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海紅事跡材料
顧海紅:女,1962-10,中共黨員
顧海紅同志工作簡歷:
1987年07月—1994年10月 河南廣播電視新聞中心,任編輯
1994年10月—2001年07月 河南電視臺,任新聞部新聞聯播科負責人
2001年07月—2006年04月河南電視臺,任新聞部副主任
2006年04月—2015年06月河南電視臺,任新聞對外聯絡部主任
2015年06月—2016年06月河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任總編輯
河南電視臺,任臺長助理
河南電視臺,任新聞對外聯絡部主任
2016年06月—2017年11月河南電視臺,任臺長助理
河南電視臺,任新聞對外聯絡部主任
2017年11月—至今 河南廣播電視臺,任黨委委員 副總編輯
河南廣播電視臺,任新聞對外聯絡部主任
顧海紅事跡材料
顧海紅,高級編輯,從業31年,始終堅守電視新聞改革創新的最前沿。
作為記者,她數十年奮戰新聞一線,採編了一篇篇兼具實踐溫度和思想高度的精品力作,得到李克強、李長春等國家領導人的讚揚,8次獲中國新聞獎、中國電視獎等全國性獎項(其中一等獎2次),60多次獲河南省新聞獎等省部級獎項;
作為副總編輯,她堅持新聞內容創新和形式創新雙輪驅動,對標中央、定位河南,每年領銜策劃的重大報導達20多個;
作為外宣負責人,她帶領團隊每年在央視推播河南新聞2000多條,其中《新聞聯播》150多條,發稿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省臺前列。
她連續當選中共十七大、十八大兩屆黨代表,相繼榮獲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全國新聞界抗擊非典新聞宣傳優秀記者、全國巾幗建功標兵、河南省優秀新聞工作者、河南省勞動模範、河南省「四個一批」人才等榮譽稱號。
一、深耕一線,開闢創新性傳播,做時代風雲的記錄者
1995年三夏時節,顧海紅和同事在採訪途中看到國道上綿延數裡的大型收割機車隊,敏銳地意識到這可能就是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的端倪,由此深採細編,製作了長篇消息《農機千裡走中原》,首次以專業新聞的視角對農業現代化做了生動注釋,引起國務院及相關部委高度關注,隨之出臺相關政策對全國跨省(區)機收進行引導規範。中宣部在第199期《新聞輿論動向》中對《農機千裡走中原》報導高度評價:「看後令人耳目一新,思想大開,它使人看到了我國農業現代化質的飛躍。」該報導獲1995年度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中國電視獎一等獎,這也是河南電視新聞史上第一個全國新聞雙一等獎。
2012年,她率隊行程5000多公裡採制了《中原實驗:「三化」一盤棋解河南之「難」》,國家發改委用「了不起」評價河南的新探索:「切中了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核心問題」,該報導獲2012年度中國新聞獎二等獎;「非典」期間,她帶領記者冒著生命危險,奔波在疫區和醫院,兩個月採播500多條新聞;2018年全國兩會,她帶隊報導、求新求變,9次榮獲中宣部通報表揚。
二、引領改革,打造現象級傳播,做社會進步的推動者
顧海紅注重「站在天安門城樓上想問題」和「深入田間地頭找新聞」的有機統一,開創了「時政新聞+頭題工程+大型策劃」的宣傳新模式,不僅使河南臺的主流宣傳走在全國前列,也大大提高了電視新聞的核心競爭力。
2017年是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之年,顧海紅主動站位全局,採用電視政論片的形式對河南五年來的改革實踐進行梳理。為了把準方向,她先後到20多個職能部門溝通座談;為了保質保量,她成立大項目組,集團作戰。三個多月裡,她每天工作十六、七個小時,拖著因扭傷引發肩周粘連而幾乎不能動彈的右胳膊,每一篇稿件都要改上數十遍,每一個畫面都要反覆斟酌。9月底,《讓改革落地生根》系列重磅推出,這也是河南第一次以電視政論專題片的形式對全省改革歷程進行系統報導。9集節目播出後,綜合測算新聞總閱讀量3.91億人次,成為全國地方臺現象級傳播。央視同行評價道:「河南臺的《讓改革落地生根》與央視的《將改革進行到底》一脈相承,全景展現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在地方落地生根的生動實踐,令人欽佩!」中共河南省委專門下發通知,要求各地認真組織收看《讓改革落地生根》,並作為推動工作的範本。
評論,是新聞宣傳的旗幟和靈魂,但同時也是電視新聞的短板,顧海紅迎難而上,決心啃下這塊硬骨頭。
2015年河南是全國7個大氣汙染防治考核沒有達標的省份之一,2016年河南直面現實展開大氣汙染防治攻堅,顧海紅瞄準這一人們最關注的民生話題,帶領河南廣電全媒體評論員下廠礦、到車間,走訪、調研、座談,撰寫出了大氣汙染防治「十八評」,開創了全國地方臺就重大主題連續播發18期評論的先河。「十八評」播出期間,《河南新聞聯播》收視排名提升8個位次。中宣部在《新聞閱評》中高度評價:「河南廣電選取全國上下人人關心的『大氣汙染防治』做評論文章,既立意高遠,又貼近百姓。在當前網際網路形勢下,河南廣電探索的融媒體評論話語新體系,可資借鑑,具有示範效應。」
十九大召開後,在深學細照篤行的基礎上,她再接再厲率隊推出大型系列評論《學習十九大 廣電十九談》。節目既在政策理論上「高得上去」,又在語態形式上「低得下來」,通過大屏、動畫等使平面的評論「立」了起來、「活」了起來,不僅在全國一片主題性報導的輿論場中獨樹一幟,還推出了一系列圖文並茂的新媒體產品,讓高端評論「飛入尋常百姓家」。中宣部《新聞閱評》對此高度評價:「河南廣電『十九大精神十九談』高站位、巧引導,為地方媒體運用評論這一體裁創新性做好重大主題宣傳提供了範例,是推動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的地方影像讀本。」
三、上下融合,構建立體性傳播,做人民大眾的代言者
2016年是「十三五」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首戰之年,也是蘭考向習近平總書記立下脫貧軍令狀的最後一年,作為總書記的聯繫點,它的脫貧對全國乃至世界都有著非凡意義。為了深入報導蘭考脫貧的全過程,她帶領3路記者,在蘭考走基層長達半年之久,深入近百個村莊,採訪上千名群眾,拍攝了300多個小時的素材。這期間,她指導記者編輯,緊扣中央精神特別是總書記對蘭考的殷殷囑託,不斷調整主題、反覆謀篇布局。最終,《精準扶貧看蘭考》系列在央視《朝聞天下》9集呈現,又濃縮3集在央視《新聞聯播》播出,創下河南新聞上央視單個系列時長超一小時的紀錄,為中國、為世界減貧提供了「河南方案」。節目播出後,習近平總書記和汪洋副總理給予充分肯定,認為「蘭考脫貧是全國的樣板」!
30多年來,顧海紅還帶領團隊深挖河南人身上的非凡精神,在全國舞臺上「大寫」河南好人。
為救兩個孩子而命喪車輪的農民工李學生、三入火海救人的平民英雄王鋒、帶著妹妹上學的洪戰輝、17年茶樓「賣唱」養育6名孤兒的王寬、39年如一日接力照顧截癱患者的隴海大院……據統計,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人物評選的16年間,河南人當選的就有15次。
31年,顧海紅筆耕不輟、傾心奉獻。父親離世,她正帶隊報導全國兩會,未能見上最後一面;丈夫病重住院直至離世,她一邊悉心照顧,一邊拼命工作。同志們動容地說:「 海紅姓『顧 』,她顧國家、顧事業、顧別人、顧家人,卻唯獨顧不上自己」。河南省委宣傳部部長趙素萍說:「海紅同志,一位當之無愧的為河南新聞工作做出過巨大貢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