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石是一味常用中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其謂:「滑石,味甘寒。主身熱洩澼,女子乳難,癃閉,利小便,蕩胃中積聚寒熱,益精氣。久服,輕身,耐飢,長年。生山谷。」文中所言「洩澼」,即古之痢疾;「乳難」,即指婦人產後缺乳或無乳;「癃閉」,指淋閉,排尿困難,點滴難出,甚或閉塞不通。
滑石既可內服,亦可外用。一般內服可利尿通淋,清熱解暑;外用則祛溼斂瘡。歷代醫家組方配伍多有應用。
我臨床喜用滑石,此藥非常好用,適應病症多,療效甚高,願意推薦給同道。
一則,利小便。
民國大醫張錫純認為,滑石是治療「因熱小便不利」的要藥,對於患有「溼熱、周身漫腫、心腹膨脹、小便不利」的人,以滑石與土狗配為藥對,研散服用,可收到「小便通利腫脹自消」之功。土狗即螻蛄,中醫用於治療各種水腫,大、小便不利,尿瀦留,泌尿系統結石、水腫,肝硬化腹水,慢性腎炎和尿毒症等等雜症。
我臨床治療小便不利,常喜用滑石。比如,陰虛兼氣化不利者,即用豬苓湯;有溼熱者,則用三仁湯;兼瘀者,則用蒲灰散,等等。
二則,退燒。
退燒,滑石與甘草是一對絕配。滑石配伍甘草濫觴於劉完素的《傷寒標本心法類萃》,稱之為六一散。劉完素認為該方具有通九竅六腑、消蓄水、止渴、除煩熱之功。對於夏季外感,《素問玄機原病式》言:「以甘草、滑石、蔥、豉等發散為甚妙。」用治陽熱鬱遏於表效果顯著,醫家譽之為「神驗之仙藥」。
《明醫雜著》謂:「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小兒傷暑、洩瀉、亡陰作熱,張錫純謂「未有不應手奏效者」。
張錫純亦言:「若膽中素有積熱,偶受外感,即可口苦、心煩、寒熱往來」之人,可於柴胡湯中加生石膏、滑石、生杭芍各六錢,使熱從小便分消,服後即愈。滑石甘寒,入膀胱經,李時珍謂之「上能利毛腠之竅,下能利精溺之竅」,既能通淋洩熱,又可助石膏發表,二藥相配,能升能降,能透能滲,相得益彰,故能迅速收到熱解邪去之效。
廣西常年偏於溼熱,尤其是夏季。凡在夏季遇到發燒,不管是外感還是內傷,見其苔黃厚或膩者,我都用六一散配入辨證方中,療效甚高。
三則,止瀉。
《本草綱目》言滑石「蓋甘淡之味,先入於胃」,其「上能發表,下利水道,為蕩熱燥溼之劑」,適用於上焦燥熱,下焦滑洩的上熱下洩證。
滑石可以利小便,即可以實大便。用滑石止瀉,是古方新用,在這方面張錫純做的非常好。他以六一散原方加味治洩瀉,稱加味天水散,其中滑石配伍甘草為此方的核心藥對。此方中甘草用量為原方三倍,以求至濃之甘味與滑石至淡之味相配,則補中有瀉。
另外,張錫純用滑石配山藥來治洩瀉。其方用滑石淡滲利水,配合山藥甘淡滋陰又具澀性,張氏言「上能清熱,下能止瀉」,用於「寒溫外感諸證,上焦燥熱下焦滑瀉無度」,效若桴鼓。二藥一補一瀉,一澀一利,一溫一涼,「循三焦而下通膀胱,則煩熱除,小便利,而滑瀉止矣」。由此可見,寒溫外感所致邪熱入裡兼有滑利,滑石配伍山藥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我臨床用滑石止瀉,亦宗張氏之法,用滑石配合山藥,療效甚高,尤其是久年腹瀉,脾陰不足者,其效遠勝他方。
另外,治療腹瀉,亦可用豬苓湯。豬苓湯證的腹瀉為陰虛內熱阻滯,津液偏滲大腸所致。用滑石有兩個目的,一是協助二苓、澤瀉分別清濁,利小便以實大便,即《本草經》所謂的主「洩澼」;二是清熱,協助阿膠護陰。
四則,定風眩。
所謂風眩,即肝胃之火上衝而引起的頭目眩暈。用滑石的目的是清胃熱。因屬實火,故配以大黃、石膏等。
我臨床治療高血壓或中風引起的上實下虛,頭目眩暈,走路不穩,即離不開滑石,我常配伍生龍骨和生牡蠣,以加重鎮潛之功。
五則,對淋症作用。
仲景喜歡用滑石治療淋症。仲景治淋症有三個藥方,皆不離滑石,分別是蒲灰散、滑石白魚散和豬苓湯。分析這三個經方,皆具清熱、通淋、止血之功,都可用於血淋症,不過蒲灰散和滑石白魚散適用於血瘀者,而豬苓湯則適用於血虛者。
我學習仲景的經驗,臨床治療小便不利兼有血瘀者,往往用滑石配合蒲黃或血餘炭。
另外,豬苓湯不僅可治療血淋症,還可治療小便不利所致的水腫症,另外,還可治療小便不利兼有失眠或煩躁者,療效甚高。
六則,可以用在百合病。
何謂百合病?臨床是指以神志恍惚、精神不定為主要表現的情志病。仲景認為,「百合病變發熱者,百合滑石散主之。」百合病原為如寒無寒,如熱無熱,本不發熱,為什麼變得發起熱來呢?這是因為精神抑鬱,肝失疏洩,胃腸鬱滯而化熱。滑石清熱,能「蕩胃中積聚寒熱」,故服後「當微利者,止服,熱則除」。
若「百合病下之後者,滑石代赭湯主之。」百合病的病機本為陰虛內熱,若誤下,更損胃腸津液,導致胃熱便結,進而出現胃氣上逆。仍要用滑石清熱和胃。
我臨床治療陰虛失眠,常喜用百合知母湯或百合生地湯,或病人出現發熱(有時並非體溫升高,而是病人自覺煩熱,體溫卻正常,我亦認為是發熱),即加滑石,有良效。
七則,針對血證。
滑石不但入氣分,亦入血分。《本草綱目》記載,滑石治「吐血衄血」;《得配本草》亦云,滑石「治積熱吐衄」;《本草疏經》謂滑石治「傷寒症鼻衄……鼻血流出」。張錫純的治吐衄的經驗方,即用代赭石配滑石,「善治因熱吐血衄血」。其法,將代赭石、滑石等分研細,熱時新汲井泉水送服,冷時開水送服一兩或至二兩。
分析其取效的機理,滑石甘寒,能退血熱。動血多由於火,火盛則迫血妄行,以致血溢脈外而出血。葉天士云:「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需涼血散血。」故取二藥寒涼之性以涼血止血。凡吐衄都當先降胃氣,滑石能降胃火,又入肺經,肺開竅於鼻,故能治吐衄。
八則,關於滑石的用量
滑石入煎應該用多少克?《中國藥典》規定的劑量是10-20克,這是滑石的法定劑量。但歷史醫家在臨床處方中其劑量比較靈活,且劑量大小與與諸多因素相關,比如醫家的個人經驗習慣、主治病症、患者體質等等。就諸家用滑石的劑量來看,張錫純、冉雪峰用量多偏大,最大可至1兩(30克);而小劑量(4克)均出自周小農、汪逢春之手。
綜而論之,一般用滑石治療上焦病證,如咳嗽、嘔吐,患者溼熱較輕、體虛時,其用量偏小;治療下焦病證,如癃閉、溫病兼證、暑溫兼證,且患者溼熱壅盛、體壯邪實者,其量多偏大。
小結:滑石無毒,在臨床上廣泛用於淋濁、癃閉、水腫、腳氣、溼溫、風溫、痢疾、黃疸、皮膚病等多種疾病。我的觀點是,凡是無毒之藥,當重視其臨床應用。因為藥物既然無毒,則其偏性不大,若能擅長應用,療效自然可觀。#中醫#(董洪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