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百度百科:物種說】,經作者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與原文作者聯繫
現在凡事講個字「豪」,什麼東西一「豪」了便特別有面兒。動物界一位大哥自帶豪字而來,這位就是豪豬了,不用多解釋,僅僅是名字一出那帶刺兒的憨憨形象,大家就能感受到了吧,也委實對得起一個「豪」字啊!
頂著一頭潮人髮型,果然豪
豪氣沖天,誰惹射誰
豪豬又叫箭豬,這意思很明了--身上長滿像箭一樣鋒利針刺的豬。豪豬不僅名字豪,歷史也豪。
上古奇書《山海經》中,豪豬就是神獸的一種--豪彘。在《竹山》這一節中特別寫了這位小夥伴:「有獸焉,其狀如豚而白毛,毛大如笄而黑端,名曰豪彘。」此處的「笄」是古代的一種簪子,用來插住挽起的頭髮,或插住帽子,這裡形容豪豬的刺也再形象不過了。
《唐本》中叫它「蒿豬」意思咱也大致能懂,這是把豪豬刺的茂盛樣子看作是像蒿草一樣了吧。
宋代人鄭樵所著的《通志》中,豪豬的別名差強人意只是一個「山豬」而已,豪豬豪和箭呢?起名的大神不夠傳神啊! 郭璞也曾說∶「貆也。」此獸南北通有,吳楚呼為鸞豬。」,也就是告訴大火在吳楚之地它被叫做鸞豬。
這和山豬一樣嘛,抹去了別人最鮮明的特點,敢問是為了做豬也要低調嗎?《星禽》中對豪豬的稱呼就更摸不透了∶壁水。這是要cos《西遊記》碧水金經獸嗎?
莫非壁水,就是誰見誰避開的意思麼?
說了這些匪夷所思的別名,論定名還得看大咖。李時珍曾特別解釋《說文解字》中對豪豬的註解∶「豪,豕鬣如筆管者。能激毫射人故也。」還是李老師厲害,這麼一說感覺來了。在《本草綱目·獸部·豪豬》中也特別告訴大夥它還有兩個其它的名字:蒿豬,山豬。大概是生怕大家以為這三個名字不是一種生物吧。
而幾乎總是和李時珍同時上頭條的蘇頌也曾說∶「豪豬,陝、洛、江東諸山中並有之。髦間有豪如箭,能射人。」
這豪豬不僅自帶豪氣出場,也自帶著武器,誰惹我我射誰,明豬不放暗箭,簡直是不要太厲害了!
豪不豪,看曾嚇怕過誰
豪豬渾身是刺,而這一身的刺所帶來的戰鬥力,也曾影響了文明和地名。
在貴州盤縣,有一個古文明遺蹟名字也叫豪豬洞,推斷遺址上部地層年代在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下部地層可能早到舊石器時代,該遺存系舊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的洞穴遺址。為研究六盤水地區的史前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資料。
豪豬洞遺址
在昆明市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烏蒙鄉即雲南洱源縣東南,有一處特別的地方就叫豪豬洞。這個豪豬洞就更厲害了,不僅是歷史遺蹟,而且還有一段精彩的往事。
《方輿紀要》卷117鄧川州中特別記載過這個地方: 豪豬洞在「州 (今鄧川鎮) 東二十裡。山頂有石牆遺址,下有龍潭。豪豬洞在《滇志》中也記錄在冊: 孔明縱孟獲於白崖,獲引所部至銀坑,坑一名豪豬洞,險絕非人力可到,孔明出奇策擒之,是也」。這裡還傳達了一個重要知識,曾經諸葛亮七擒孟獲,豪豬洞也是七擒中其中的第二站。
據說在白崖之戰之後,孟獲帶軍隊躲到這豪豬洞。它之所以看中了這個洞,恰是因為這裡地勢特別,易守難攻而且還能容納上百人。而這裡之所以叫豪豬洞,恰恰也是因為「易守難攻」這簡直就是豪豬的天然屬性啊。
易守難攻,天然本領大
不僅打起仗來易守難攻,豪豬幾乎是隨便一個出場就能把對方嚇一跳。何馬的《藏地密碼》曾寫:「吼猴家族的哨兵發出警示的哨音,一隻豪豬筆直地衝了出來,驚得一群野羊駝四散飛跑,林鶯也停止了鳴叫,撲稜稜振翅高飛。」
除了嚇嚇動物小夥伴,豪豬的威風還曾嚇怕過皇上。二月河在《雍正皇帝》中就寫過這樣一段:「雍正此刻站在澹寧居簷前燈下,聽見這一聲,又嚇得心裡一悸。聽得兩個侍衛腳步蹬蹬地跑過來,張五哥用衣服裹著一團東西,抖開撂地下瞧時,卻是一隻豪豬!」
雍正說道:「不對,這裡怎麼會有豪豬?再說,引娣說摸著又涼又溼,黏滑的……朕摸的是刺……」正在逛園子的四爺偶遇一隻豪豬,竟然當場就震驚了,後來雍正也確實因為這隻豪豬小小的受了一驚。原來沉穩腹黑的四爺,也曾被豪豬所嚇啊!
雍正是真的不太受得了豪豬,還特別用「年豪豬」的外號CUE年羹堯,此後還特別解釋了一下自己被豪豬嚇到全因「體氣一弱,譬如衰草,一點風都經不得了……」
也不是誰都治不了它
豪豬這麼猛但也不是誰都治不了它的。李時珍特別提到了生擒豪豬的人群∶「豪豬處處深山中有之,多者成群害稼。狀如豬,而項脊有棘鬣,長近尺許,粗如箸。其狀似笄及帽刺,白本而黑端。怒則激去,如矢射人。羌人以其皮為靴。」
此處科普達人李時珍所指的「羌人」,便是形成於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地區的古東方大族。羌人和漢人,藏人的關係較深,他們以羊為圖騰(早先以畜牧業為主),關於"羌"的文字記錄見於商代。用豪豬來做皮靴的羌人,也是十足的「強人」了。只是不知道這皮做了靴,這肉是不是被吃掉了呢?
《通鑑紀事本末》中就出現了吃豪豬肉的人群:「尋傳:即尋傳蠻,唐時中國西南部族。因住在尋傳地區而得名。唐初分布在今瀾滄江上遊以西至祁鮮山以東地帶。唐天寶年間閣羅鳳討定。其俗無絲纊,跣足踐履榛棘不為苦,持弓矢射豪豬,生食其肉,取其兩牙雙插髻旁為飾,又以豬皮為條系腰……」
此處的尋傳蠻,明時稱蛾昌蠻,為今阿昌族先民。這些先民們,不僅能手持彎射豪豬,而且吃豪豬肉都不帶加熱的而是生食其肉。對待豪豬也不僅僅停留在吃肉的層面,還要「取其兩牙雙插髻旁為飾」用豪豬牙來做飾品,末了豪豬皮人家不做靴子而是拿來做腰帶,簡直開發出了一整條豪豬產業鏈,做到豪盡其用,一點也不帶浪費的。
給跪了,真skr狠人啊……
除了穿豪豬靴的羌族人,在《易中天中華史:朱明王朝》朱明王朝的廠公副手和理刑們,無論特務身份的大小,還用豪豬靴打扮華麗而又威風凜凜。他們如何打扮的呢?有陳子龍的詩為證:「宣武門邊塵漠漠,繡轂雕鞍日相索。誰何校尉走復來,矯如飢鶻凌風作。虎毛盤項豪豬靴,自言曾入金吾幕。逢人不肯道名姓,片紙探來能坐縛。」
戴著虎毛圍脖,豬皮靴子,隨意抓人。這裝扮全然就是跋扈目中無人到了極點,虎狼禽獸之程度簡直令人聞風喪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