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觀海新聞11月28日訊 「世界那麼大,我可能是唯一能救他的人!」這句感人的話用來形容非血親造血幹細胞捐獻最貼切。他們將珍貴的「生命種子」無償捐獻給陌生人,送上重生的希望;他們用「紅色火種」點亮生命之光,將他人的生命延續。從2004年到2020年,青島非血親造血幹細胞捐獻的數量從1例到100例,每一例背後都是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傳遞著青島這座愛心城市的溫度。16年時間,青島的造血幹細胞捐獻者數量一直位列全國同類城市前列,也率先實現了山東省內各城市中達到百例造血幹細胞捐獻的愛心成績。觀海新聞記者經過多年對造血幹細胞捐獻事業的採訪,在即將達到百例之際,梳理了青島造血幹細胞捐獻事業取得驕人成績的幕後。
醫護志願者「衝鋒在前」
島城100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來自社會各行各業,有公務員、教師、警察、普通職員、學生、個體私營者、農民工、自由職業者,但其中最多的是醫護人員,佔比超過10%。特別是最早的2004年和2005年兩年,9例實施捐獻的志願者中,有謝振華、王安正、李梅、鄭強、鄢麗、徐鴻春6人來自醫護界。當時很多人認為捐獻造血幹細胞需要「抽骨髓」,不但痛苦,而且會影響身體健康。這些醫護人員用行動證明,捐獻造血幹細胞並不可怕。捐獻造血幹細胞是採集血液內的造血幹細胞,並不是傳統觀念裡的抽骨髓,捐獻後造血幹細胞在很短時間內就能恢復正常。「就像參加了一次獻血。」第一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謝振華的現身說法,讓大家釋然。特別是謝振華、鄢麗等女性捐獻者陸續生育了健康寶寶,這徹底扭轉了大眾認為捐獻造血幹細胞影響健康的觀念。青島市第55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鄭加慶是一名眼科醫生,她說,在手術臺上救治病人是她的工作職責,捐獻造血幹細胞挽救生命是她做人的責任。因為她懂得醫學知識,就應該起帶頭作用,並且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奉獻的機會,自己與患者的骨髓配型成功,對她來說是一種「幸運」。
有醫護人員的示範帶頭作用,再加上廣泛宣傳和推動,很多普通市民逐漸了解了捐獻知識,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成為志願者。
中國海洋大學畢業生羅鍇兩次給一名患者捐獻造血幹細胞。
距離遠卻血脈近的「緣分」
造血幹細胞移植是治療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免疫系統重症功能障礙性疾病的重要手段。我國在此領域的技術已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但是由於我國獨生子女家庭較多,造血幹細胞供者絕大多數需要在非血親人群中尋找,配型相合的機率僅為十萬分之一。到目前,我市共有3.275萬餘名志願者的配型資料加入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供需要的患者檢索配型。
「志願者們義無反顧,為這難得的緣分奉獻,挽救著『距離很遠卻血脈相近』的陌生人的生命。受益的患者遍布各地,近處的有山東周邊的河南、河北、江蘇等省,遠處的有福建、廣東、臺灣等省,還有兩例捐獻到了國外,贏得外國友人讚譽。」青島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介紹,2011年7月,我市第38例捐獻者、家住市北區的34歲美女老闆王莉莉到北京採集了造血幹細胞,捐給一名13歲韓國白血病小男孩;2012年7月,黃島區人民醫院放射科32歲醫生張杰也為韓國一名白血病患者捐獻了造血幹細胞,成為我市第2例跨國捐獻者。
「知道高分辨成功的消息後,我感覺就像中了大獎,也算是完成我當年加入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時的心願了。」王莉莉接受早報記者採訪時曾說,時任韓國駐青島總領事館領事鄭丙培的一句話讓她很自豪——她的舉動讓中國和韓國也有了「血脈相連」。
王莉莉捐獻的造血幹細胞挽救了一名韓國患者生命,受到韓國駐青領事點讚。
伸一隻手臂點亮一盞明燈
這個世界上的愛是相互的,挽救了他人的生命,自己也會收穫「贈人玫瑰,手留餘香」的快樂。「我很幸運,能有機會挽救別人的生命,感覺像是中了大獎一樣。」這是早報記者在採訪眾多捐獻者時聽到最多的一句話。
「為了點亮這盞愛的明燈,我們的志願者奉獻了很多。」青島市紅十字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王建中介紹,比如第49例捐獻者田健,為了能給患者捐獻質量更好的造血幹細胞,他模仿「暴走媽媽」,愣是在一個多月時間內將脂肪肝給「練沒了」,還有其他很多捐獻志願者,在得知配型成功後,就開始通過各種方法將身體調整到最好狀態,為患者生命的延續盡最大努力。第67例捐獻者孟凡彬,在2016年去濟南實施捐獻回來後,一直堅持著給後來的捐獻者每人送一箱礦泉水。
說到奉獻,不得不提到青島第11例捐獻者周淑玉,她在為自己患再生障礙性貧血的女兒治病過程中,加入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成為志願者,「幸運」地和北京一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儘管年齡已經比較大,但她還是毫不猶豫地做出了捐獻的決定,她說因為自己知道白血病患者母親的心情。
在造血幹細胞捐獻者的奉獻中,青島還湧現出了很多第一:全國第一例護士捐獻者謝振華,山東第一例母親捐獻者李梅,全國第一例一人救兩名血液病兒童的王騰飛,全國第一例宗教界捐獻者寂通法師……愛如燈盞,照亮別人的同時也美麗了自己。
2016年,中國海洋大學教師路越在濟南採集完造血幹細胞。
眾人拾柴為「髓緣」捧火焰
青島造血幹細胞捐獻工作取得的優異成績和良好的社會捐獻氛圍,是多方力量共同努力得來的。除了志願者的奉獻精神,還離不開社會各界的支持。
青島市政府給予專項財政資金,為捐獻者提供優質服務以及慰問;在捐獻者採集造血幹細胞期間,青島市紅十字會和各區市紅十字會派出專門工作人員陪同服務,負責捐獻者的起居生活;青島市中心血站等單位承擔著對每一例入庫志願者配型樣本以及高分辨配型的採集工作;各醫療機構每次都開通綠色通道,為配型成功志願者做全面體檢;青島火車站開通綠色通道,為捐獻者乘車去外地採集工作提供方便;捐獻志願者所在的工作單位,無論是機關事業單位還是私營個體單位,無一例外都為志願者開綠燈,調配好工作,全力保障志願者的捐獻採集,有些單位還會重點嘉獎捐獻者。這些都為我市營造良好的造血幹細胞捐獻氛圍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今年7月,青島市第92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崔恩良成功實施捐獻後,他所在的單位青島公交集團市南巴士公司,將崔恩良駕駛的26路公交車打造為「恩良號」造血幹細胞捐獻主題宣傳車,成為流動的宣傳站。「當然,更重要的還是我們的捐獻志願者,義無反顧地捐獻自己的造血幹細胞,用樸素的真情和濃厚的大愛去挽救他人生命。」青島市紅十字會副會長韓黎賓說,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是社會文明程度、道德風尚提升的生動表現。
每一名捐獻者回到青島都有歡迎儀式,圖為2014年捐獻者王華回青歡迎儀式。
捐造血幹細胞對身體沒影響
「捐獻造血幹細胞對身體完全沒有影響。」山東省立醫院血液科主任王欣曾介紹,首先正常人的造血幹細胞是有一個自我修復和重建更新的過程,所以不用擔心,捐獻後造血幹細胞在很短時間內就能修復正常。其次,造血幹細胞的捐獻在全球已經有40多年的歷史了,到目前為止沒有一例因為捐獻繼發或引發的疾病。目前山東省立醫院實施的200例捐獻者,沒有發現一例影響身體健康的。
「造血幹細胞移植,是血液病患者最後的希望。」王欣說,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疾病年輕患者特別多,尤其是孩子更多,他們的發病很急,死亡率高,目前雖然有一些其他治療方法,比如說生物細胞治療、化療、靶向治療等,但目前來說,只有造血幹細胞移植是非常成熟的治療方法,而且也只有移植能達到挽救生命、治癒的目的。
「關於對身體健康的影響是我們工作中遇到諮詢量最多的問題,可以說造血幹細胞捐獻有益社會,無損健康,利人利己。」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負責人也介紹,他們接觸的很多捐獻者不僅沒有因為捐獻產生負面影響,反而會生發出更積極的生活態度。
多年持續尋找失聯志願者
造血幹細胞捐獻的留樣入庫活動常年舉辦,在全市各獻血點都可以很方便地入庫。年齡在18至45周歲、身體健康的市民可到就近獻血點,在充分了解相關捐獻知識,並徵得親屬同意之後,填寫入庫申請表,並留存8-10毫升血樣,就可以加入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資料庫。多年來,青島市還廣泛發動,在高校等場所開展入庫集中採集活動。
「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很多入庫的志願者,因為大學畢業、工作調動或者更換手機號碼等失去聯繫,導致有患者檢索到合適配型,卻找不到捐獻志願者的情況。」青島市紅十字會組宣處處長張少芹介紹,為此,青島市啟動了志願者「回家」活動,呼籲已經留樣入庫的志願者如果聯繫電話、通訊地址等信息發生變化,可直接登錄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的官方網站(http://www.cmdp.org.cn/),點擊「志願捐獻者更新個人信息」欄目,進行入庫信息更新,也可以聯繫當地紅十字會協助更新信息。
根據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的最新信息更新,到今年11月,已有283萬餘人加入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10395人實現造血幹細胞捐獻,90786名患者申請過查詢。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是世界第四大骨髓庫,2012年加入世界骨髓庫,先後為28個國家和地區的360多名患者提供了造血幹細胞。
記者手記
100份生命的契約
「救在身邊愛心相髓」。造血幹細胞捐獻是一種自願無償、高尚利他的捐獻精神和奉獻愛心、挽救生命的社會風尚。從2004年青島首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謝振華成功挽救一名河北小夥的生命開始,到今年12月即將進行採集捐獻的馬廣濤,16年以來,青島市100次成功實施造血幹細胞捐獻,為全國各地乃至國外的血液病患者奉獻了「生命血脈」。目前,青島市實現造血幹細胞捐獻數量和入庫志願者數量均居山東省第一位和全國同類城市前列,為青島這座全國文明城市增添了新亮點。
青島有愛,大愛無疆。10多年來,來自青島的微塵、九月天使等愛心品牌,以及連續25年12次全國無償獻血先進城市的榮譽都已經成為這座愛心城市文明的符號,伴隨這座全國文明城市向更好發展,愛心的翅膀也在不斷煽動,造血幹細胞捐獻在省內率先達到百例,再為城市的文明添了一份魅力。100次的捐獻,是100個生命的契約,也為100名患者送去了生命的希望,更是為所有有愛的人們點亮了100盞明燈,用燈芯裡的光和熱指引和溫暖著大家。
造血幹細胞捐獻過程中的一幕幕有愛的鏡頭還在不斷重演著。你是誰並不重要,只要你需要幫助,我就會伸出熱情的雙手。還記得,閱讀那陌生患者給捐獻者送來的書信,字裡行間中充滿了感恩,那是對生命的渴望;也無法忘記,捐獻者們給患者捎去的小卡片,那是帶著「熱血真情」的關心和鼓勵。「慢慢的,我恢復了健康,慢慢的,我就成了你,因為你我有了血脈相連。」早報記者記得,這是一名陌生患者給捐獻者寫來的話,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後,患者的體內留有了捐獻者血液的「種子」,慢慢在體內轉變,最後患者的血液就和捐獻者的相同。對患者來說,捐獻者就是再生父母。
「真的是感覺,世界上只有我能救他,並且對我又沒有什麼壞處,因為挽救了他的生命,我還一直有自豪感。」青島市第34例捐獻者袁衛青曾這樣對觀海新聞記者說,捐獻完成後,他感覺自己充滿了快樂的正能量,帶動身邊好多人也加入了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成為志願者。隨著青島加入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的愛心志願者越來越多,相信下一個100例將更快到來,更多患者因為這份愛心而獲得挽救。(觀海新聞/青島早報首席記者 孫啟孟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