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新聞網:全國唯一一家具有中國農業新聞網合法名稱的農業專業網站。粉絲突破百萬,一片文章閱讀量突破三百三十萬的網站。每天為您推送國內外重大農業新聞。一站在手,農業我有。敬請關注!
我國農業科技進步對於農業發展的貢獻率逐年提高,由2000年的34.51%上升到2019年的59.2%,已成為國內農業持續發展的主要推動因素。科技的發展既需要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也需要廣大公眾的理解、接受和應用,連接兩者之間的橋梁則是農業科普工作,尤其是在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的關鍵時期。
「比較我國科技創新的小步快跑,我國科學普及工作進展緩慢,存在部門間協調機制不足、投入不夠、科普平臺功能拓展不足和成熟產品較少、傳播的形式與大眾需要存在距離等問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靜說。
而農業科普在農業生產方式、農產品安全營養健康、農業功能等方面,面向城市居民的科學普及不到位,導致城市居民一遇到農藥獸藥殘留問題,就以毒韭菜、毒大蒜等以偏概全,視之如洪水猛獸,難以滿足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在農業種養殖技術方面,對農業生產者最後一公裡的科學普及也不到位,導致他們不了解先進的農業技術,生產方式落後,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影響了農業高質量發展。其實,這也是農業的供給側改革的問題,如何破局?農業科普工作可以在出入口起到很大作用。為此,針對新時期做好農業科普工作,王靜委員建議:
一是形成多部門參與的農業大科普格局。發揮政府協調的積極作用,以科協為主導,多部門聯合,社會團體廣泛參與,統籌協調農業科研機構、科技工作者、企業等上下遊單位,共同助力農業科普功能的實現,推進我國農業科普事業發展。建立從農田到餐桌的大農業科普思路,前沿的科技科普到農田,生產的保證措施也要反映到餐桌,這樣農業科普不再是一條單行線,而是一個閉合互宜的良性循環。
二是不斷拓寬科普渠道。鼓勵各地建立農業博物館、展覽館、展示園等,保留農業記憶,留存耕作基因,宣傳農業成果,使之成為農業科普的橋頭堡,使農業科學知識寓教於樂,寓教於行。採取生產示範、集中培訓、現場指導等方式把先進科技傳播給農民,組織市民參觀農場田園、農產品加工場地,使種植過程可看,農產品可摘,增強公眾對農業科技的感性認識。結合當前「網際網路+」、移動媒體、碎片化閱讀,在建立實體平臺的同時,建立虛擬平臺,開展農業科普工作,打破實體平臺、傳統媒體平臺與融媒體平臺的壁壘,形成有機整體。
三是不斷創新科普產品。充分利用大數據,針對農業科普的對象進行精準分類,分析調查各類人群在不同科普方面的具體需求和偏好,了解公眾關心的農業科普方面的熱點事件,及時制定科普服務方案,有效調動相關的科普資源,使科普服務內容符合公眾的真正需要,達到科普內容精確定位,受眾人群滿足所需。
精彩回顧
【中國農業新聞網】2020年5月21日農業頭條
【中國農業新聞網】2020年農業補貼新政中有哪些重點?附申報小技巧!
【中國農業新聞網】2020年農業補貼政策解讀
【中國農業新聞網】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
一定要學會拿補貼!2020年,農業補貼或有這些新變化
【中國農業新聞網】2020農業補貼新政策(附申報技巧)!
【中國農業新聞網】新土地管理法於昨日正式實施!集體土地可入市,徵地補償增加!
【中國農業新聞網】2020年現代農業產業園申報條件與申報政策流程
【中國農業新聞網】養豬補貼大全來了!養50頭豬竟有如此多的補貼!
【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業農村部答覆加大有機農產品補貼力度有關建議
【中國農業新聞網】國家對農業有哪些補助?最新農業補貼政策介紹
【中國農業新聞網】2020年國家扶持的農村養殖項目有哪些?補貼標準是多少?
【中國農業新聞網】戰略專家終於發聲:轉基因危害遠超鴉片戰爭!
【中國農業新聞網】中國農業十大布局方向,戰略就是格局
【中國農業新聞網】「拿地」攻略:農用地轉用基本流程、建設用地報批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