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夥伴們有沒有發現:立秋以後,蚊子格外的猖狂了。在外面,如果是稍作停留,身上不一會就會起個大包,奇癢無比,尤其是在農村,昨天回老家,就去老家的菜園子裡摘了一會豆角,回來就發現胳膊上、腿上、臉上、脖子上,只要是沒有被衣服覆蓋的地方,全是蚊子的「獎賞」。到了晚上在院子裡乘涼,所露之處也無一倖免。那麼,問題來了,蚊子為什麼在任何時候都能準確地找到我們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來解決第一個問題,為什麼不管白天黑夜,我們都會被蚊子叮咬?
還記得小時候,不管你是在什麼環境下,白天我們幾乎是不會被蚊子叮咬的,但是到了現在,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我們都會受到蚊子叮咬的困擾,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蚊子的種類悄悄的多了。
在整個的蚊科下,吸血的蚊子大致屬於三個亞科:庫蚊亞科、按蚊亞科以及伊蚊亞科。而早在二三十年以前,我國出現在人類居住地內的蚊子大都是庫蚊和按蚊,其中以三帶喙庫蚊和中華按蚊為主,它們最大的特點就是主要吸食家畜的血液,偶然會隨著人一起進入室內,吸食人血。而這恰恰也是我們小時候,不覺得蚊子多的原因,那個時候,我們如果覺得熱,甚至可以拿個涼蓆在院裡睡。當然,在當下,家畜日益減少,庫蚊和按蚊也變成了主要以吸食人血為主的蚊子了。這兩種蚊子最大的區別就是庫蚊身體大都呈黃棕色,而且身體和翅膀上都沒有任何的斑點,而按蚊身體大都呈灰色,並且翅膀上有白色的斑點。
但是,隨著全球貿易的進行,給了許多國外的蚊子來到我國的機會。而在白天瘋狂叮咬我們的蚊子恰恰就是「國外的蚊子」。如果你在白天拍死一隻正在吸血的蚊子,你會發現這隻蚊子大都是黑色的,而且在黑色的身體上還有著許多的白色斑點或者斑紋,與上面兩種蚊子的形態完全不同。沒錯,這就是「外來物種」伊蚊了。在當下,我國常見的伊蚊有兩種:一種是身上有著明顯的斑紋的白紋伊蚊,一種是除了有明顯的白色斑紋,腿上還有明顯白色斑點的埃及伊蚊。
它們與我們常見的庫蚊和按蚊最大的區別有兩個:第一就是習性。庫蚊和按蚊大都是黎明前和傍晚才開始活動的蚊子,而伊蚊則正好相反,是白天活動,晚上休息的蚊子。第二是獵物的選擇。庫蚊和按蚊都是主要以家畜血液為食的蚊子,但是伊蚊則主要吸食人血,並且庫蚊和按蚊通常不「貪心」,只需要叮咬一口就能喝飽,而伊蚊則不同,它們喜歡在一個區域內連續叮咬。這就找到了我們無論在白天還是黑夜都會被咬的原因了:因為晚上有按蚊和庫蚊,白天有伊蚊。
蚊子是如何找到我們的?
蚊子雖然也有複眼,但是由於太小,對它搜尋叮咬對象的幫助是很小的,尤其是在夜裡,關燈之後,漆黑一片,它更是無法通過眼睛來尋找我們了。所以,蚊子有另一個「法寶」,那就是它的觸角。蚊子的觸角是它的主要「感官」、「嗅覺」系統。首先,在漆黑的夜裡,蚊子可以用自己的觸角準確地分辨出二氧化碳濃度的高低,當我們在睡覺時,總是能夠聽到蚊子的「叫聲」(振動翅膀發出的聲音),就是它們優先找到了二氧化碳濃度最高的位置,我們的頭部。
其次,在夏季,我們睡覺時,也不免會出汗,而汗液中含有一定的脂肪酸和乳酸,蚊子對這些化合物的捕捉能力也是很強的。
最後就是感知溫度了。蚊子的觸角也能夠準確地感知環境內溫度較高的物體,由於人是恆溫動物,溫度散發相對恆定,所以蚊子很輕鬆就能找到我們了。而這恰恰也是蚊子主要以哺乳動物的血液為食的主要原因。
總的來說,蚊子在尋找我們時,通過觸角對溫度、化合物濃度以及二氧化碳濃度的綜合分析,總是能夠在黑夜中輕而易舉的找到我們。
總結
蚊子的眼睛在尋找吸血對象時的作用微乎其微,而起到關鍵作用的就是它的觸角。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蚊子都會吸血,大多數吸血的蚊子都是完成交配後的雌性蚊子,它吸血是為了有足夠的蛋白質來發育卵巢,當然也有的蚊子無論雌性終生不吸血的,比如整個蚊科巨蚊屬下的70多種蚊子都是以植物的汁液為食的,不過它們不吸血的原因,並不是不想,而是因為它們的刺吸式口器的邊緣沒有鋸齒狀的突出,無法對動物的皮膚進行切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