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猴(學名:Nycticebus coucang)為靈長目蜂猴屬下的一種猴子,有9個亞種。體型較小而行動遲緩,是較低等的猴類,體長28~38釐米。兩隻小耳朵隱藏於毛茸茸的圓腦袋中;眼圓而大。四肢短粗而等長,第二個腳趾還保留著鉤爪,尾短而隱於毛叢中。體背棕灰色或橙黃色,正中有一棕褐色脊紋自頂部延伸至尾基部,腹面棕色,眼、耳均有黑褐色環斑。
蜂猴棲於熱帶雨林及亞熱帶季雨林中,完全在樹上生活,極少下地,喜獨自活動。行動特別緩慢,只有在受到攻擊時,才有所加快,故又名「懶猴」。白天蜷成球狀隱蔽在大樹洞中或在枝椏上歇息,夜晚出來覓食,以植物的果實為食,也捕食昆蟲、小鳥及鳥卵。一年四季均能交配,懷孕期5~6個月,多在冬季產仔,每胎1仔。分布於雲南和廣西南部,多分布於東南亞。屬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蜂猴分布於東亞、南亞、東南亞,別稱:懶猴、擬猴、風猴、風狸、風猩、平猴、畏羞貓、害獸等。蜂猴屬於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靈長目,懶猴科,蜂猴屬,蜂猴種。
蜂猴的外貌特徵:
蜂猴是體型較小的一種原猴類,體長280~380mm;體重680~1000g,成體體重700~1500g,雄性平均體重680g,雌性平均體重625g;尾長22~25釐米。頭圓,吻短,牙齒36枚,眼大而向前,具暗褐色眼眶環和淺棕色的三角形眼上班,眶間至前額為逐漸加寬的亮白色線紋,眼間距很窄,耳廓半圓而朝前。前後肢粗短,等長,手的大拇指和其他4指相距的角度甚大,第二指、趾極短或退化,除後足第二趾是爪形外,其他指、趾的末端有厚的肉墊和扁指甲。
體毛短密,顏色變異很大。眼、耳之間,面頰、頸側至肩背呈暗灰白色,背部棕、棕紅或灰色,頭頂至腰背有一條顯著的棕褐色脊紋,至尾基部逐漸變窄,色澤變淺,至頭頂分成兩岔延到耳端及眼周圍,腹面棕色或汙灰白色。
懶猴具有毒性,這是極少數哺乳動物才具有的能力。為了獲得毒液,懶猴會用手摩擦腋窩附近的腺體,之後將毒液塗在牙齒上。人或捕食者若被懶猴咬傷,將導致致命的過敏性休克。
懶猴可能會利用毒液進行捕獵,甚至是保護幼崽。有證據顯示,懶猴母親在離開孩子去覓食之前,會將毒液塗到幼崽的身上,以此威懾潛在的捕食者。
蜂猴的棲息環境:
蜂猴為典型的東南亞熱帶和亞熱帶森林中的樹棲性動物,棲於熱帶雨林、季雨林和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棲息於低海拔地區,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下,也可達到1300米。多在原始林中比較高大的樹幹中上層活動,偶爾亦活動於人工蕉林。大一點的蜂猴喜歡到森林邊緣,因為那裡食物相對更豐富。
蜂猴的生活習性:
懶猴的活動特性有夜行性、樹棲,極少下地,其活動、覓食、交配、繁殖及眠休等均在樹上度過,白天蜷縮成團隱蔽在高大喬木的樹洞、枝葉繁茂的樹冠附近或濃密枝條的枝叉上休息,黃昏後開始活動覓食。性喜單獨活動,行動特別緩慢,多為攀爬式運動,不會跳躍,只有在受到攻擊時,才有所加快。
蜂猴被稱為懶猴,是因為它畏光怕熱,白天在樹洞、樹幹上抱頭大睡,鳥啼獸吼也無法驚醒它。它的動作非常緩慢,走一步似乎要停兩步。曾有人做過觀察,發現蜂猴挪動一步,需要12秒鐘時間。
蜂猴動作雖然慢,也有保護自己的絕招。由於它一天到晚很少活動,地衣或藻類植物得以不斷吸收它身上散發出來的水氣和碳酸氣,在它身上繁殖、生長,把它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使它有了和生活環境色彩一致的保護衣,很難被敵害發現。因此,蜂猴又得了一個雅號--擬猴,意思就是它可以模擬綠色植物,躲避天敵傷害。
蜂猴的捕食:
蜂猴的食物主要是熱帶鮮嫩的花葉和漿果,也捕食昆蟲,善於在夜間捕食熟睡的小鳥,喜食鳥蛋。也喜食蜂蜜,因此名"蜂猴"。
蜂猴的特性:
在蜂猴的胳膊肘內側的腺體能夠產生毒素,當它們梳理毛髮時,毒素會遍布它們的皮毛,當其受到威脅時,蜂猴會滾成一個球,只留下有毒的皮毛在外面。當捕食者在樹上時,它們也會滾成一個球從樹上落下,從而逃避危險。有時它們會採取牙齒咬的被動防禦方式來逃避敵害。
蜂猴的溝通:
蜂猴利用視覺、聲音、觸覺和化學信息來溝通,會做氣味標記來通信,也能夠利用超聲波來感知。
蜂猴的生長繁殖:
據中國多年的野外考察和飼養實驗,蜂猴一般在每年的6~8月進行交配,性周期平均45~50天,交配期常持續4~6天,成年雌性懷孕率約為70~80%,孕期為5~6個月。通常在冬末春初產仔(多在3月份以前),多在夜間分娩。年產1胎,每胎1仔。哺乳期約需7個月。幼仔出生8個月後即能單獨活動,真正脫離母體行獨立生活一般要到1歲左右。從出生至性成熟約需2~3年。據中國國內動物園的飼養記錄,蜂猴的飼養壽命可達12年。
蜂猴的致危因素:
蜂猴的天敵為某些能樹棲的食肉類,如金錢豹、雲豹、雲貓和青鼬,此外就是人類的捕獵。
熱帶雨林、季雨林和季風常綠闊葉林的砍伐和破壞以致造成棲居環境的縮小和惡化是導致本種瀕危的主要原因。又因本種在中國的種群過小,故種群增長率不高。此外,民間認為其有藥用價值,且有人養作寵物,還有在個別地區如金平老烏寨有不少獵手用蜂猴皮製作火藥包,上述因素都是使中國蜂猴數量日趨減少,以及分布區縮小的重要原因。
以及非法交易:蜂猴是野生動物市場、寵物店以至網上商店的銷售對象,1990~2006年間,東南亞的野生動物市場共出售了近3,000隻蜂猴,每年平均銷售228隻,貨源主要來自柬埔寨、印尼、越南及寮國,最終運送到中國、臺灣、日本、歐洲及沙烏地阿拉伯作寵物貿易。由於蜂猴作為寵物而貿易的危險極大,它們的牙齒經常被非法販賣者去除,那種做法有90%的機率使蜂猴受到感染和痛苦,並導致死亡。而且拔除牙齒的蜂猴也不可能再放生到野外,因為它們面對的將是死亡。
蜂猴保護區:
有蜂猴分布的自然保護區:雲南南部的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綠春黃蓮山自然保護區、滄源南滾河自然保護區;西部的盈江銅壁關自然保護區;中部的景谷威遠江自然保護區、景東無量山自然保護區和新平哀牢山自然保護區。以上保護區對蜂猴在中國的保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估計它們已包括了中國蜂猴80%以上的種群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