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能像薄膜一樣隨意彎曲?!東南大學破解分子材料壓電性不足難題

2021-02-23 穀雨DataNews

英國《自然·通訊》雜誌25日公布了中國復旦大學研究團隊研發的一種寨卡病毒抑制劑。動物實驗表明,該抑制劑成功降低了懷孕小鼠及其胚胎中的寨卡病毒水平,且不會對懷孕鼠造成傷害。這為抗寨卡病毒藥物研究提供了新思路。雖然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來測試這種抑制劑對人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是這種使寨卡病毒粒子失去活性的方式,將能夠被用於研發新的治療方案,尤其是應用於高危人群(例如孕婦)的寨卡病毒感染

清華大學地學系喬納森·懷特(Jonathon Wright)副教授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付容等合作,首次以觀測證據證明了熱帶雨林蒸騰作用在觸發南美洲的乾濕季轉換中發揮著核心作用,為氣候科學家改進該地區的氣候模式提供了指導。相關成果7月21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自然科學研究院張潔課題組在二維無序顆粒體系中玻色峰本質的研究中獲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自然—通訊》。據了解,該項研究首次用二維無序光彈性顆粒體系作為模型體系對非晶固體中聲學波的奇異堆積的波色峰現象進行了研究

手機能像薄膜一樣隨意彎曲,B超儀可以貼在身上,衣服可以通過彎折發電……東南大學與美國託萊多大學、北京大學等單位合作,合成了一類具有優異壓電性能的分子鐵電材料。這一成果解決了困擾學界130多年的分子材料壓電性不足的世紀難題。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白天遠距離(53公裡)自由空間量子密鑰分發,通過地基實驗在信道損耗和噪聲水平方面驗證了未來構建基於量子星座的星地、星間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相關成果7月24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光子學》上。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陶澍教授課題組與法國和美國相關機構研究者合作,完成了近30年人口分布變化高解析度空間量化,結合研究組開發的PKU系列高分辨排放清單,為評估生活源及交通源直接能耗汙染物排放和大氣PM2.5濃度的空間變化提供了基礎數據。定量分析了城市化過程中移民家庭直接能源(不包括諸如基礎建設等間接能耗)結構轉型對空氣品質及健康的有利影響。

相關焦點

  • 東南大學解決分子壓電材料世紀難題
    中青在線訊(實習生 季天宇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潤文)近日,東南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東南大學研究團隊合成首例達到無機材料壓電性能的分子材料,分子鐵電、壓電材料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研究進展,解決130年來制約分子材料壓電性的世紀難題。
  • 中國解決分子壓電材料世紀難題 以後可以用衣服給手機充電
    從東南大學官網獲悉,該校熊仁根教授團隊、遊雨蒙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在分子鐵電、壓電材料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這類材料不但可以像馬達那樣,直接將電力轉換成驅動力,還可以用電產生聲波、超聲波,例如醫用B超探頭上就使用了壓電材料。不僅如此,藉助其可以將壓力轉為電信號的能力,壓電材料也被用作超聲傳感、加速度傳感器等,現在智慧型手機上的「搖一搖」等功能的實現正是藉助壓電加速度傳感器。
  • 美研發可為手機充電面料?中國早就做到了!
    研究人員表示,當材料被縫入 T 恤時,通過使用者每次呼吸引起的胸部膨脹的拉伸力,可以讓材料直接給智能衣物上的呼氣傳感器供電。kZnednc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國內的東南大學早在7月就已發現新型發電材料。
  • "彎曲手機摺疊電視"或成真 復旦大學提出柔性電子新理論
    復旦大學科研人員展示可大幅度彎曲甚至摺疊的有機薄膜電晶體。    據《東方早報》報導,可以看新聞和天氣動態的汽車車窗、透明可彎曲的手機、可以摺疊的電視……這些高科技「幻想」或許很快將成為現實。  早報記者昨日從復旦大學獲悉,物聯網和智能物品的核心技術——柔性有機薄膜電晶體(OTFT)獲得重大科研進展。
  • 「JACS」東南大學分子鐵電科研團隊首次提出「鐵電化學」
    近期,在「東南大學十大科學與技術問題」啟動培育基金的資助下,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國際分子鐵電科學與應用研究院暨江蘇省「分子鐵電科學與應用」重點實驗室在分子鐵電領域取得重大進展。該科研團隊嘗試從化學的角度來理解鐵電性,經過不懈努力,將鐵電體的發現從盲目的尋找轉變為靶向的化學設計,並首次提出「鐵電化學」的概念。
  • 東南大學近期科研成果掃描
    「鐵電化學」近期,在「東南大學十大科學與技術問題」啟動培育基金的資助下,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國際分子鐵電科學與應用研究院暨江蘇省「分子鐵電科學與應用」重點實驗室在分子鐵電領域取得重大進展。手性分子的引入使材料更容易結晶在五個手性的極性點群中,大大增加了誘導鐵電的可能性,並且手性分子的圓偏振光學特性也進一步擴展了分子鐵電材料的潛在應用範圍。
  • 東南大學JACS:具有超大壓電電壓係數的二維層狀鈣鈦礦鐵電體
    近日,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國際分子鐵電科學與應用研究院暨江蘇省「分子鐵電科學與應用」重點實驗室的博士生陳曉剛在化學領域頂級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國化學會志》上發表題為「Two-dimensional
  • 東南大學近期科研成果掃描!
    >近期,在「東南大學十大科學與技術問題」啟動培育基金的資助下,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國際分子鐵電科學與應用研究院暨江蘇省「分子鐵電科學與應用」重點實驗室在分子鐵電領域取得重大進展。手性分子的引入使材料更容易結晶在五個手性的極性點群中,大大增加了誘導鐵電的可能性,並且手性分子的圓偏振光學特性也進一步擴展了分子鐵電材料的潛在應用範圍。
  • 東南大學研究團隊首次在分子鈣鈦礦鐵電體中觀察到渦旋疇結構!
    東南大學研究團隊首次在分子鈣鈦礦鐵電體中觀察到渦旋疇結構!團隊首次在分子鐵電薄膜中發現了奇特的「渦旋-反渦旋」 (vortex-antivortex)疇結構。目前對渦旋疇結構的研究大多是基於無機鐵電材料,在分子鐵電體中還沒有報導。該文利用「氟代效應」 改性策略,成功合成了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分子鐵電體(4,4-difluoropiperidinium)2PbI4。受對稱性和邊界條件限制,該材料的薄膜中廣泛存在由8個次級疇合併而成的8重態拓撲疇結構。基於晶體結構及壓電力顯微鏡(PFM)成像分析,拓撲疇中一共存在4種極化狀態。
  • 東南大學科研團隊發現新型三維滷化鉛鈣鈦礦分子鐵電材料
    近日,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國際分子鐵電科學與應用研究院暨江蘇省「分子鐵電科學與應用」重點實驗室在三維滷化鉛鈣鈦礦鐵電材料領域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A Three-Dimensional Lead Halide Perovskite-Related Ferroelectric」為題發表在化學領域頂級刊物
  • 復旦今日《Science》:破解鈣鈦礦穩定性難題
    鈣鈦礦材料,並且製備出了光電轉換效率大於23%的高效穩定太陽能電池。content/370/6512/eabb8985創新研究:氣相輔助生長,破解相穩定性難題然而研究發現,FAPbI3在室溫下會從光活性的黑相(a相)轉變成非光活性的黃相(d相),進而造成材料降解及電池性能衰減。雖然通過摻雜混合等可以得到室溫穩定的a-FAPbI3薄膜,但是在實際工作條件下會帶來相分離以及吸收譜藍移等問題。因此,如何獲得穩定的純a-FAPbI3薄膜成為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領域的一個國際難題。
  • 「JACS」東南大學發現二茂鐵基鈣鈦礦壓電材料
    近日,在「東南大學十大科學與技術問題」啟動培育基金的資助下,江蘇省「分子鐵電科學與應用」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在分子壓電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首例二茂鐵基鈣鈦礦壓電材料。然而,基於二茂鐵基陽離子的鈣鈦礦壓電材料此前仍是一片空白。在「鐵電化學」理論(針對鐵電體的分子設計原理)的啟發和指導下,團隊發現以二茂鐵基組分作為陽離子來代替有機胺是可行的,並構築了一類新型的二茂鐵基鈣鈦礦壓電材料:[(二茂鐵基甲基)三甲基銨]PbI3 ((FMTMA)PbI3), (FMTMA)PbBr2I和 (FMTMA)PbCl2I (圖1)。
  • 東南大學發布「十大科學與技術問題」!
    三年內東南大學將投入不低於5000萬元的培育經費,並在科研平臺建設、高水平人才引進等方面進行重點支持,支持各教授團隊研究「高精尖」,進而在將來能規劃和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數字編碼」超材料建立了物理空間和數字空間的橋梁,實現了二者的統一。2017年,東南大學進一步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信息超材料的概念。所謂信息超材料,是指能「直接處理數字編碼信息」的超材料,並能進一步對信息進行感知、理解,甚至記憶、學習和認知。關鍵科學技術問題1、信息超材料的「多物理場耦合」效應及「智能單元」設計。
  • 摺疊屏手機的這些量產難題,三星/華為搞定了嗎?
    這些量產難題柔宇/三星/華為是否已經解決了呢?MNfednc柔性顯示屏的概念早在1974 年就用誕生在1974 年,施樂帕洛阿爾託研究中心的Gyricon電子紙,讓柔性顯示屏的概念自此誕生。這種可以像紙一樣彎曲,又能直接顯示圖像的材料自提出後一直都很吸引人,只是由於技術成本等問題,在很長一段時間都不能從實驗室走出。
  • ​東南大學團隊成功製備世界首例無金屬鈣鈦礦型鐵電體
    近日,東南大學熊仁根團隊、遊雨蒙課題組在分子鐵電材料領域再次取得重要研究進展。,更加適應新時期對材料的薄膜、柔性、生物兼容等方面的要求。   東南大學的分子鐵電團隊,經過刻苦攻關,利用帶電分子集團取代無機離子,成功地製備出了一大類共計23種全有機新型鈣鈦礦材料。
  • 登上《科學》主刊,復旦團隊國際合作破解鈣鈦礦穩定性難題
    結構氣相輔助生長,破解相穩定性難題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因其卓越的光電性能和低溫製備工藝得到了廣泛的關注,並被研製成太陽能光伏電池、發光二極體(LED)、雷射器和光電探測器等。但是,此類材料的最大缺點就是熱穩定性差,嚴重製約了其實際應用。其中甲脒鉛碘鈣鈦礦(FAPbI3)因其良好的熱穩定性和接近理想帶隙等特點而備受矚目,被視為最有潛力走向實用的材料之一。然而研究發現FAPbI3在室溫下會從光活性的黑相(a相)轉變成非光活性的黃相(d相),進而造成材料降解及電池性能衰減。
  • 復旦科研團隊國際合作研究破解鈣鈦礦穩定性難題
    有機氣相輔助沉積技術分子動力學過程:(左)d相FAPbI3面共享八面體結構(右)a相FAPbI3角共享八面體結構氣相輔助生長,破解相穩定性難題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因其卓越的光電性能和低溫製備工藝得到了廣泛的關注
  • 邏輯語義學難題破解 機器人能「聽懂」指令
    邏輯語義學難題破解 機器人能「聽懂」指令 這個看似司空見慣的語言現象,卻是邏輯語義學上的一道百年難題。今天,湖南大學傳來喜訊:該校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賀川生近日在世界頂級哲學期刊《綜合》上發表論文,對第三人稱代詞如何回指前面的無定名詞進行了圓滿解釋,宣告這一難題得到成功破解。哲學、邏輯學全球最高獎項羅夫·肖克獎獲得者雅各·欣迪卡評價,賀川生的成果給邏輯語義學界做出了「實質性貢獻」。
  • 中國學者破解低成本有機電致發光器件應用
    (黑龍江大學提供)中新網哈爾濱7月12日電(記者 史軼夫)12日,黑龍江大學發布消息,該校許輝教授領導的磷基光電功能材料科研團隊,首次破解低成本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應用瓶頸。有機電致發光器件(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OLED)作為新一代顯示和照明設備,已經廣泛應用於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包括蘋果、三星、華為等世界主流的電子設備供應商均已使用OLED顯示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