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指紋識別後,高考又引入了一種更能識別真偽的新技術——指靜脈識別。
3月8日,教育部發布《關於做好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結合各地實際,可採用指紋或指靜脈等措施嚴防替考,頗為引人注意。
據澎湃新聞了解,指紋識別已被多個省份在高考中採用,而指靜脈識別是一種識別安全性更高的的技術,利用血液中的血紅素吸收紅外光的原理,採集肉眼不可見的血液走向的結構圖像,作為身份識別的依據。
圖為指紋膜
指紋識別已被多省採用,其餘省份尚未有跟進措施
據澎湃新聞了解,目前,廣東、四川、遼寧、河南等多省已採取指紋識別的措施,以確定考生真實。
考生在高考前,需要到指定地點,通過專門的設備,將身份證信息、個人面部信息錄入。核對無誤後,左右手分別按壓在驗證機上,錄入指紋信息。到了高考現場,考生的指紋必須與之前錄入儲存的指紋相符合,才能入場參加考試。
也有部分省份尚未採用指紋識別。據湖北省教育考試院一名招辦人員透露,湖北目前沒有相關措施出臺,「購買物資、採集信息,都是花錢花時間的大工程,不是說做就能做的,今年應該是不太會(出臺)的。」
在其他一些不採集指紋的省份,會在高考前進行身份信息和面部信息錄入,以辨別考生真偽。
江蘇省溧陽中學陳老師曾做過監考,據其回憶,考生在高考前,被安排統一拍照,錄入系統。高考開始前,監考教師手裡會有一張紙,上面有考生的照片和基本信息。「我們主要就是把身份證上信息核實一下,照片和現場人臉對比一下 。」
指紋識別並非萬能,安全漏洞讓人有機可乘
據澎湃新聞了解,大多數的指紋識別技術,是將雷射射在手指指紋上,指紋表面的凹凸面使得雷射反射回感應板上,形成一幅圖片,然後,指紋機將圖片與之前採集的指紋進行比較判斷。
在日常生活中,指紋識別已被廣泛使用,上班指紋打卡、智慧型手機指紋解鎖屢見不鮮。但指紋識別並非萬能,仍然存在漏洞。
一方面,受環境溫度和個人皮膚影響,可能存在部分人指紋採集不易的現象;另一方面,指紋由於裸露在體表,是可以被複製利用的。
從網絡上各種「指紋膜」的暢銷,可見一二。指紋膜使用高科技納米材料採集指紋,再用矽膠將採集的指紋倒入模板裡面成型。
好的指紋膜材料,可做到無色無味、隱蔽性強。在2014年央視《新聞直播間》曝光的河南高考替考事件中,槍手們就是將指紋膜套在手指上,騙過了驗證機器。
專家:指靜脈識別是看手指靜脈血流的紋理圖
如果說指紋識別是識別手指表面,指靜脈識別就是識別內在腠理。
「指靜脈識別錄入的,是手指內部靜脈血流的紋理圖。」長期研究指靜脈識別的國防科技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謝劍斌教授曾在接受《長沙日報》採訪時說到,國防科大研製的靜脈識別技術是利用血液中的血紅素吸收紅外光的原理,採集肉眼不可見的血液走向的結構圖像,作為身份識別的依據。
「血液藏匿於皮膚內部,不易複製。因此靜脈識別的安全性很高。」謝劍斌解釋,血液是活體才具有的,靜脈識別本質上就是活體識別。「國際公認其特徵的唯一性與視網膜相當,在拒真率(相同的結構圖,被算法識別成不相同)小於萬分之一的情況下,識假率(不相同的結構圖,被算法識別成相同)還可以做到小於10萬分之一。」
2015年,內蒙古自治區率先使用指靜脈生物識別技術驗證高考考生信息,將一批「槍手」拒之門外。目前,指靜脈識別已成大熱態勢,謝劍斌對其前景十分看好,國內多家公司、學校、科研機構在投入研究,搶佔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