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0月12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金漢青 陸遙) 10月12日至28日,闊別12年後,第四屆中國越劇藝術節在紹興舉行。金秋十月,走進嵊州,或尋常人家,或村頭巷尾,越劇元素隨處可見:三三兩兩的人結伴廣場一角,或哼唱越劇小調,或走到戲臺前聽一段經典折子戲,越劇文化早已滲入這座小城的各個角落。越劇在嵊州表現出極強的生命力,薪火相傳,靠的是啥?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10月11日下午,嵊州市城南小學內戲音嫋嫋,學生們正用越劇流派的唱腔吟唱膾炙人口的古詩名篇《竹石》。在這所堅持了22年越劇特色教育的學校裡,唱越韻古詩、講越劇名家故事、練經典越劇片段等,早已蔚然成風。
「越劇是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嵊州又是越劇之鄉,越劇從娃娃抓起就是我們近年來傳承發展越劇的一個創新。」嵊州市城南小學副校長張再良說。越劇的發揚光大離不開人才培養,而人才的培養則依靠教育。據悉,嵊州堅持「越劇教育從娃娃抓起」,把越劇教育納入學校藝術教育體系,探索出一條從幼兒園到中學的越劇特色教育新路。目前,除城南小學外,剡山小學、鹿山小學和羅星幼兒園等也越來越重視越劇教育,嵊州少兒越劇教育已從一枝獨秀變成百花齊放。從2015年起,嵊州還實施越劇考核(級)中考加分政策,將越劇演唱列入嵊州市中考加分項目。據統計,截至目前,嵊州已擁有51朵少兒戲曲「小梅花」,數量居全國縣市之首。此外,自2015年開始,每年暑期,嵊州市教體局、嵊州市文廣新局都會組織高三畢業的準大學生以培訓班的形式開展越劇唱腔培訓,至今已有400人接受越劇培訓,成為推動越劇在全國高校普及的一支新生力量。
越劇藝術的根在民間、土壤在民間、生命在民間。嵊州對越劇藝術的保護傳承,不僅僅停留在對傳承人的培養上。用嵊州市文廣新局局長陳君的話來說,戲迷是天,戲迷是地。「沒有戲迷,談何發展?越劇要傳承發展,我們必須主動順應戲迷的需求,主動貼近戲迷。」陳君說。為在更大範圍內傳播越劇,去年3月,依託嵊州市越劇博物館建設的中國越劇戲迷網正式上線。借力「網際網路+」的全新平臺,越劇愛好者們可查詢到民間劇團的演出活動信息,還可以在「網絡課堂」中下載和學習與越劇相關的專業視頻資料,讓學習越劇更方便。嵊州還在全國各地建立20個「愛越小站」,吸引近萬名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