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人格(DID):殺了我,治癒我
去年張一山主演的電視劇《柒個我》掀起了不小的火花,張一山跟原版《殺了我,治癒我》中的池城一樣,一人把所有角色全部包攬,完全翻轉於全部角色之間。我們不僅看到了張一山分裂七角的炸裂演技,更看到了一個具有多重人格的飽滿人物形象。
話說,這多重人格分裂的劇情一向是影視劇偏愛的題材,尤其是一些懸疑驚悚劇,彎彎繞繞了半天,最後來個意想不到的驚奇結尾,你看到的都不是你看到的,你以為的都能超過你以為。
比如小李子的經典影片《禁閉島》、豆瓣評分8.5的《致命ID》,才女娜塔莉·波特曼的《黑天鵝》,就連咱們國內也不斷涉獵這個題材,萬茜的《你好!瘋子》……
導演鍾情於懸疑背後的驚情,編劇執著於分析人類的精神病症,而觀眾呢,則更意淫於一個主角在男男女女間自由切換的酣暢淋漓。
然而故事的背後,比故事更精彩的是真相,看似是現實的藝術化展現,其實現實要比藝術更匪夷所思。
多重人格障礙,在醫學上有個學名叫: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簡稱DID。在中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中稱為「癔症性身份識別障礙」,屬癔症,還有種簡單的解釋就是「在一個身體裡住著多個靈魂」。
醫學界定義他們生了病,自我身份識別出現障礙,喪失了自我統一感。可我深深覺得,他們更像是人類某種特別的存在,多種人格同生於一個身體,併兼具了多樣而不重複,迥異又各自為營的性格身份體徵。
你覺得他們不合理,但黑格爾說「存在即合理」,所以我們不去深度解析他們為什麼會存在多重人格,畢竟醫學都還在研究探索。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些擁有多重人格的人,主人格是怎樣與副人格和諧相處的?他們又是如何生活下去的?
24個比利,一個被釋放的重型犯
通常一個擁有多重人格的人,這些人格裡一定有個主人格,然後剩下的是副人格。這些人格猶如馬戲團演員一樣,會輪番蹦出來支配這具身體,他們共生共存,有時候也相愛相殺。
先講個一個最著名的多重人格案例,相信許多讀者也有所聽聞,這位主人公的故事還被改編成小說和電影,他就是美國歷史上唯一因為多重人格而釋放的重罪犯比利·米利根。
某百科上是這麼說的:1975年當時只有22歲的比利因為持械搶劫被捕,1977年假釋。然而假釋後不久,1977年的10月22、26和27日,比利就在俄亥俄州立大學因涉賺強姦和綁架3名女子被捕,被檢方以搶劫、綁架和強姦罪起訴。
但在審判過程中,本以為鐵證如山,毫無懸念,卻被醫生診斷為罕見的多重人格分裂症患者。
據說是比利創造出的女性人格阿達拉娜,作為一個女同性戀,利用他的男性身體,侵犯了別的女子。因此他被判無罪,成為法律史上第一個犯了滔天罪行卻毫髮無損獲得自由的罪犯。
不僅該案件受到了社會輿論的高度關注,而且比利還成為了法律、醫學,乃至影視劇題材熱衷的典型代表。
比利擁有24重人格,這些人格具有不同的國籍、性別、年齡、才能、智商和性格。有8歲的承受者戴維、女同性戀阿達拉娜、流氓菲利普、職業騙子凱文、小丑利伊、工作狂馬克……
像是一個隊伍,每個人承擔不同任務,又完全不像隊友,因為互不知情。直到第24種人格「老師」的出現,融合了前23種人格,對往事才擁有了近乎完整的記憶。
我們外人看到的也許只是新奇和樂子,然而對於當事人來說,多重人格佔據身體是非常痛苦的經歷。因為擁有多重人格的某一人格行為是並不會進入另一人格的記憶中,也幾乎是意識不到其他人格的存在。
多重人格的人,就如同間歇性失憶一樣,記憶斷條、不連貫,對自己的行為無法控制,甚至像比利一樣犯了罪也並不自知。在這裡,多重人格是相殺互傷的,犯罪的人格為比利的主人格帶來了深重的罪孽。
但是在比利被強制轉往「人間地獄」利瑪精神病院的十多年監禁間,他卻通過多重人格的友好搭配,向殘暴又冷酷的專治體系做出了堅決的反抗和鬥爭。這裡多重人格彼此相愛,共生共存,才促成了比利獲得真正的自由。
在利瑪精神病院,許多病人都遭受著非人的折磨和待遇,比利也不例外,醫院的人完全不相信他的病症,大劑量給他服用藥物,毆打暴力更是家常便飯。
正如比利在自傳中描述,他的不同人格在特定情況下分裂出來,發揮特長,出謀劃策,保護身體,從而整整用了十年的時間與醫院抗爭,為病友爭取權益,直面魔鬼,成功出逃。
分裂成你,來代替我的悲傷
除了比利,其實世界上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比如因為擁有12個人格,而在網絡上爆紅的畫家奶奶,和比利一樣她在畫畫方面天賦秉然,而且每個人格喜好不同、畫風不同,這也讓她成就了不少傑出的作品。
還有個美國紀錄片拍攝的女子寶拉,身體裡住著15種人格。當心理學家用腦電圖對她進行測試時驚愕的發現,她切換人格時大腦活動、心率以及身體數據是截然不同的,眼神也完全不同。
寶拉說,5歲時她曾被性侵犯,至此她的另一個人格瑪麗亞分離出來,成為一種強悍的存在。當寶拉一旦受到欺負和委屈時,瑪麗亞就會佔據身體來保護她免於受傷。
有研究表明,大多數擁有多重人格障礙的患者,都曾有過童年的創傷性經歷,用分離出的不同人格來代替主人格承受痛苦,隱藏傷痛的記憶,並創造新的思想、技能和性格。他們害怕整合,這意味著那些人格將逐一「死去」。
多重人格在我看來,就是一種破碎的靈魂,許多碎片才能完整拼湊出一個完整的人,而每個人格都體現著主體的某種需要,也許是愛、擁抱、溫暖和安全感,也許是強大、勇敢、暴烈和殘忍……
跟影視劇作品不同的是,患有多重人格的病人並不會發生什麼浪漫美好的故事,通常日復一日要面對的都是人格切換的疲憊、痛苦和無奈。
有一對情侶Kai和Franz,她們兩個都是多重人格患者,加起來共有400種人格。她們均在童年時期受過重創,兩人選擇在一起互相溫暖、相互慰藉。
然而副人格相處起來並沒那麼容易,關係也極其複雜,一會兒喜歡,一會兒厭惡,一會兒親人,一會兒戀人,這也是至今為止我們看到的最特別的情感關係了。
比利曾在書中寫過這樣一句話「當悲傷太多的時候,一個人已經無法承受,我就把投注在一個人身上的所有煎熬分開來接受。」
父親自殺,母親改嫁,繼父虐待加變態性侵,導致了比利多重人格分裂越來越多,而分裂成為了比利潛意識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絕望、悲傷也令人同情。
不受控制的保護自己,是因為拒絕回憶,掩蓋痛苦,治癒傷悲。不同人格的出現,既是這些患者童年的夢魘,也是他們某種意義上的自我救贖。
所以,惟願所有孤獨的靈魂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惟願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能多一些寬容和愛,少一些誤解與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