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耳溫38度8要怎麼降溫
寶寶的體溫在36.2℃-37.5℃為正常,低燒是指體溫波動於38℃左右,高燒時體溫在39℃以上,若超過41℃為超高燒。連續發燒兩個星期以上為長期發燒。當寶寶發燒了怎麼辦?寶寶發燒期間,多留意觀察寶寶的精神狀態,注意其體溫變化。一般來說,寶寶發燒低於38.5℃,採取物理降溫方法即可,切勿濫用藥物;若寶寶發燒高於38.5℃,應及時帶寶寶就醫,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退燒藥。現介紹寶寶發燒時的家庭護理方法:
1、常見發燒物理降溫方法:
①冷敷法:這個方法簡便易行,用冷毛巾敷在前額,毛巾變熱後再用冷水浸後重新敷上。用冷水袋或冰袋敷效果較用冷毛巾敷前額要好。
②全身溫水拭浴或泡澡:將寶寶衣物解開,用溫水毛巾搓揉全身或泡澡,如此可使寶寶皮膚的血管擴張,將體氣散出;另外水氣由體表蒸發時,也會吸收體熱。每次泡澡約10~15分鐘,約4~6小時一次。
③使用冷水枕:肛溫38℃以上可使用冷水枕,乃利用較低的溫度作局部散熱。現在市面上的軟冷水枕甚為方便,冷度也不會太冷,較大幼兒及兒童可用。但是不建議用於6個月以下的嬰兒,因為嬰兒不易轉動身體,會造成局部過冷而凍傷或導致體溫過低。
2、多喝水:有助發汗,此外水有調節溫度的功能,可使體溫下降及補充體內流失的水份。
3、飲食以流質、營養豐富、清淡、易消化為主,如菜粥、湯麵等。
3、適當增減衣物:如果寶寶四肢冰涼又猛打寒顫,則表示需要溫熱,所以要外加毛毯覆蓋;如果四肢及手腳溫熱且全身出汗,則表示需要散熱,可以少穿點衣物。
4、保持室內溫度適宜及空氣流通,儘量減少親友探視,以防止交叉感染,同時利於寶寶休息。
9個月小孩發燒38度怎麼辦
對於寶寶來說,發燒是一種再常見不過的現象。而發燒之後,需要家長對寶寶進行及時的護理,比如說要多喝水,維持家中空氣流通,給寶寶溫水拭浴、脫掉過多的衣服、正確使用退熱貼或者是退燒藥等,這樣可以很好的抑制病情,否則只能導致寶寶的病情惡化,給寶寶帶來更大的健康問題。
1、多喝水
以助發汗,並防脫水。水有調節溫度的功能,可使體溫下降及補充寶寶體內的失水。
2、維持家中的空氣流通
若家有冷氣,維持房間溫度於25--27℃之間。可將幼兒置於冷氣房中或以電扇繞轉著吹,使體溫慢慢地下降,如此幼兒也會感覺舒適些。但如果其四肢冰涼又猛打寒顫,則表示需要溫熱,所以要外加毛毯覆蓋
3、溫水拭浴
將寶寶身上衣物解開,用溫水(37℃)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如此可使寶寶皮膚的血管擴張體氣散出,另外水氣由體表蒸發時,也會吸收體熱。
4、脫掉過多的衣物
如果寶寶四肢及手腳溫熱且全身出汗,表示需要散熱,可以少穿點衣物。
5、用退熱貼
有助於散熱,但對較小的幼兒並不建議,因幼兒不易轉動身體,冰枕易造成局部過冷或致體溫過低。使用退熱貼也可以,退熱貼的膠狀物質中的水份汽化時可以將熱量帶走,不會出現過分冷卻的情況。
6、使用退燒藥
當嬰幼兒中心溫度(肛溫或耳溫)超過38.5℃時,可以適度的使用退燒藥水或栓劑。
用藥注意事項:
發燒時,耳溫若超過38.5℃,則使用肛門栓劑退燒。如果孩子已經在拉肚子,則儘量避免使用栓劑以免刺激腸道。
若耳溫未超過38.5℃,可先考慮服用退燒藥水;服用後,應先觀察40分鐘,若燒未退且體溫仍高,才考慮使用肛門栓劑退燒。
若有以下症狀時,請立即送醫:①小兒抽搐。②持續性嘔吐。③小孩原本的的活動力仍是正常,但突然活動力變得極差。④四小時內即燒到39℃以上或是
3天以上持續高燒不退。
阿斯匹林等水楊酸類退燒藥不建議用於18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之退燒,因可能引起雷氏症候群(Reye
Syndrome)的不良反應,對大腦及肝臟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