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通訊》雜誌25日公布了中國復旦大學研究團隊研發的一種寨卡病毒抑制劑。動物實驗表明,該抑制劑成功降低了懷孕小鼠及其胚胎中的寨卡病毒水平,且不會對懷孕鼠造成傷害。這為抗寨卡病毒藥物研究提供了新思路。雖然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來測試這種抑制劑對人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是這種使寨卡病毒粒子失去活性的方式,將能夠被用於研發新的治療方案,尤其是應用於高危人群(例如孕婦)的寨卡病毒感染。
清華大學地學系喬納森·懷特(Jonathon Wright)副教授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付容等合作,首次以觀測證據證明了熱帶雨林蒸騰作用在觸發南美洲的乾濕季轉換中發揮著核心作用,為氣候科學家改進該地區的氣候模式提供了指導。相關成果7月21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自然科學研究院張潔課題組在二維無序顆粒體系中玻色峰本質的研究中獲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自然—通訊》。據了解,該項研究首次用二維無序光彈性顆粒體系作為模型體系對非晶固體中聲學波的奇異堆積的波色峰現象進行了研究。手機能像薄膜一樣隨意彎曲,B超儀可以貼在身上,衣服可以通過彎折發電……東南大學與美國託萊多大學、北京大學等單位合作,合成了一類具有優異壓電性能的分子鐵電材料。這一成果解決了困擾學界130多年的分子材料壓電性不足的世紀難題。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白天遠距離(53公裡)自由空間量子密鑰分發,通過地基實驗在信道損耗和噪聲水平方面驗證了未來構建基於量子星座的星地、星間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相關成果7月24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光子學》上。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陶澍教授課題組與法國和美國相關機構研究者合作,完成了近30年人口分布變化高解析度空間量化,結合研究組開發的PKU系列高分辨排放清單,為評估生活源及交通源直接能耗汙染物排放和大氣PM2.5濃度的空間變化提供了基礎數據。定量分析了城市化過程中移民家庭直接能源(不包括諸如基礎建設等間接能耗)結構轉型對空氣品質及健康的有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