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斯基摩人(生活在北極地區,又稱因紐特人)認為白熊基本與人類一樣,它們以海豹為食,且能直立行走。在殺死一隻白熊時,獵人同時會送它一些禮物,比如一根魚刺,一些肉,或者鞋子,以此來驅散仇恨。
在愛斯基摩人的民間故事裡,人會變身為熊,熊也會變身為人。庇里牛斯山地區,北美地區,喜馬拉雅山地區,總之,只要是人與熊共同生活的地方就有與之相似的傳說。這些故事讓人感受到人與動物之間相近的關係。就拿熊來說吧,這種相似性其實很明顯,熊也可以像人一樣用兩腳行走(雖然很笨拙)。
除此之外,也有其他一些與人更相似的動物。
幾個世紀以來,日本的農民都很熟悉一種叫做「河童」(也稱「水虎」)的人形動物,它身材和人類孩子一般高,碧綠的鱗皮,烏龜嘴,背上還有一個殼,手和腳是蹼一樣的,就像青蛙。它的頭頂沒頭髮,稍稍凹下去形成了一個總是溼漉漉的水窪,這小小的水窪對它而言十分重要,據說水窪中的液體是它力量的來源。當它上岸後,必須時刻保持水窪裡的液體不灑出來或蒸發掉,不然就會馬上變得虛弱無力。當液體枯涸時,甚至會面臨生命危險。河童最早起源自中國黃河流域的上遊,據《本草綱目》記載,它是居住在湖北省的河流中的妖怪。
在日本,河童長期被看作一種狡猾無恥的動物,有時甚至是陰險可怕的,它會攻擊人類,將受害者拖進水中並吃掉。它的力氣很大,可以淹死過河的馬和牛。日本人知道怎樣抓捕他,比如可以用黃瓜當誘餌。它們嗜食黃瓜如命,為了得到黃瓜可以不顧一切。據說,它們的四肢看上去與黃瓜極為相似。
1726年,博物學家約翰·雅各布·舒施澤描寫了一塊叫做「homo diluvia testis」的化石,即「大洪水見證人」。幾年後,居維葉在這塊化石中確認了大鯢的殘骸,給它取名為「Andrias scheuchzeri」。
河童與大鯢是否有關聯呢?
1830年,一隻被捉住的河童在契約書上按下手印,保證不再傷害任何動物和人類,以此換得自由,河那村村民們非常小心的保存了這份文件。由此可見它們的能力遠勝於其他動物。
1970年,有兩名警察聲稱在黃昏中見到了一個弓著背的身影,立在鄉間小路一旁。一開始,他們以為那是個走失的小孩,於是緊隨其後。當他們靠近一點,眼前的身影突然猛地打了個挺,這才發現根本不是什麼小孩,而是身材與小孩相似的某種生物,外形介於猴子和青蛙之間,還有一雙凌厲的巨眼。它口中念念有詞並迅速逃入路邊的灌木叢中,說話聲音非常尖利。這則報導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目擊對象並不像以往一樣出現在水邊,而是輕快地行走在陸地上
動畫片《河童之夏》裡出現了一隻自江戶時代保存下來的河童斷肢,這個情節是有現實依據的,因為的確有廟宇宣稱他們藏有河童的手以及身體的脫水標本,作為珍貴聖物。可惜的是,他們以宗教理由為據,不歡迎任何機構前來對此研究分析。
有一種解釋認為,所謂「河童」,實際上是泡在河中洗澡的猴子。日本獼猴與當地人有相同的愛好,喜歡泡溫泉,尤其是冬天。它們還會用水來衝洗自己的食物,並發出長而尖利的叫聲。這種猴子在日本的不同地區都有分布,目擊者所描述的河童生活習性跟它們極為相似。不過,也有人竭力否認這種說法:日本獼猴在當地太為常見了,人們不可能把它們跟河童混為一談。
艾蒂安·德·弗拉古在其所列的《馬達加斯加動物清單》中,描述了一種名為特雷特,或特拉特的動物,這是一種四足獸。身材只有兩歲小牛那般大,圓腦袋,人臉,前後腳像猿,毛微卷,短尾巴,耳朵則像人。弗拉古覺得它的樣子和安德雷·戴維曾描述的人面虎身獸很像。馬達加斯加從來沒有猿,但有很多狐猴,且種類繁多,它們都是長得有點像猿,可以想像特拉特是一種巨型狐猴,是古生物學家曾經描述的某種古生物後代,比如古大狐猴,它比大猩猩還要高,臉則比現存的狐猴臉要平。另一種相近的動物是古原狐猴,留下了一些帶有切割痕跡的骨頭,距今大約有2300年歷史。還有一種巨型狐猴很可能與象鳥一樣活到了18世紀,應該會有一些證據可以證明它們還未完全滅絕。馬達加斯加人把它叫做比比馬·啊嘎嘎,意為「奇特的動物」或者比比·桑婆拿,意為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