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亦稱《太史公書》,開中國紀傳體通史之先河,與《資治通鑑》並稱為「史學雙璧」。
1.苦言藥也,甘言疾也。
出自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不順耳的話像良藥一樣,甜言蜜語卻像病菌似的。
2.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出自漢·司馬遷《史記》。應當作出決斷時而不決斷,最後反而給自己招來禍害。
3.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
出自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飲酒過分了,就會昏亂失禮;行樂過頭了,就會轉化為悲哀,萬事都是如此。
4.決弗敢行者,百事之禍也。
出自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到了下決斷之時,竟不敢毅然執行,這就是一切事情的禍源。
5.得人者興,失人者崩。
出自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得人心的人就興旺,失掉人心的就會垮臺。
6.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出自漢·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不能以天下的弊病為代價換取一個人的好處。這是上古明君堯帝臨死前決定不將天下傳給自己兒子而傳給舜帝時所說的話,表現出一個明君賢主「天下為公」的坦蕩無私的寬大胸懷。
7.不知其人視其友。
出自漢·司馬遷《史記·馮唐列傳》。不了解這個人,可以看他結交的朋友。
8.法之不行,自於貴戚。
出自漢·司馬遷《史記·秦本紀》。法律不能推行,是源自於貴戚帶頭犯法。此言強調法律制度的推行,要從統治者自己開始。如果立法者不守法,而想依法治國,那是不可能的。
9.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出自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法律的不能推行,是因為統治者自己首先不執行,立法而又自己帶頭犯法。此言強調要想推行法律制度,就要從統治者自己帶頭守法,為萬民做知法守法的榜樣開始。
10.聰者聽於無聲,明者見於無形。
出自漢·司馬遷《史記》。聽覺靈敏的人,人家未說之前已經耳有所聞了;目光銳利的人,在事物還未出現之前,就已經覺察到了。說明智者透徹事理,富於先見之明。
11.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
出自漢·司馬遷《史記·商群列傳》。聽了批評的意見,能自我反省的,叫做聰明;主動檢查自己的叫做明智;能克制自己私心的叫做有力量。防患先防內,內患隱難知。
12.上下爭利,國則危矣。
出自漢·司馬遷《史記·魏世家》。執政集團上下都為了私利而你爭我奪,那麼國家就危險了。此言治國安邦必須胸懷國家與人民,而不能貪取自己的私利。
13.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
出自漢·司馬遷《史記·樂毅列傳》。古代的君子,與人絕交時,口不出惡言。
14.不作威,不作福,靡有後羞。
出自漢·司馬遷《史記·三王世家》。不依仗地位和權勢耍威風、逞霸道,就不會在以後遭到羞辱。
15.貌言,華也;至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
出自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表面上好聽的話,是華而不實的;知心的話,是實在的;刺耳的話,是克服缺點的良藥;甜言蜜語,可以把人引入歧途。
16.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
出自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引古語。一千隻羊的皮加起來,也抵不上一隻狐的腋毛暖和;一千個唯唯諾諾的人,也抵不上一個正言直諫之士。此以羊狐之皮的差異為喻,說明直言忠諫之士的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