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公曆2020年2月29日
是一個四年一見的日子
眾所周知,通行公曆中每四年中有一個閏年。閏年的二月共29天,比平年要多一天——這是為了彌補人為規定曆法中的年度天數與地球實際公轉周期產生的時間差。
計算閏年的方法也很簡單,只要用年份除以4,得到了整數而沒有餘數的話,這一年便是公曆裡的閏年了。
其實,我國傳統曆法裡也有「閏年」。現在,我們通常把農曆中帶有閏月的年份稱為閏年了。
那麼傳統曆法中的閏月,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這就要從曆法的起源開始說起,我國曆法最初來源於人們對月亮的觀察。月亮圍繞地球公轉一周,會出現一個朔望月,所謂朔望月包括朔月和望月;朔月是月球的暗面完全對著地球的那一天。這一天,肉眼在夜空中看不到月亮。
望月則是月球亮面完全對著地球的那天,也就是月圓之的夜晚。這一晚,天上月亮圓滿如同玉盤冰輪,皎潔無比;朔望記錄著月亮的變化,而當月亮走過十二個朔望時,一年也就過去了。
因此,傳統曆法往往以初一為「朔」,初一的晚上看不到月亮。以十五為「望」,十五晚上的月亮便是最明亮的。十二個朔望走下來,差不多要355天左右,這樣有了一年的十二個月份。
怎樣才能讓曆法與地球,公轉也契合起來呢?
我們的祖先除去觀察月亮,制定「太陰曆」(也就是我們說的陰曆)外,還制定了另一套「曆法」,就是我們平日裡常說的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外繞太陽運轉而制定的,由二十四個節氣構成。在這些節氣中,分為十二個節氣和十二個中氣。
一般一個月內有一個節氣和一個中氣,比如立春是節氣,後面的雨水就是個中氣。
在日常生活中,節氣是與農曆相結合的。農曆的每個月必須對應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節氣和一個中氣。
如果一個月的節氣在月初,中氣卻落在了下一個月,那就必須置一個閏月,使得這個月同時擁有一個節氣和一個中氣。
這樣一來,曆法就更為方便了。它對指導人們進行勞動生產起了積極的作用。而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中國人民從古至今,創造了無數燦爛的文明成果,也與這套高效的曆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由此看來,閏月對古人來說十分重要。在《易經》這部高度凝結了先民智慧的書中,也有著閏月的影子。《易經·繫辭》中有一段描寫,就表達了先民對閏月的看重之情。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 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繫辭傳》,《易經》「十翼」之首,傳說中為孔子所做。《繫辭傳》,以「一陰一陽之謂道」立論,說明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重性,認為相反事物的「相幸」、「相蕩」、「相推」、「相感」的相互作用是事物變化的普遍規律,是萬物化生的源泉。
其中提出「是故易有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的宇宙衍生觀。認為「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即事物必須經過變革才有前途。但同時也承認「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的永恆性。
《繫辭傳》還闡釋八卦來源、佔筮方法、聖人四道、乾坤德性和功用、九卦的含義等等。文中以「蓍求卦法」成為象數學的重要依據,被認為是最能體現《易經》主題的一篇傳。
這段文字被後世認為是先民「以蓍求卦法」的具體操作。也就是後世所謂的「大衍筮法」。
大衍筮法
用五十蓍策表示佔筮之數,其中一根虛置不用,實用的只有四十九根。把四十九根蓍策任意分成兩堆象徵天地兩儀,從中取一策掛在左手小指間象徵天地人三才,每束四策揲(shé)算以象徵四時,把右邊那份揲算剩餘的蓍策歸附夾勒在左手無名指間以象徵閏月,五年在出現閏月,於是把左邊那份揲算剩餘的蓍策夾在左手中指間,而後別起一卦反覆揲算。
天的數字象徵有一、三、五、七、九等五個奇數,地的數字象徵有二、四、六、八、十等五個偶數。五個天數相加為二十五,五個地數相加為三十,合起來五十五。這就是《易》的變化可以體現陰陽鬼神的道理了。
「大衍筮法」是《易經》中記錄的卜筮方法,最能體現上古時期人們用《易》進行卜筮的方式方法。祖先用《易經》講述人作為三才之一,以己度天地,從而與天地相通。由此有了卜筮的可能性。
天地自然間,無論兩儀,三才,四時,閏月,都是自然變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了這些元素,人才可以與天地通,才可以趨吉避兇,在這蒼茫大地間挺立起自身特有的生命價值。
而閏月,調節了曆法,也作為一個補漏的參數印在中華先民的腦海中。我們在先民留下的智慧和寶藏中繼承發揚,才能走的更遠,走出自己的風採來。
雖然大衍筮法留下的卜筮案例也非常精準,但它操作過程繁瑣,複雜,容易出錯。很多後人雖然想嘗試,卻苦於步驟麻煩而放棄。
不過這個問題不用愁,中觀國學新講師北川老師,多年讀易卜筮,以清新凝練的視角,優化大衍筮法。讓卜筮變得有趣簡明,輕輕鬆鬆嘗試最「易經」的預測方法。
私信我,學習更多免費易學知識
作者:清許
編輯:亦歡
審稿:亦歡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