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茶是我國的一級重點保護植物,在國內外都享有盛名,國內將金花茶譽名為「茶族皇后」,「植物界中的大熊貓」,國外則稱之為「幻想中的黃色山茶」,但關於金花茶的發現與命名,則很少有人知道。
——1960年12月25日,廣西藥物研究所的科學工作者黃逢生,吳欣芳,在廣西邕寧縣潭洛鄉庚下山,採到一種開黃色花的山茶科植物標本。1963年1月30日,這種植物經植物學家胡先驌研究,確認為山茶科連蕊茶屬一新種,命名為Theopsis aureiflora Hu。由於該新種的花金黃色,就給它取中文名為金花茶,用aureiflora——「金黃色的花「作其拉丁種加詞。——1964年12月10日,在廣西林業科學研究所工作的梁盛業與同事黃卓民在上述同一地點,又採到該種植物的花、果標本,採集號為6403506,經研究,定為山茶屬一新種,命名為Camellia chrysantha S.Y.Liang et C.M.Huang。
——由於該種的花黃色,就給它取中文名為黃花油茶,用chrysantha一「黃色的花「作其拉丁種加詞。1965年1月30日,梁盛業擬寫了新種的學術論文投<植物分類學報>,但未獲得正式發表。
胡先驌教授 ——原因是該新種胡先驌教授已定為連蕊茶屬植物,並決定正式發表在1965年4月出版的《植物分類學報》第10卷第2期上。發表時拉丁學名由原命名的Theopsis aureiflora Hu改為Theopsis chrysantha Hu,模式標本為廣西藥物究所17530號(即黃逢生、吳欣芳所採標本,存廣西藥物研究所標本室)。同年6月,梁盛企的學術論文被退回來,並要求由山茶屬的新種改為山茶屬的一個新組合種後給予發表。但當關於此新組合種的稿件投往《植物分類學報》時,該刊已暫停刊。
胡先驌教授
—— 1974年,《植物分類學報》復刊,梁盛業再投稿時,日本茶花專家津山尚已經走在了前面,他根據從廣西藥物研究得到的2份金花茶副模式標本和胡先驌教授發表的新種資料,將金花茶由連蕊屬改正為山茶屬,其拉丁學名為Camellia chrysantha(Hu)Tuyama,在1974年出版的日本茶花協會刊物《椿》第13期上發表。
胡先驌教授
——1975年,津山尚又在《日本植物雜誌》第50期上,以拉丁文正式發表。從那時起,這種由我國植物學者在廣西發現的珍貴植物,只好沿用這個由日本人改動過的學名了。事實證明,當年梁盛業將金花茶置於山茶屬內作為新種是正確的,而胡先驌教授將它定為連蕊屬新種是錯誤的。
張宏達教授
——時至今日,似乎上述金花茶的發現與命名歷史已不成問題。但不久前,中國山茶科研究專家、中山大學教授張宏達的研究表明,上述金花茶的發現與命名歷史都要作重大改正。原來,我國植物學者戚經文早在1948年發表的亮葉離蕊茶(Camellia nitidissima Chi insunyate -nia,7:19-20,22,p1.5,1948),所依據的模式標本是左景烈於1933年7月29日採自廣西防城縣大菜鄉阿池隘的23483號標本(現存華南植物研究所標本室,另兩份同模式號標本存廣西植物研究所標本室)。
——經張宏達認能,與胡先驌1965年發表金花茶(Theopsis Chrysantha Hu)所依據的模式標本是同一種植物。也就是說Theopais Chrysantha Hu 就是Camellia nitidissi- ma Chi 的同物異名,根據國際植物命名法規,戚經文的命名是合法的、有效的,而胡先驌和津山尚的命名是不合法的、無效的,但中文名稱仍可沿用「金花茶」。
——由此可見,最先發現金花茶的時間是1933年7月29日,最先發現金花茶的人是我物學家左景烈,最先給這種植物命名的人是我國植物學家威經文,最先發現金花茶的地品廣西防城縣大菜鄉阿池隘,金花茶的學名應該是Camellia nitidissima Chi。(陸敏珠《中國金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