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 張改萍 金正 喬本孝 王守寶 王松宇 彭立軍 王猛)
□新華社記者 朱紹斌
裡可以學習農業和食品加工、土木工程、電氣與電子工程、酒店管理及灌溉和水利工程等專業課程。短短三年時間,學生人數已經從170人增加到1500人。學校校長埃米爾·阿巴伊森加說,盧安達技術人員短缺,學校開設的專業正是盧安達經濟發展非常需要的專業。
國形象。
自身減貧經驗,通過農業開發幫助他們實現減貧。
中國是非洲最為重要的發展合作夥伴之一,在與非洲開展互利共贏經貿合作的同時,積極支持非洲國家推動社會建設,深刻體現了中國真實親誠對非政策理念以及中國「義利並舉,以義為先」的義利觀。
從醫療援助、救死扶傷,到參與維和、守護安寧,再到教育培訓、減貧扶貧,中國多年來始終與非洲國家攜手前行,用實際行動證明,中國不僅是非洲經濟發展的合作者,也是非洲國家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同路人。
「中國醫生的援助比鑽石還珍貴」
烏幹達金賈醫院一間診室,54歲的護士羅斯·卡烏瑪正忙著給患者針灸。每天,卡烏瑪和她的同事要治療20多名患者。
10多年前,卡烏瑪還是一名眼科護理員。「中國醫生教我如何針灸,她們手把手指導我頭疼、背疼等病痛扎針的位置,教會了我如何施針、捻針、進針、出針。」
金賈醫院在烏幹達首都坎帕拉以東80公裡,曾是中國醫療隊的工作地點。2012年6月,第15批中國援烏醫療隊從這裡轉到坎帕拉另一家醫院繼續工作,但中國醫療技術卻在卡烏瑪及其同事的手中繼續傳承。
卡烏瑪說:「我收治過來自烏幹達全國各地的患者,有些人還從坎帕拉和恩德培市慕名而來。」在整個非洲,還有許多像卡烏瑪這樣的中國醫療隊高徒。
自1963年中國政府派出首支援非醫療隊以來,中國赴非醫療人員超過2萬人次,足跡遍布5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僅救治數以億計非洲患者,更為非洲培訓了數以萬計醫務人員,以實際行動詮釋著中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內涵。
2014年西非暴發伊波拉疫情,中國醫療人員堅守一線,幫助非洲兄弟抗擊疫情。時任賴比瑞亞總統瑟利夫說,中國率先伸出援手,為最終戰勝疫情發揮了重要作用。
自2007年起,中國醫務工作者在葛摩開展「複方青蒿素快速清除瘧疾項目」,為當地帶去中國防治方案。到2014年,葛摩實現瘧疾零死亡,發病人數下降98%。「中國小草」為非洲抗瘧作出大貢獻,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在尚比亞,中國醫療隊全體隊員被授予「醫療合作勳章」;在波札那首都哈博羅內,中國醫療隊為患者實施動靜脈內瘻手術,被當地同事稱為「創舉」,認為「中國醫生的援助比鑽石還珍貴!」
「你們是最亮麗的藍盔分隊」
進入21世紀第二個10年,非洲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快、最具潛力的地區之一,但這片「希望的大陸」並沒有完全安享和平,一些國家依然面臨戰亂衝突。
多年來,中國在非洲和平安全事務上一直積極發揮建設性作用,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中向非洲派遣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也是聯合國維和攤款第二多的國家,現有2000多名維和人員在非洲執行聯合國維和任務。
在賴比瑞亞,中國維和警察防暴隊在全境15個州武裝長巡,為確保賴比瑞亞兩輪總統選舉的順利舉行發揮重要作用。
在蘇丹達爾富爾,中國維和直升機給維和友軍運送人員和物資,為地區和平重建和人道主義援助作出重要貢獻。
在叢林密布的剛果(金),中國維和部隊工兵分隊冒著安全風險,為當地民眾開闢修築道路,贏得廣泛讚譽……
今年3月,中國第八批赴南蘇丹(瓦烏)維和醫療分隊駐地附近難民營發生衝突,18名難民受傷,分隊火速就位對傷者進行救治。維和部隊西戰區司令達哈爾評價說:「中國維和醫療隊出動很迅速,救治很專業,保障很得力。」
7月下旬,中國赴蘇丹維和工兵分隊從達爾富爾杜艾因移防。送別時,杜艾因市副市長穆罕默德動情地說:「中國工兵為達區和平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你們是達區最亮麗的藍盔分隊,杜艾因人民永遠記得你們。」
自1990年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以來,中國累計派出維和軍事人員3.7萬餘人次,先後參加了24項聯合國維和行動,包括在剛果(金)、賴比瑞亞等多個非洲任務區執行聯合國維和任務。他們無畏艱險、前赴後繼,為飽受戰火蹂躪的維和任務區民眾撐起和平的藍天,向世界展現了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中國人把知識送到我們家門口」
非洲12億人口中,60%年齡在24歲以下,這意味著非洲大陸擁有人口增長優勢和巨大市場潛力。然而,人力資源優勢要轉化為經濟發展動力,首先是要保證非洲青年擁有教育和就業機會。
中國一直支持非洲教育事業發展,2015年中國政府在約翰尼斯堡發表第二份《中國對非洲政策文件》,宣布繼續實施「非洲人才計劃」,歡迎更多非洲青年來華學習,鼓勵和支持他們在中非務實合作中發揮更大作用。
在盧安達北方省,中國政府援建的穆桑澤職業技術學校已成為北方省最大的職業技術培訓中心,學生在這裡可以學習農業和食品加工、土木工程、電氣與電子工程、酒店管理及灌溉和水利工程等專業課程。短短三年時間,學生人數已經從170人增加到1500人。學校校長埃米爾·阿巴伊森加說,盧安達技術人員短缺,學校開設的專業正是盧安達經濟發展非常需要的專業。
消除貧困,是許多非洲國家的首要發展目標。非洲國家人口主要生活在農村地區,農村人口的收入來源主要是農業生產。農業發展落後不僅成為減貧的障礙,也阻礙了非洲工業化進程。如今,中國積極與非洲國家分享自身減貧經驗,通過農業開發幫助他們實現減貧。
塞內加爾最北部的吉亞村,靠近撒哈拉沙漠南緣,終年高溫少雨,是個偏遠貧窮的村落。過去10多年裡,中國農業專家與當地百姓在田間地頭勞作,利用技術專長,幫助稻農走上脫貧致富道路,讓塞內加爾逐漸擺脫糧食主要靠進口的負擔。
2015年,亞吉村的水稻示範田第一季單產達每公頃9噸、總產量18噸,創下示範田產量紀錄。吉亞村村長拉辛高興地說,「先知穆罕默德曾說過:『為了求知,哪怕遠到中國。』幸運的是,中國人把知識送到了我們家門口。」
(參與記者 張偉 張改萍 金正 喬本孝 王守寶 王松宇 彭立軍 王猛)
(新華社奈洛比8月29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