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3年11月30日,淝水之戰
2.1797年11月30日,晚清武林高手董海川出生
3.1835年11月30日,諷刺文學大師馬克·吐溫出生
4.1874年11月30日,英國首相邱吉爾出生
5.1900年11月30日,我國電影事業的奠基人夏衍出生
6.1949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
7.1969年11月30日,越戰中的美萊村大屠殺被揭發
8.1977年11月30日,中國近代物理學先驅吳有訓逝世
9.2015年11月30日,人民幣加入SDR,成為第五大國際貨幣
10.2018年11月30日,美國前總統老布希逝世
文章轉載自:非常歷史
1945年7月,在戰勝德國以後,美英蘇三國領導人在德國的波茨坦舉行了會議。
這次會議很有意思,美國總統羅斯福在4月份去世,因此副總統杜魯門成了總統。在會議的前半截,英國的首相還是熟知的邱吉爾,但是到了後半截則變成了艾德禮。邱吉爾領導英國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是其為何會被請下臺?
1943年11月,羅斯福、史達林、邱吉爾合影
波茨坦前期會議的三巨頭:邱吉爾、杜魯門和史達林
波茨坦後期會議的三巨頭:艾德禮、杜魯門和史達林
01
邱吉爾上臺以後,英國人的日子並不好過
說邱吉爾之前,不得不說他的前任首相張伯倫。在現在的教科書中,張伯倫的名聲並不怎麼好。但是在英國人看來,張伯倫是一位很有辦法的首相。
張伯倫極力避免英國捲入戰爭,甚至在二戰爆發的初期仍按兵不動。因為一戰的巨大損失,英國人畏懼戰爭的破壞。但是在德國進攻法國之後,張伯倫的計劃破產,隨後張伯倫宣布辭職。
再然後邱吉爾繼任首相,這是一位非常強硬的首相。在1940年夏天,法國向德國投降,當時抵抗的國家只剩下了英國。德國對英國實施了大規模的轟炸,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而且德軍潛艇對英國長期的封鎖,造成英國國內的物資匱乏。在戰爭最危急的時刻,英國全國的儲備糧只夠20天使用。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國開始出現求和的聲音。
邱吉爾與張伯倫
當時連英國王室也試圖求和,邱吉爾的態度是如果王室求和,他就宣布王室非法。在邱吉爾執政時期,英國普通人的生活並不好。食物和水都已經實行了配給制,常見的牛肉和雞肉成了夢想,當時英國的商店裡只有烏鴉肉在叫賣。
英國人一方面希望英國獲得戰爭的勝利,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的生活不受影響。這本來就是一個矛盾體,在戰爭時期,民間的不滿情緒還可以理解。但是在戰爭結束以後,英國人已經不再需要一個戰時首相。英國需要一個懂得民生的首相,就這樣,英國工黨領導人艾德禮開始崛起。
其實在1945年年初,艾德禮的支持率已經開始上漲,其最終取代了邱吉爾。認真的說,艾德禮在民生方面的措施確實強於邱吉爾。
邱吉爾 艾德禮
02
在蘇聯和印度問題上過分強硬,也是下臺的主要原因
邱吉爾下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過分希望維護大英帝國的地位。邱吉爾對蘇聯的態度比較敵視,早在一戰結束以後,身為海軍大臣的邱吉爾便開始集結各國聯軍幹涉蘇俄革命。在二戰即將結束的時刻,邱吉爾又與史達林多次發生了矛盾。
如果英國在鼎盛時期,那自然什麼都好說。問題是在經過二戰之後,英國的國力已經大幅度削弱,英國無力獨自對抗強大的蘇聯。除了蘇聯問題以外,還有就是印度問題。
在二戰中,為了動員印度的人力物力,邱吉爾曾經答應在二戰給予印度自由。但是在戰爭真的結束以後,邱吉爾卻反悔了。因為印度對於英國太重要,邱吉爾不希望印度獨立。可是當時的形勢已經十分明顯,除非使用武力。
1954年8月,毛澤東會見艾德禮
英國剛剛打完二戰,不希望捲入新的戰爭。面對各處殖民地要求獨立的情況,邱吉爾的態度是鎮壓。英國人不希望繼續打仗,這也是艾德禮取代邱吉爾的重要原因。
1945年7月,艾德禮取代了邱吉爾。所以在波茨坦會議上,出現了兩張經典照片。艾德禮主張對蘇聯緩和,不進行高強度的對抗。同時,在艾德禮的任期內,印度、緬甸等地先後獨立。
不得不說,邱吉爾並不沒有完全退出政治舞臺。卸任以後的邱吉爾在美國發表了鐵幕演說,呼籲遏制蘇聯的擴張。英國人那種大國的自尊心並未完全消失,艾德禮在外交政策上讓步很大,這遭到了一些人的不滿。
在50年代,艾德禮又被請下了臺,接替艾德禮的是老朋友邱吉爾。
朝代:| | | |
閒談:|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