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資源研究所:科學養地種地 讓鄉村美產業興

2021-01-15 騰訊網

科學養地種地 讓鄉村美產業興

科學養地種地 讓鄉村美產業興

速讀:只有健康肥沃的土壤,才能生產出優質安全的食物。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資源研究所承擔了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旱地兩熟區耕地培肥與合理農作制」協作任務「雲南高原紅壤耕地高效農作制集成示範與推廣」。5年來,項目組通過持續攻關,形成了紅壤改良、培肥地力、高效栽培等方面的一系列科技成果並示範推廣,有力推進了當地的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培肥地力:持續創新結碩果

民以食為天,食以土為本。樸實的話語,道出了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只有健康肥沃的土壤,才能生產出優質、安全的食物。

調查顯示:雲南約6億畝國土中,紅壤系列土壤(包括紅壤、赤紅壤、磚紅壤、燥紅土、黃壤等土類)約佔70%,是雲南省最主要的土壤資源和糧經作物生產的重要基地。風化度深,瘦、酸、粘是紅壤系列土壤的主要特點,加之近20年來化肥尤其是氮肥施用量不斷增加,有機肥施用量逐年減少,以有機質含量降低、酸化為主要特徵的紅壤退化趨勢明顯。

2015年至2019年,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資源研究所承擔了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旱地兩熟區耕地培肥與合理農作制」協作任務「雲南高原紅壤耕地高效農作制集成示範與推廣」。以郭雲周、劉建香牽頭的協作任務項目組針對雲南高原紅壤瘦、酸、粘等特性,圍繞紅壤耕地培肥和高效農作制,深入開展了有機物料對玉米與紅壤的影響、有機無機肥料在紅壤綠肥-玉米輪作中的效應、秸稈還田條件下化肥合理施用、不同營養型作物輪作、酸性紅壤改良、間套作等試驗研究,明確了高碳氮比秸稈直接還田,並與氮肥施用有機結合,不僅可以提高紅壤耕地有機碳、有機氮儲量,顯著提高磷肥利用率,又能保證紅壤耕地高產穩產。

項目組通過採用秸稈直接還田、養用互補輪作等輕簡化措施來提高雲南高原紅壤耕地有機質含量,輪作茬口施用石灰來修復酸化紅壤,增施農家肥、測土配方施肥消減紅壤障礙因子,集成了「玉米秸稈直接還田提升紅壤耕地有機質」「雲光早苕-玉米養用互補高效輪作」輕簡化高效技術模式。

提質增產:土肥科技顯身手

9月18日,曲靖市馬龍區馬過河鎮魯石村委會黑石頭村小組,沿山坡而上種植的一片片玉米即將收穫,飽滿的籽粒預示著今年會有一個不錯的收成。

「以前種玉米畝產只有三四百公斤,現在畝產有五六百公斤。」黑石頭村小組長張興榮興奮地告訴記者:「這裡是酸性紅壤,容易板結,莊稼也長不起來,在專家指導下我們種了苕子,進行玉米秸稈還田,用綠肥和玉米輪作,現在土壤松活了、也肥了,莊稼長得比原來好!」他感慨道:「不按科學種田是不行的。」

「在這裡我們重點做了三件事,一是酸性土壤改良,二是紅壤培肥,三是間套種輪作。」郭雲周告訴記者,項目組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主動融入脫貧攻堅戰場,把魯石村委會黑石頭、黃泥塘兩個深度貧困苗族村小組作為項目試驗示範核心區。「玉米秸稈直接還田提升紅壤耕地有機質」「雲光早苕-玉米養用互補高效輪作輕簡化」高效技術模式的示範應用,為這兩個村如期整村脫貧提供了技術支撐。5年來,項目實施累計輪作示範應用800畝,增產糧食160.03噸,人均增產373公斤,增產綠肥乾草37.02噸,新增產值224079元,人均增收522元;項目示範應用過程中發放的土壤改良材料、種子、復混肥等農資以及秸稈還田作業費,相當於人均減免生產資料和農機投入476元。

黑石頭、黃泥塘地處高寒山區,村民多數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維持生計,部分外出務工,兩個村104戶429人全部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當時全是破舊的土坯房,村裡汙水橫流,山上的玉米長得稀稀疏疏。」劉建香回憶起5年前第一次到黑石頭的情景。

「9月6日,隨著最後的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魯石村如期實現了整村脫貧。」張興榮動情地說,在黨委政府支持下,家家戶戶住上了新房,村子也變得整潔漂亮。通過項目的實施,村民們學到了一手技術,玉米增產40%,感謝省農科院對兩村的扶持與幫助。

科學養地種地 讓鄉村美產業興

科學養地種地 讓鄉村美產業興

應用推廣:藏糧於地惠民生

研究表明,有機質含量是表徵土壤肥力的關鍵指標。在北方旱作區,0.1%的有機質相當於0.8噸/公頃的糧食生產地力,單產中耕地地力貢獻佔50%~65%;而南方稻區,0.1%的有機質相當於0.6噸/公頃的糧食生產地力,單產中耕地地力貢獻佔50%~60%。這表明,糧食生產的根本是耕地,中心是地力,關鍵是有機質。因此,改良、培肥紅壤,提高紅壤生產力,是雲南農業持續健康發展和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基礎工作。

長期致力於雲南耕地土壤培肥、土壤合理利用、作物合理施肥與栽培等研究,郭雲周、劉建香對這片紅土地充滿了深情。這些年來,他們踐行「篤耕雲嶺、致惠民生」院訓,不辭辛勞,執著堅守,努力把論文寫在雲嶺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廣大農戶家。

「這項工作很有意義,希望能夠把研究成果應用推廣到更多相似地區,讓更多老百姓受益。」為此,項目組在曲靖市9個縣(市、區)大面積推廣應用「玉米秸稈直接還田提升紅壤耕地有機質」「雲光早苕-玉米養用互補高效輪作」輕簡化農作制用地養地技術,較好地推動了當地種植業的可持續發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圍繞紅壤耕地高效農作制(良種、良法、良田、良制),項目組通過室內會議、田間示範講解和觀摩等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培訓,累計培訓農民1528人次(其中種植大戶114人次),培訓基層技術人員92名。學員除來自曲靖9個縣(市、區)之外,還有來自雲南省紅河、文山、德宏、麗江、怒江、昭通、昆明、楚雄等地,貴州省畢節、六盤水、安順、盤州等地,以及四川省成都市、西昌市等地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社員、扶貧隊員、村幹部等。科技的星火,被播撒到了更加廣闊的大地。

雲南網記者 陳雲芬 攝影報導

相關焦點

  • 青島農業大學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環發所、資劃所籤訂合作協議
    11月30日,青島農業大學副校長劉春霞帶隊赴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調研,並分別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環發所、資劃所籤訂合作協議,在本碩博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青年教師訪問交流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
  • 安慶市與中國農業科學院開啟戰略合作推動鄉村振興
    安慶市與中國農業科學院開啟戰略合作「政府+院所」為鄉村振興插上科技翅膀「為什麼要吃菜籽油,為什麼要吃望江菜籽油?我們搞清楚了這個問題。」2019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與安徽省安慶市望江縣共建望江綜合實驗基地,開展油料作物新品種選育與示範推廣、油料加工示範推廣等工作。短短一年時間,一條現代化純物理壓榨菜籽油示範推廣生產線已經建成。望江油更是被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漢中評價為 「全球最健康的食用油」。
  • 中國農業科學院-國際家畜研究所「畜禽牧草遺傳資源聯合實驗室...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國際家畜研究所「畜禽牧草遺傳資源聯合實驗室」聯合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等單位,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上在線發表了題為「Genomic analysis revealed a convergent evolution
  • 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環資所1篇論文入選2019年度「領跑者5000-中國...
    近日,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資源研究所杜彩豔副研究員為第一作者,段宗顏研究員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雷梅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的題為「不同玉米(Zea mays)品種對鎘鋅積累與轉運的差異研究」的論文入選2019年度「領跑者5000——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頂尖學術論文(F5000)」。
  •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科技含量最高的最美園區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深圳新聞網訊(記者 歐淑清)今年9月,在會展中心舉行的2018深圳國際BT領袖峰會和生物/生命健康產業博覽會上,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以下簡稱基因組所2014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落戶大鵬新區,這也是國內唯一一家專門從事農業基因組學研究的國家級研究所,主要從事農業基因組學、農業動植物分子育種等領域的科學研究,推動生命科學前沿學科與農業、食品與健康、生態與環境等三大領域的交叉融合,促進前沿科技在農業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前身,這裡只是一個製衣廠,現在的辦公場所以前都是廢棄廠房。」
  • 2020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TheCropJournal》《作物學報...
    2020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TheCropJournal》《作物學報》招聘1人公告 2020-02-03 17:48:39| 來源: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一、 The Crop Journal 簡介、招聘條件和崗位職責The Crop
  • 2020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辦公室招聘1人公告...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隸屬於農業農村部下屬科研事業單位,因工作需要,現面向社會招聘實驗室危化品庫管理員1名,具體要求如下:一、招聘條件1.大專及以上學歷,年齡在45周歲以內;2.組織紀律性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敬業態度,為人忠厚可靠,綜合素質高;3.有一定的相關業務知識,從事過實驗室危險化學管理者優先
  • 中國農業科學院召開第四次人才工作會議
    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唐華俊作大會主旨報告,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張合成主持會議並作總結講話。有力支撐農業科技事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三是深化人才發展機制改革,積極推進全員聘用制、健全人才分類評價機制、建立物質與精神並重的激勵機制,營造有利於優秀人才聚集、成長的良好生態環境,充分激發創新活力、有效釋放內在潛能。會議強調,中國農業科學院上下要加強領導、協同聯動,確保各項措施層層落實落地。
  • ...全國勞動模範、省農業科學院旱地農業研究所大豆研究室主任張國宏
    【勞動者風採】論文寫在大地上 成果送進百姓家——記全國勞動模範、省農業科學院旱地農業研究所大豆研究室主任張國宏張國宏,甘肅省農業科學院旱地農業研究所大豆研究室主任,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蘭州綜合試驗站站長。
  • ...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農業溫室氣體與減排固碳團隊招聘公告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農業溫室氣體與減排固碳團隊在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連續十餘年開展了高寒草地生態與氣候變化以及草地固碳減排相關的大量研究工作,先後開展了西藏自治區合作課題、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課題、中國工程院重點諮詢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共計十餘項,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 「中國農業新聞網」王靜委員:做好農業科普 服務鄉村振興
    科技的發展既需要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也需要廣大公眾的理解、接受和應用,連接兩者之間的橋梁則是農業科普工作,尤其是在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的關鍵時期。「比較我國科技創新的小步快跑,我國科學普及工作進展緩慢,存在部門間協調機制不足、投入不夠、科普平臺功能拓展不足和成熟產品較少、傳播的形式與大眾需要存在距離等問題。」
  • 中科院中亞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與哈薩克斯坦農業科學院
    7月25日,為進一步加強中哈雙方在農業、生態與環境領域的實質性合作,中國科學院中亞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與哈薩克斯坦農業科學院、農業創新集團籤署合作協議。中科院中亞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所長陳曦、哈薩克斯坦農科院院長、農業科學院院士卡裡耶夫、哈薩克斯坦農業部農業創新集團公司主席薩提包金分別代表雙方籤署合作協議。
  •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農業氣象綜合觀測站簡介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農業氣象綜合觀測站依託於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耕作栽培研究所農業氣象與稻作生理研究室,其前身是1957年創建的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農業氣象組
  • 科迪華農業科技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籤署合作備忘錄
    2019年3月25日,中國北京—今日,科迪華農業科技,陶氏杜邦(NYSE:DWDP)農業事業部與中國農業科學院(CAAS)籤署合作備忘錄。聚焦科技興農,雙方將根據備忘錄在技術開發、田間現場應用、農藝技能提升以及打造鄉村可持續發展新模式等多個領域展開切實合作,進一步推進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
  • 寫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建院60周年之際—新聞—科學網
    研究員許世衛告訴記者,通過農業展望手段,對主要農產品供需形勢進行預測,能夠有效引導幫助生產和市場主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提升中國農業發展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不僅是生物農藥,中國農科院多項成果和技術已經走出國門。 水稻所利用分子育種技術,為亞非目標國家培育出第二代綠色超級常規稻和雜交稻,相比當地品種普遍增產20%至30%,推廣總面積達到210萬公頃,其中非洲45萬公頃,東南亞170萬公頃,預計為當地增收5.46億美元。
  • 2017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水稻分子遺傳與分子育種課題...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水稻分子遺傳與分子育種課題組主要從事水稻分子育種新方法、有利等位基因發掘、分子育種與分子遺傳資料庫和功能基因組學等研究,積累了以高代回交導入係為代表的大量分子育種材料,在國際的水稻遺傳育種領域具有較為廣泛的聯繫和影響。課題組承擔了包括國際合作 「蓋茨基金」、國家「自然基金」、「863」、「重大專項」等在內的研究項目。
  • 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長張勁松蒞臨春芝堂考察參觀
    10月14日下午,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長張勁松蒞臨春芝堂集團總部調研參觀,與春芝堂集團董事長王愛興、總裁王愛庭進行深入會談。張勁松所長愉快地回顧了2016年以來與春芝堂開展的戰略合作,並就合作成果給予高度肯定。
  •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建院40周年!
    從不同高校、不同地域慕名而來的莘莘學子,在這裡匯集,並活躍在各地研究所、各個學科領域。來自泰國的莊秋虹是2016年入學的博士生,不遠千裡前來求學。她告訴記者:「這裡農業技術是領先的,很多值得我們國家借鑑的,我要好好學習,多方面了解和體驗現代農業體系,服務於泰國的農業建設。」記者了解到,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在校留學生來自全球57個國家,博士留學生規模位於全國農林類高校首位。
  •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2021年招收推免生公告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2021年招收推免生公告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是農產品加工領域的國家級公益性科研機構,在科技創新、產業技術轉化、國際合作與交流
  •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2項研究成果入選2020年中國農業農村重大新技術新...
    近日,中國農學會發布了《關於公布2020年中國農業農村重大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遴選結果的通知》,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研發的「花生帶狀輪作技術」和「高產抗逆優質糧飼兼用玉米新品種魯單9088」2項成果分別入選重大新技術、新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