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馥馨
最近,臺北市立動物園為了闢謠,特別發布一篇園內沒有新生臺灣黑熊寶寶的澄清消息。為何會有啼笑皆非的謠言傳出?歸根究柢就是有人對「圓仔」爆紅受寵而「吃醋」了。其實,既然同樣為熊,臺灣黑熊應可與大陸貓熊攜手倡導臺灣動物保育意識。
近來,臺灣動物界的「萌主」非貓熊「圓仔」莫屬;圓仔受寵,惹得保育人士忍不住替同為瀕臨絕種的臺灣黑熊發聲。其實,歷來被臺北市立動物園捧紅的動物明星不計其數,只可惜很多動物明星「過氣」後就被打入「冷宮」。
1月初,出生滿180天的「圓仔」,首次在臺北市立動物園「上班」,吸引臺灣各家媒體到現場採訪,電視臺還因此出動了SNG轉播車;連續多日,「圓仔」的新聞攻佔了各媒體最重要的位置。
有民眾批評,動用各界資源只為了報導一隻小貓熊,重要版面忽略了國際新聞要事,臺灣媒體果然素質低落,閱聽眾的水平也沒高到哪裡。其實,只要報導角度得宜,「圓仔」新聞也可以很有深度。
圓仔受寵讓臺灣本土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臺灣黑熊吃味了,掀起了「黑白」與「黑」之爭。有網友發表,全世界現存的野生貓熊約有1,600隻,但胸前掛有白色「V」字領的臺灣黑熊只剩200隻左右;臺北市立動物園的臺灣黑熊居住空間約165坪,貓熊館卻有438坪,是「三級貧民區」對上「豪華別墅區」。
臺灣黑熊保育協會理事長黃美秀更於去年發文稱,臺灣過去20年關於臺灣黑熊的各項保育經費,每年約新臺幣200萬元,總計才約4,300多萬。
相較於臺北市立動物園每年光是張羅貓熊食物的費用就新臺幣102萬元,以及企業認養的貓熊館千萬元電費,貓熊一家三口確實獲得五星級待遇。
「吃醋」的民眾甚至失去理智,刻意編造出動物園裡還有一隻與圓仔幾乎同一時間出生的臺灣黑熊幼仔,但完全被園方忽略的謠言;急得動物園趕忙出面澄清,稱最近一次出生的臺灣黑熊,是現年已經5歲的「黑糖」。
其實,動物園已設法藉「圓仔」的高人氣,「置入」臺灣黑熊;例如在動物園拍攝的「圓仔日記」當中,圓仔兩度化身「保育大使」,向民眾介紹黑熊寶寶的特色和習性。
即將於今年3月登場,由法國藝術家Paulo Grangeon設計的「紙貓熊展」,首站為臺北,臺北市政府更緊急追加定製200隻臺灣黑熊模型,讓1,600隻紙貓熊與200隻紙黑熊同時登場。
另外,臺北市立動物園與知名插畫家Cherng’s合作,推動「黑白動物彩色夢」認養計劃,在募資平臺FlyingV上進行公眾募資,首要目標就是替臺灣黑熊募集新臺幣200萬的保育資金,將全數用在臺灣黑熊野外保育。
只不過,目前這項計劃已進行兩周,只募得30多萬元,而且媒體報導寥寥無幾。或許有人認為,「圓仔」是天然「萌」,臺灣黑熊長像兇猛,不若貓熊憨態可掬來得惹人憐愛,而且唯一特徵胸前的白領「V」,若不站立起來也不易被發現。
但筆者相信,臺北市立動物園有豐富的動物明星塑造經驗,應該更加把勁「說故事」,讓社會更多資源一同來關心臺灣黑熊保育。相信臺灣社會也衷心期待,能有一家企業認捐蓋一座專屬的臺灣黑熊館。
其實,臺北市立動物園曾紅極一時的「國寶」動物還有黑腳企鵝與無尾熊,只可惜一窩瘋熱潮過去後,也就失寵了,甚為可惜。
本次若能藉「圓仔」的高人氣,重新喚起民眾對其它動物的關注,也可趁機向民眾深植動物保育概念,並通盤檢討其它保育類動物的投入資源。
撇開情緒性的字眼,再更深一層看,除了讓民眾認識與喜愛臺灣黑熊,臺灣能否能借鏡大陸於1983年成立大熊貓研究中心,不遺餘力保護貓熊的經驗,也集結社會資源,就臺灣黑熊的繁殖、飼養、生態、育幼、遺傳、疾病、復育、種群監測等提出有系統的基礎性研究。
而在讚嘆「圓仔萌樣」時,也不該忽視野生動物本應生活在自然的棲息地中,熊貓、臺灣黑熊、企鵝或無尾熊也都不能例外。
大陸人工培育熊貓的最終目的,仍是希望最終達成野外自行繁衍的終極目標,因此在花費許多人力物力徹底研究貓熊習性與生態後,已著手嘗試人工繁殖後再野放。
為了營造與保護良好的天然環境,大陸已先後在四川、甘肅、陝西一帶劃定33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退耕還林、禁止砍伐林木,維護貓熊的棲息地。
臺灣黑熊生活在海拔1000-3500公尺的高山,山多地小人稠的臺灣,人類為了生存不斷向高山爭地,也該思索如何將黑熊的棲息地還給他們。
另外,研究人士1998到2000年捕捉到的15隻臺灣黑熊中,就有8隻因誤陷盜獵陷阱而喪失了腳趾或是腳掌。禁止非法狩獵,杜絕野味和黑熊入藥,比什麼都重要。
華夏經緯網專稿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責任編輯:黃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