培訓基層技術人員92名。學員除來自曲靖9個縣(市、區)之外,還有來自雲南省紅河、文山、德宏、麗江、怒江、昭通、昆明、楚雄等地,貴州省畢節、六盤水、安順、盤州等地,以及四川省成都市、西昌市等地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社員、扶貧隊員、村幹部等。科技的星火,被播撒到了更加廣闊的大地。
雲南網記者 陳雲芬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