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漢油田 童翔
歲月的蛛網,蔓延著,攀爬著,慈化老街蒼白的亂發、滄桑的面容,都被結在了蛛網之下。它像一位日薄西山的老人,逐漸模糊的臉龐,向著更深的歲月底層,沉下去,沉下去……
我試圖拂去歲月落下的灰塵,看清老街真實的面容。老街也像樹木一樣有年輪吧?它的年輪又在哪裡呢?
位於沮(河)漳(河)二水相融的夾洲之地的慈化老街,盛產棉花、桑蠶等。沮水與長堤蜿蜒並行,沿岸楊柳成蔭,曾是一處船碼頭,商賈雲集,南來北往可假舟楫之便。相傳此地有一井,井水清亮,馨香如蘭。每年開井一次,取香泉上貢朝廷。後按佛經「慈航普渡,化身成佛」之意,該寺取名慈化寺。
我的老家就居住在慈化老街中段,座北朝南。七、八十年代這裡是最繁華的!我的左鄰是一家茶館,對面右邊是飯館,正對著的是小賣部,左邊是買魚,再往東區就是供銷社、電影院、收購站。
兒時家裡窮,上飯館吃飯是沒有過的,唯一一次就吃憶苦思甜飯,大家去飯館吃的是野菜粥什麼的,一點油星都沒有,但是還是覺得很香,大概是吃上飯館的緣故吧。老街去的最多是廢品收購站了。
那時候窮,在外撿到什麼鐵塊什麼的,便拿去換幾分錢,買幾顆糖什麼的解解饞。這還不是喜歡去收購站的理由,去的最大目的就是能夠進到堆放廢舊報紙書刊的庫房。在那裡可以找到連環畫什麼的,每次順帶偷偷拿出一兩本回到家裡看。
老街上最熱鬧的地方要屬大禮堂了。那是人們開會的地方。那個時候沒有什麼電影可看,倒是革命樣板戲天天有。現在還記得《紅燈記》臨行喝媽一碗酒的唱詞唱調,還有湖北大鼓也記憶猶新……
慈化鎮東臨漳河,西吻沮水,自古是魚米之鄉,是水運通道,是佛燈香火之地。慈化鎮歷史悠久,舊時香泉寺晨鐘暮鼓,是眾香客朝拜的聖地,香泉八景堪比西湖,後因天災人禍成為深埋的歷史文物。
香泉寺傳承幾千年,現仍有遺址。如今慈化老街房屋仍保持明清風格,慈化的踩蓮船、扭秧歌等民俗節目也在民間流傳。
當陽市的慈化鎮現有一條長約2公裡、基本保持明清風格的老街,白粉牆、黑屋簷、小青瓦。由於年代久遠,加之缺乏保護,目前這條老街有的老屋已破敗不堪,若不抓緊維修保護,我們將眼睜睜地看著它從我們的視線中永久消逝。
我的童年是在慈化老街度過的,那個時候玩的最多的是扇煙盒和打彈珠。把大人們抽完的煙盒撕開,疊成三角形,三五人在一起,畫一條線,站在線前,把自己的煙盒用手打出去,看誰飛的遠,按照遠近分出12345名,然後,就拿自己的煙盒去扇你認為煙盒漂亮、自己沒有的用勁朝地上煙盒旁邊扇去,只要地上的煙盒被你扇了翻了面,就歸你所有了。
還有就是玩彈珠了。在地上挖三個洞,三個在一條直線上,每個洞之間有一定距離。大家趴在地上,手裡拿著小小彈珠(就像現在的跳棋子),用大拇指一彈,就朝第一個洞走去,進洞了就朝第二個洞彈,沒有進就歸第二人了,如果第二個人也進了洞,而且又進了第二個洞,你的彈珠在洞旁邊的話,他便將你的彈珠彈到遠處……
那個時候,只要一放學就會聚集在禮堂旁邊的壓面房玩。那時沒有電視,也沒有什麼家庭作業,吃過晚飯,便經常是一伙人玩躲貓貓遊戲,玩的昏天黑地的。
慈化鎮又叫慈化寺自古被贊為「村村皆佛土,處處是仙山」。它與麥城舊址、長坂坡、關陵廟等古蹟遙相呼應。「慈化老街」稍加修葺便可「整舊如舊」,既為「無處不三國」的古當陽增添亮色,又是參觀旅遊、拍攝電視劇的良好場地。隨著旅遊開發的深入,「關公文化園」(影視城)的建成,大型電視劇《關公》、《長平之戰》等成功拍攝,將為「慈化老街」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貫穿境內的「荊(門)宜(昌)」高速公路將使此地交通更加便捷。
兒時的慈化老街每天都是人來人往,特別是天氣好的時候,街的兩邊擺滿了各種時令蔬菜。放假的時候,白天端一把椅子坐在門口,看著各種各樣的人邊走邊問邊討價還價,一上午總是熙熙攘攘的。特別是旁邊的茶館更是滿座。
從鄉下來賣菜的、辦事的,賣完菜辦完事,收拾好東西,找一處坐下來,要一碗茶喝起來。愛喝酒的,要點下酒菜喝上幾口。
記得街上每天都要上演「酒邪子」(酒瘋子)打鬧戲,你追我趕的,酒邪子喝的太多了就會躺在地上縮成一團呼呼大睡起來,不管旁人怎麼取笑、作弄也會安然入睡。等酒勁過了一點,便會借著酒勁追打剛才作弄他的人,看他睡的沉,其實酒醉心明著呢。
時光的風煙,總是無情地摧毀一些東西。如今,老街上年輕人早就從這裡走向祖國的四面八方了,記得老鎮故事的老人在漸漸老去。
每次回來總要去看看瞧一瞧,老街已經破爛不堪了,自己的老屋也搖搖欲墜,踏在依稀可見的老街古老石板上,心中孩兒時代的快樂依然清晰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