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就軍事的角度而言,西裡古裡走廊被稱作印度的「七寸」。然而,這與生命之源的水比起來,真的算不上什麼,流水有情,但也可以最無情。
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亞洲內陸高原,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三極」。南起喜馬拉雅山脈南緣,北至崑崙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北緣,西部為帕米爾高原和喀喇崑崙山脈,東及東北部與秦嶺山脈西段和黃土高原相接,介於北緯26°00′~39°47′,東經73°19′~104°47′之間。
青藏高原東西長約2800千米,南北寬約300~1500千米,總面積約250萬平方千米,地形上可分為藏北高原、藏南谷地、柴達木盆地、祁連山地、青海高原和川藏高山峽谷區等6個部分,包括中國西藏全部和青海、新疆、甘肅、四川、雲南的部分以及不丹、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
在這個地理的定義裡,人們應該重點注意青藏高原「南起喜馬拉雅山脈南緣」,而不是我國境內的北側。也就是說,青藏高原包含了喜馬拉雅山脈,這種包含的結果使「不丹、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被納入了這一地理範圍。
青藏高原也是中華民族的源頭地之一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華夏文明史上流傳的伏羲、炎帝、烈山氏、共工氏、四嶽氏、金田氏和夏禹等都是高原古羌人。青藏高原上的居民以藏族為主,形成了以藏族文化為主的高原文化體系。文化體系的背後是人類生存的足跡,所以,在今天的不丹、尼泊爾、印度等國,還有一些藏族人生活在那裡。
水是生命之源,孕育人類文明的河流來自高地、高原,有「亞洲水塔」美譽的青藏高原是我國眾多河流的發源地,同時也孕育了多條重要的國際河流,而發源於我國流入印度的河流就有3條。它們分別是:
1.雅魯藏布江。亞洲主要大河之一,中國最高的大河,在古代藏文中稱央恰布藏布,意為從最高頂峰上流下來的水。它像一條銀色的巨龍,從海拔5300米以上的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北坡冰雪山嶺發源,自西向東奔流於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南部,最後於巴昔卡附近流出國境,經印度、孟加拉國注入孟加拉灣。
雅魯藏布江在巴昔卡出中國國境後,在老薩地亞(Sadiya)城西北進入印度阿薩姆邦。該河段稱為迪漢(Diheng)河。在薩地亞城與迪班(Dibaing)河、盧希(Luhit)河匯合後始稱布拉馬普特拉河,然後自東向西(略偏南)流,處在印度阿薩姆邦內,至圖布爾附近轉為向南流,然後進入印、孟邊境和孟加拉國境內,在戈阿隆多與恆河匯合。全長約1000公裡,其中印度阿薩姆邦內725餘公裡,孟加拉國境內274公裡。是恆河最主要的支流,甚至比恆河幹流的徑流量還大。
恆河幹流年淨流量5500億立方米,而雅魯藏布江可達6180億立方米。再加上雅魯藏布江進入印度後,海拔下降了大約五千米,所以不僅擁有豐富的水資源,也有著諸如航運,灌溉,發電等經濟價值。其流域是印度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不僅是今天印度教的聖河,也是昔日佛教興起的地方,至今還有大量佛教聖地遺存。
2.象泉河。藏語寫為གླང་ཆེན་གཙང་པོ,漢語音譯名「朗欽藏布」指象河,流域遍布札達縣,是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最主要的河流,同時該河也是印度河最大支流薩特累季河的上遊。東方是獅泉河。薩特累季河流經印度喜馬偕爾邦,在費羅茲普爾北面進入巴基斯坦,是巴基斯坦印度河左岸支流。全長1,450公裡。流域面積39·5萬平方公裡。河水廣泛用於灌溉。
象泉河流域是西藏西部最為重要的古代文明發祥地,歷史上著名的象雄王國(漢文史書稱其為「羊同」、「女國」等)、古格王國都曾以這一流域為中心創造過輝煌燦爛的文化。由於這一流域與南亞、中亞緊相毗鄰,因此也成為中外文明交流的一個十字路口,歷來被國內外學術界高度重視。在富饒燦爛的藏族文化遺產中,由於古象雄文明產生的年代久遠,傳播地域廣闊,對藏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都有著極其深遠的重要影響。
3.孔雀河(馬甲藏布):藏語音majia(馬甲)指孔雀,發源於西藏阿里地區普蘭縣境內喜馬拉雅山脈的古真拉北方的冰川,斜貫普蘭縣的南部,在(普蘭口岸之一的)斜爾瓦村流到尼泊爾,後進入印度恆河。在尼泊爾境內稱為卡爾納利河,為印度恆河支流卡格拉河的上遊。
需要說明的是,恆河發源於中印邊界印度一側的喜馬拉雅山脈南部。共有五條源流,全發源於印度北方邦北部山區。而發源於我國的孔雀河屬於恆河的支流之一,但並非恆河的源頭。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曾經創造了人類歷史上著名的「恆河文明」。恆河是印度的聖河,歷史悠久,有著濃厚的民俗和文化色彩,即使經過千年的文明洗禮,恆河兩岸的人們仍然保持著古老的習俗。許多自古流傳的神話,使印度人民對恆河母親生起無限的懷想,烙下一個不可磨滅的情結。這一生中至少要在恆河中沐浴一次,讓聖河洗淨生生世世所有的罪業。
在之前的文章裡,我們介紹過一個地方——西裡古裡走廊。它是印度連接其東部的陸上通道,也是印度國土的咽喉要地,如果誰掐住了這裡,誰就能將印度攔腰斬斷或一刀兩斷,使印度東部即阿薩姆邦成為「飛地」,與印度本土隔絕。阿薩姆是傣族的別稱,最早記載於中國玄奘編著的《大唐西域記》中,稱為「迦摩縷波國」,玄奘曾經受邀當地國王拘摩羅到該國講法。13世紀,傣族在此建立阿豪姆王國,阿豪姆王國在第一次英緬戰爭中被英國佔領,1947成為印度的阿薩姆邦。
阿薩姆被印度佔領後,當局不斷壓制當地傣族的發展,不承認傣族對阿薩姆的歷史功績,並不斷將傣族邊緣化。現今,由於各部族之間的通婚、傣族在當地社會地位的下降等多種原因,大多數傣族已融合進其它民族中,只剩下不到60萬的傣族,接受了印度教,主要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在貧困的生活中掙扎,面臨著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
西裡古裡走廊長約22公裡,東翼寬約33公裡,西翼寬僅21公裡,因其形狀狹長,且戰略地位重要。印度東北地區邊界僅有1%與西裡古裡走廊相連,其餘99%都是國際邊界,北鄰中國,東接緬甸,西南與孟加拉國相連,西北與不丹接壤。因此,有軍事專家稱,西裡古裡走廊這種與印度主版圖地理上的隔絕,強化了該地區素有的「孤立感」,助長了其分離傾向,以及印度國土布局和形式不佳。如果印度與軍事強國發生戰爭,敵方能通過控制西裡古裡走廊輕易切斷印度東北邊區與內陸的聯繫。
所以,就軍事的角度而言,西裡古裡走廊被稱作印度的「七寸」。然而,這與生命之源的水比起來,真的算不上什麼,流水有情,但也可以最無情。
本文根據相關資料編寫,圖片亦來源於網絡,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謝。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西部人文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