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圖/楊仕成
華西都市報記者吳柳鋒 李寰 攝影 吳小川
還有幾天,高考將正式拉開帷幕。2015年11月1日,刑法修正案(九)正式實施。其中規定,在高考等國家考試中作弊將被追究刑責,最高可處以7年有期徒刑。針對作弊入刑後的首次高考,教育部極為重視,接連發文要求各地做好作弊防控系統。目前,為嚴防替考,確定考生真實身份,四川、廣東、遼寧、河南等多省已採取指紋識別,內蒙古甚至在去年已率先採用指靜脈生物識別技術,用以驗證高考考生信息。
而在川內,電子科大的一群理工宅男組團研究「指靜脈識別」,截至目前已斬獲11個獎項。6月1日,華西都市報記者走近該團隊,揭開了指靜脈識別的神秘面紗。採用這一識別系統,只需將手指放在識別器上,短短70毫秒,就能驗證出個人獨有的手指靜脈圖像是否和身份信息相匹配,比傳統指紋識別準確率高出百倍。
實驗名稱
「指靜脈識別」系統測試
實驗單位
電子科大指靜脈實驗項目組
實驗目的
「指靜脈識別」系統準確率測試
實驗結果
1秒內完成身份識別自動開鎖
A 生物識別
指紋識別存在漏洞
內蒙古高考引入指靜脈識別
今年3月8日,教育部就做好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下發通知,要求結合各地實際,採用二代身份證現場報名確認、現場採集照片和指紋或指靜脈等生物特徵、及時進行信息比對等措施嚴防替考。這是教育部首次正式在文件中提及高考可引入指靜脈識別技術。
事實上,指靜脈識別作為防替考利器首次走進公眾視野,是內蒙古在去年高考中率先引入了這一高科技識別技術。
在日常生活中,指紋識別已被廣泛應用於上班打卡、智慧型手機解鎖等領域。但專家研究發現,指紋識別仍存在一定安全漏洞,容易被低成本複製和偽造。一方面,有些人的指紋採集不易,另一方面,指紋裸露在體表,可以被複製利用。
華西都市報記者發現,可用來代替本人指紋的指紋膜矽膠在網上居然有人公開叫賣。這種指紋膜矽膠可以在採集指紋後,再將其倒入模板裡面成型。
2014年,央視《新聞直播間》曝光的河南高考替考事件中,「槍手」就是將指紋膜套在手指上,成功騙過了驗證機器。
準確率超指紋百倍
大學生研發指靜脈識別獲獎
國外的一些大片中,曾有這樣的鏡頭:有人為進入一些特殊區域,甚至切斷他人手指,以解碼指紋鎖。6月1日,電子科大研三學生羅敏笑言,隨著指靜脈識別的大量運用,這種情節以後很難再現了。
從2014年11月開始,羅敏和幾個同學開始研究指靜脈識別技術。一年半後,他們的研究成果先後獲得了「菁蓉杯全球創新創業大賽」季軍、「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等11個獎項。
醫學研究證明,指靜脈的血管紋路具有穩定性和唯一性,7-70歲人群指靜脈血管形狀不會改變。因此,與指紋識別相比,指靜脈識別是一種識別安全性更高的技術,利用人體血管在特殊光照下形成的結構圖像,作為身份識別依據。「指靜脈識別屬『活體檢測』,如果像電影中演的那樣切斷手指,血紅蛋白會停止流動,就無法形成指靜脈成像。」羅敏說。
國際上曾做過生物識別的準確性研究,專門對比了聲紋、指紋、人臉、指靜脈及虹膜識別的安全級別,結果發現,聲紋識別安全級別最低,「指靜脈識別跟虹膜識別屬同一安全級別,超指紋識別百倍左右。」羅敏說。
6月1日,羅敏團隊正在試驗「指靜脈識別」的準確性和快速性。
B 華西實驗
紅外線照射手指
靜脈微弱反射形成紋路圖像
從最初的4人發展到11人,現在,羅敏的團隊已在電子科大清水河校區附近成立了工作室,專注於提高指靜脈識別的速度和精度。
6月1日,在工作室內,羅敏團隊進行了一組指靜脈識別的身份認證實驗。指靜脈識別系統包括信息採集、信息處理和指令終端三部分。其中,一個拳頭大小的黑盒子負責信息採集,信息處理交由一臺平板電腦完成,而指令終端則是一個特製的小型門鎖。
實驗開始前,記者在電子科大隨機找了3名學生作為此次實驗的志願者。一切準備就緒後,實驗人員開始對3人的右手食指進行指靜脈採集。
當3人的右手食指陸續放在黑盒子內時,電腦上清晰地出現了形狀各異的血脈紋路。羅敏說,這個黑盒子的最上方內置了一個LED燈,手指放在濾光片上時,下方的紅外相機就開始發出紅外光線照射手指,而只有靜脈部分會發出微弱反射,這樣就形成了手指靜脈的紋路圖像。
指靜脈識別系統
1秒之內即可完成驗證開鎖
3名志願者的指靜脈紋路採集完成後,實驗人員將其分別命名,然後儲存到已有2000多個指靜脈數據的系統庫中。
接下來,實驗人員開始進行驗證。一名志願者將右手手指伸進信息採集的盒子,貼緊濾光片,信息處理系統當即進行高速運轉,電腦左下角的數字不斷交替滾動,試圖尋找相同紋路並進行匹配。很快,系統找到了名為「yysl1」的靜脈圖像。隨即,信息處理系統發出「開門」指令,特製的小型門鎖馬上亮起綠燈,「咔嚓」一聲,小門應聲開啟。
隨後,另一名志願者開始「戲耍」靜脈識別系統,他將左手食指貼緊濾光片,門上很快就亮起紅燈,小門無法開啟。「在進行一對一匹配識別時,信息處理只需要70毫秒。」實驗人員說,換句話說,如果系統儲存了100個用戶,從採集到信息處理再到最終開鎖,1秒之內即可完成。
焦點問答
相比指紋
指靜脈紋路 很難被竊取
華西都市報:在生物識別中,哪一種安全級別最高?
羅敏:聲紋識別的安全級別最低,為1:500,即每500人中,最多出現1個相同的樣本。此外,人臉識別的安全級別為1: 1000;指紋識別為1:10000;指靜脈識別為1:100萬;虹膜識別為1:150萬。最高的是DNA,安全級別是1:800萬億。
華西都市報:目前,指靜脈識別的應用程度如何?
羅敏:截至2015年,指紋識別的應用最為廣泛,佔到58%,其次是語音識別佔22%,靜脈識別僅佔2%。不過,現在研發指靜脈識別的越來越多,有的省份已經用到了高考上,未來幾年,它佔有的市場會越來越大。
華西都市報:指紋識別應用不久,網上就有了指紋膜矽膠售賣。指靜脈識別容易出現類似替代品麼?
羅敏:指靜脈識別與指紋識別最大的不同,就是「活體採集」,必須要在血紅蛋白流動的情況下,才能形成靜脈紋路圖像。此外,指靜脈圖像也不會像指紋那樣,容易留下痕跡。因此,除非你主動,否則別人很難竊取到你的指靜脈圖像。
羅敏(中)和「指靜脈識別」技術團隊部分成員。
C 創客故事
外行思維幫助找到突破口
餘翊森,江西九江人,研發團隊的關鍵先生,就讀於電子科大信息與信號處理專業,今年研二。
他與師兄羅敏相識,源於2013年的一次數學競賽,兩人惺惺相惜。2014年,羅敏說出研究靜脈識別的想法後,兩人一拍即合。
「但我是研究雷達信號處理的,和靜脈識別只關注二維成像有很大的差別。」餘翊森說,事後證明,正是這種「外行」的思維,讓他找到了「從無到有」的突破口。
在師兄的鼓動下,幾人說幹就幹。2014年11月,研究正式開始。最開始的時候,大家兩眼一抹黑,只看到日本有研究成功的先例,卻得不到關鍵的信息。
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後,他們發現,最關鍵的是信息處理的算法,如果在算法上找到突破口,下一步的研發就好辦了。2015年初,在和朋友的一次聊天中,餘翊森突然開了竅。
「我記得很清楚,那是一個下午,一個朋友聊天時說到其他領域的一種較為普遍的算法,我一下就找到了靈感。」餘翊森說,之前他根本沒考慮過這種算法,因為速度太慢,如果用這種算法做成產品,根本無法適應市場。但經朋友點撥,他開始從這個算法切入,一下就找到了突破口,「當天我們試了一下,速度提升了10倍。」
埋頭研發一度冷落了女友
攻克了這個技術難題,往後的研發就相對容易多了。
算法的速度提上去後,餘翊森和羅敏最想知道的是準確度有沒有受到影響。他們聯繫到國內一個指靜脈資料庫進行驗證,最終,在2萬多個數據中,驗證結果全部正確。
「經過無數次算法升級後,一比一匹配,整個過程只需要70毫秒。」羅敏說,自此,他們打通了指靜脈採集和信息處理的前兩關。而將處理後的信息通過指令的方式發送到終端,又是整個環節中最為容易的。
很快,他們實現了用指靜脈識別開鎖。接下來,他們想把指靜脈識別用到ATM機取款、社保認證、靜脈支付、考試身份認證等領域。「我們正在研究將採集到的數據進行分類處理,就像指紋通過簸箕形和鬥形來進行大致分類一樣。」羅敏說,一旦分類成功,信息處理的速度又將大幅提高。
研發成功後,餘翊森迫不及待地把女友叫到實驗室,可被冷落了很久的女友顯然還有些情緒,「最開始展示時,她還有點新鮮感,之後就不感興趣了。」餘翊森說,女友還給他潑涼水:「你們花這麼長時間,就是研究這個小玩意兒?」
相關連結
鮮為人知的生物識別
腦紋識別
美國紐約的研究人員用腦電圖頭套記錄50名志願者的大腦活動,讓參與者瀏覽經過篩選的500幅圖片。結果顯示,參與者大腦對每幅圖片的反應都不一樣。研究人員據此設計的電腦程式能繪製出「腦紋」,據說可幫助識別參與者。
心跳識別
英國一家銀行採用了一種可穿戴設備,能識別佩戴者獨一無二的心跳,並據此來解鎖手機或平板電腦。
耳朵識別
耳朵的形狀獨一無二,甚至一個人的兩隻耳朵也不相同。有科研人員用這項技術做了864次試驗,耳紋準確率達到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