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病毒奪走7萬多美國人的生命時,一種綽號為「殺手大黃蜂」(murder hornets)可怕的外來物種——大虎頭蜂又在美國出現,並成為近來美國網友熱議的話題。
文中有巨型黃蜂特寫,慎點~其實早早在2013年,陝西三個市就體驗了一把胡蜂災,過剩的胡蜂一與人接觸就瘋狂進攻,僅一個月造成1675人受傷,41人死亡。
美國發生了多起亞洲巨型黃蜂目擊事件,很多昆蟲學家已經就此發出了警報,這種來自於亞洲的大黃蜂(Vespa mandarinia)被描述為1.5英寸到2英寸長,頭部呈橙黃色,腹部有黑色條紋。殺人蜂的毒針有0.6釐米長,針尖上的毒液可以攻擊獵物的神經系統,並且對神經組織造成損害。一旦被殺人蜂蜇到,會出現過敏性休克,如果毒液過多,獵物會立刻出現腎功能衰竭。足以刺穿養蜂人的防護服,僅在日本每年就至少造成多達50人死亡,而西北太平洋地區,尤其是華盛頓州已經發現了這種大馬蜂的蹤跡。
工蜂能用像尖尖的上頜在幾小時內消滅一個蜂箱,將裡面的蜜蜂「斬首」,然後帶著蜜蜂胸部飛走,去餵它們的後代。亞洲大黃蜂對付更大目標的辦法是使用強大的毒液和螫針,其螫針長度足以刺穿養蜂服,有受害者描述,就像滾燙的金屬刺進皮膚。且刺中帶有劇毒,即使沒有過敏,多次刺傷會殺死人類,並且,它們還會釋放信息素,告訴夥伴「這是壞人」,被蟄次數大大增加。
對於這種飛行速度極快的大黃蜂,不能保持別動!對於一般的馬蜂,只要你不動,5到30分鐘後,當你耳邊聽不到峰飛行的聲音時,說明已離去,輕微抬頭察看一下,最好再等10分鐘,慢動作離開,防止被發現捲土重來。
看到螳螂對大黃蜂的摧枯拉朽式的秒殺,外國網友表現得極度舒適,紛紛表示:「螳螂是2020年的新救星!」、「英雄螳螂」、「殺人蜂的剋星」、「螳螂將使我們所有人免於大黃蜂的毒害」、「趕快引進」……
不過,大黃蜂真的處於劣勢狀態嗎?體型上,大黃蜂沒有優勢。但在軍事競賽上,大黃蜂演化出了銳利的大顎、反覆使用的毒刺、光滑而堅硬的外骨骼、逆天的機動能力,妥妥的「迷你殲擊機」。從目前觀察到螳螂捕殺大黃蜂的例子看,螳螂一般處在伏擊狀態,而且是先下手為強。一旦大黃蜂先出手,螳螂基本都會落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