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熾燈曾經輝煌過,現在正慢慢地退出歷史舞臺。
我們來回顧下在中學物理課上都學習了關於它的哪些知識。
白熾燈
1879年,愛迪生改進了白熾燈,這盞燈用碳化棉作燈絲,內部有較高的真空,一直工作了13.5個小時才燒毀。
大發明家愛迪生
愛迪生製作的第一盞電燈,用碳化棉作燈絲。
愛迪生1913年申請發明專利的鎢絲白熾燈
物體溫度達到1700℃時發出耀眼的白光,這種現象叫白熾狀態。
白熾燈,因此而得名。
白熾燈是利用電流的熱效應來工作的。
因為高溫輻射,白熾燈發出耀眼的光芒,同時向四周發射紅外線。
白熾燈發光也發熱
燈絲用鎢來製作,鎢絲溫度越高,電能轉化成光能就越多(實際上轉化的不到10%)。
為防止鎢絲在高溫(>2000℃)工作時氧化,所以,小功率的燈泡一般抽成真空,60瓦以上的燈泡一般充入氮氣或氬氣。
另外,燈絲一般繞製成(單、雙)螺旋形,以減少發熱,提高溫度。
根據銘牌標記計算出來的電阻值是燈光正常發光時的,例如,標「220V 60W」的燈泡,額定電壓220V,額定功率60W,由電功率的公式P=U²/R,可得此時的電阻
R=U²/P=(220)²/60=806.67歐姆
而常溫下的電阻大約為80歐姆。
白熾燈的伏安特性曲線,如圖所示:
白熾燈的伏安特性曲線
① 曲線表示白熾燈的電阻值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大。
② 曲線上切線的斜率表示燈絲電阻的變化趨勢,並不等於任意時刻的電阻值;任意一點的橫、縱坐標之比才是該時刻所對應的電阻值。
如圖中B點的切線為AB,B點所對應時刻的電阻值不等於切線的斜率k,而等於B點的橫、縱坐標之比。
燈光閃爍
我們在實驗室裡可以用下面的電路圖測量小燈泡的電壓和電流值,描繪出小燈泡的伏安特性曲線。
伏安法測量小燈泡的電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