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新聞網」王靜委員:做好農業科普 服務鄉村振興

2021-01-20 中國農業新聞網

中國農業新聞網:全國唯一一家具有中國農業新聞網合法名稱的農業專業網站。粉絲突破百萬,一片文章閱讀量突破三百三十萬的網站。每天為您推送國內外重大農業新聞。一站在手,農業我有。敬請關注!

我國農業科技進步對於農業發展的貢獻率逐年提高,由2000年的34.51%上升到2019年的59.2%,已成為國內農業持續發展的主要推動因素。科技的發展既需要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也需要廣大公眾的理解、接受和應用,連接兩者之間的橋梁則是農業科普工作,尤其是在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的關鍵時期。

「比較我國科技創新的小步快跑,我國科學普及工作進展緩慢,存在部門間協調機制不足、投入不夠、科普平臺功能拓展不足和成熟產品較少、傳播的形式與大眾需要存在距離等問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靜說。

而農業科普在農業生產方式、農產品安全營養健康、農業功能等方面,面向城市居民的科學普及不到位,導致城市居民一遇到農藥獸藥殘留問題,就以毒韭菜、毒大蒜等以偏概全,視之如洪水猛獸,難以滿足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在農業種養殖技術方面,對農業生產者最後一公裡的科學普及也不到位,導致他們不了解先進的農業技術,生產方式落後,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影響了農業高質量發展。其實,這也是農業的供給側改革的問題,如何破局?農業科普工作可以在出入口起到很大作用。為此,針對新時期做好農業科普工作,王靜委員建議:

一是形成多部門參與的農業大科普格局。發揮政府協調的積極作用,以科協為主導,多部門聯合,社會團體廣泛參與,統籌協調農業科研機構、科技工作者、企業等上下遊單位,共同助力農業科普功能的實現,推進我國農業科普事業發展。建立從農田到餐桌的大農業科普思路,前沿的科技科普到農田,生產的保證措施也要反映到餐桌,這樣農業科普不再是一條單行線,而是一個閉合互宜的良性循環。

二是不斷拓寬科普渠道。鼓勵各地建立農業博物館、展覽館、展示園等,保留農業記憶,留存耕作基因,宣傳農業成果,使之成為農業科普的橋頭堡,使農業科學知識寓教於樂,寓教於行。採取生產示範、集中培訓、現場指導等方式把先進科技傳播給農民,組織市民參觀農場田園、農產品加工場地,使種植過程可看,農產品可摘,增強公眾對農業科技的感性認識。結合當前「網際網路+」、移動媒體、碎片化閱讀,在建立實體平臺的同時,建立虛擬平臺,開展農業科普工作,打破實體平臺、傳統媒體平臺與融媒體平臺的壁壘,形成有機整體。

三是不斷創新科普產品。充分利用大數據,針對農業科普的對象進行精準分類,分析調查各類人群在不同科普方面的具體需求和偏好,了解公眾關心的農業科普方面的熱點事件,及時制定科普服務方案,有效調動相關的科普資源,使科普服務內容符合公眾的真正需要,達到科普內容精確定位,受眾人群滿足所需。

精彩回顧

【中國農業新聞網】2020年5月21日農業頭條

【中國農業新聞網】2020年農業補貼新政中有哪些重點?附申報小技巧!

【中國農業新聞網】2020年農業補貼政策解讀

【中國農業新聞網】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

一定要學會拿補貼!2020年,農業補貼或有這些新變化

【中國農業新聞網】2020農業補貼新政策(附申報技巧)!

【中國農業新聞網】新土地管理法於昨日正式實施!集體土地可入市,徵地補償增加!

【中國農業新聞網】2020年現代農業產業園申報條件與申報政策流程

【中國農業新聞網】養豬補貼大全來了!養50頭豬竟有如此多的補貼!

【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業農村部答覆加大有機農產品補貼力度有關建議

【中國農業新聞網】國家對農業有哪些補助?最新農業補貼政策介紹

【中國農業新聞網】2020年國家扶持的農村養殖項目有哪些?補貼標準是多少?

【中國農業新聞網】戰略專家終於發聲:轉基因危害遠超鴉片戰爭!

【中國農業新聞網】中國農業十大布局方向,戰略就是格局

【中國農業新聞網】「拿地」攻略:農用地轉用基本流程、建設用地報批程序

相關焦點

  • 「中國農業新聞網」2021年1月10日農業頭條
    二、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記者1月3日獲悉,為進一步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提高農業科技服務效能,解決科技服務有效供給不足、供需對接不暢等問題,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江西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省人社廳、江西銀保監局、省金融監管局、省供銷合作社聯合社日前聯合印發《關於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
  • 評論員文章 | 優先發展農業農村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習近平總書記兩次來陝考察,強調要「紮實推進特色現代農業建設」「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全面振興」。剛剛閉幕的省委十三屆八次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 山東《新聞聯播》報導市派鄒平鄉村振興 服務一隊推動數位化農業經驗
    3月16日晚,山東電視臺《新聞聯播》以《山東:新模式 新平臺 讓春耕生產更高效》為標題,報導濱州市派駐鄒平鄉村振興服務一隊在長山鎮小井辦事處引進「慧種田」農業種植服務平臺,推動數位化農業的經驗做法。該新聞還登上了節目開始的「內容提要」。
  • 農業農村部:到2050年,鄉村振興目標全面實現
    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全面實現。  魏百剛介紹稱,目前,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明確的7個方面、59項重點任務進展順利,82項重大工程、重大行動、重大計劃有序推進。各地開展了鄉村振興示範引領工作,探索形成了人居環境整治、產業園區帶動、美麗鄉村建設、鄉風文明建設等一批典型範例,鄉村振興開局良好。  一是普遍建立了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領導機制。
  • 農業強 農村美 農民富——浦江縣鄉村振興改革創新及亮點工作
    編者按:近年來,我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市委有關鄉村振興工作要求,圍繞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求,深入實施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在鄉村振興道路上不斷改革創新,改革措施有實效,特色工作有亮點,實現了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打下堅實基礎,一批鄉村振興亮點工作獲得上級領導批示肯定或成為試點
  • 樟樹市發展現代農業助力鄉村振興
    這是該市聚焦「六穩」「六保」,圍繞保障糧食生產、豐富「菜籃子」和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等,不斷擴大種養規模,提升經濟效益,推動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  該市堅持把穩定提高糧食產能放在首位,進一步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強化科技裝備支撐、優化生產區域布局、突出規模示範帶動,連續多年獲評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今年完成糧食種植面積126.96萬畝,總產量達59萬噸以上。
  • 縣政協委員視察全縣農業龍頭企業
    委員們先後來到襄京肉聯生豬定點屠宰廠、山西蓓鮮農業科技、老關家食品、碧雲天生物科技、農綠園有機肥廠等農業龍頭企業,聽取企業基本情況匯報,詳細了解了各企業發展規模、生產經營情況、市場前景及發展進程中的問題和困難,並提出意見和建議。
  • 中國科學報對話華農鄉村振興學院副院長胡銀根:鄉村振興從今躍
    圍繞鄉村振興主題,中國科學院主管的《中國科學報》權威對話五位國家級「三農」專家——*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站長王克林;* 華中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鄉村振興研究院副院長胡銀根;*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中國合作社研究院院長孔祥智
  • 市派鄒平鄉村振興服務一隊利用數字農業指導玉米種植
    服務隊指導聯繫村種植戶進行玉米種植初期灌溉濱州日報訊 近期,市派鄒平鄉村振興服務一隊積極利用「慧種田」數字農業服務平臺,指導幫助聯繫村種植戶做好玉米種植初期的灌溉工作。「慧種田」數字農業服務平臺土地墒情數據為了保障土壤的墒情適合玉米生長,服務隊多次操控無人機對聯繫村進行巡田拍照,並與衛星數據相互結合,及時提醒種植戶依據「慧種田」數字農業服務平臺手機端的指導意見進行灌溉,根據自家田地的土壤墒情確定灌溉時間、灌溉量,把灌溉具體化、形象化,重點關注各噴灌點之間的灌溉盲區,幫助聯繫村種植戶做好播種後的澆水工作
  • 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 加快建設「數字鄉村」
    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 加快建設「數字鄉村」 2019年10月19日 13:28:47 來源:四川新聞網 通過農村金融服務系統、農村保險系統、農安質量溯源系統、農村有能機械系統全方位了解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情況。通過農村產權交易系統清楚明晰的展示全市農村產權入場交易和規範流轉的情況。另有農村電子商務系統、人居環境系統、惠民監測系統尚在探索開發之中。
  • 安慶市與中國農業科學院開啟戰略合作推動鄉村振興
    安慶市與中國農業科學院開啟戰略合作「政府+院所」為鄉村振興插上科技翅膀「為什麼要吃菜籽油,為什麼要吃望江菜籽油?我們搞清楚了這個問題。」2019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與安徽省安慶市望江縣共建望江綜合實驗基地,開展油料作物新品種選育與示範推廣、油料加工示範推廣等工作。短短一年時間,一條現代化純物理壓榨菜籽油示範推廣生產線已經建成。望江油更是被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漢中評價為 「全球最健康的食用油」。
  • 寧國市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推動鄉村振興
    近年來,寧國市加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成功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縣、全省農產品加工業20強示範縣。 探索產業融合新業態,推進「農業 工業」、「農業 旅遊」、「農業 網際網路」,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 三水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怎麼走?
    三水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將強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將大力實施鄉村振興綜合改革三年行動,全面實施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等五大工程,切實提高發展平衡性和協調性。區政協委員、三水區南嘉洲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馬炎華說,三水在發展農村、農業上具有較好的基礎、優勢,三水曾經是廣東省的產糧大縣、生豬調出大縣,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農業發展基礎好。如今,三水農業農村發展較快,2018年實現農業增加值33.6億元,增長5.7%。三水工業和城市發展勢頭迅猛,去年三水位列全國市轄區綜合實力百強區第34位、中國工業百強區第11位,城市品質明顯提升,區域中心城市雛形初現。
  • 市政協委員劉衛兵:加強川西林盤保護 助推成都鄉村振興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 高旭 朱海丹 劉雨)2月26日報導 「從2012年開始市政協委員劉衛兵在做客市政協十五屆一次會議網絡訪談間時表示,川西林盤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需要科學地開發利用。「川西林盤可以說是四川以及成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具有地方文化特徵的產業形態和居住形態。我們應該抓住川西林盤作為古蜀文化和農耕文明結晶一個鮮活的載體,利用這個契機大力發展鄉村振興戰略。」
  • 「十三五」期間天津加快現代都市型農業建設 助力鄉村振興 農業...
    天津北方網訊:近日寒潮來襲,市農委及時組織技術人員來到田間地頭,深入大棚,指導農戶做好防風、保溫、降溼及病蟲害防治等田間管理,以減輕不利天氣對蔬菜生產造成的影響,確保「兩節」期間本地產蔬菜產品穩定供應。
  • 農業部長韓長賦:2020-2025年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產業,審議通過全國...
    我部印發《關於開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升級行動的通知》(農加發〔2018〕3號),明確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業態、設施、服務、文化、管理升級五項任務。我部先後開展了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創建、中國美麗休閒鄉村推介工作,共創建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市、區)388個,推介中國美麗休閒鄉村710個。(三)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近年來,我部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跨界配置農業與現代產業要素,推進要素跨界配置、產業跨界重組、主體跨界聯合,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一是培育融合主體。
  • 湖北鄉村振興21條舉措出爐,2050年建成農業農村現代化強省!
    加快推進農業強省建設:1.實施質量強農戰略;2.加強農業生產能力建設;3.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4.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社會化服務水平。著力建設富美鄉村:5.推進鄉村綠色發展;6.繁榮農村文化:7.構建鄉村治理新體系;8.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9.多途徑增加農民收入。
  • 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要這麼做
    二、重點任務發揮高校優勢,通過科技創新引領,全面服務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實施高校服務鄉村振興七大行動。加強高校與政府農技推廣機構、農業科研院所、社會化服務組織以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緊密銜接,整合資源,互補優勢,形成橫向聯動、縱向貫通、多方協同的鄉村振興服務新模式。——加強高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建設。優化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鄉村振興研究院)布局,成立全國性和區域性聯盟,構建國家需求導向、項目任務帶動、平臺資源共享、學科優勢互補的高校鄉村振興科技服務機制。
  • 心理服務助推全面脫貧和鄉村振興
    從心理學視角研究貧困問題,聚焦當前中國發展背景下的貧困現狀和鄉村振興目標,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可複製、推廣的基層社會心理服務模式,同時也可為世界範圍的持續減貧提供可借鑑的方案。健全現代鄉村治理體系也是《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的重要內容。心理所團隊在開展心理扶貧的科學研究和社會實踐中,也逐漸認識到通過建設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助推脫貧富民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 貧困的影響是多層面的,扶貧政策也是從多個層面發揮作用。
  • 探索康養產業撬動鄉村振興有效路徑
    (興雲 本報記者王松)讓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有機銜接,對於徹底打贏脫貧攻堅戰、助力農村未來發展至關重要。日前,一場有關「康養產業與鄉村振興」的大討論在黔南州惠水縣百鳥河數字小鎮大茶倉展開,探討如何將康養產業和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通過多種模式,推進農業、旅遊、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