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就是瘋狂地蹬車。」
26天,2000多公裡,3位來自杭州的大學生,翻越11座4000米以上的高山,遭遇風沙、暴雨、寒冷、塌方和搶劫,最終穿越四川抵達西藏拉薩。
在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座拉薩。只是,通往的方式各不相同。浙江財經學院東方學院的3名學生,以最艱難的方式——騎車川藏線,到達。
這條路雖然絕美,卻也險象環生,「離死亡只有50米,我們真的很幸運。」
昨天,這3位22歲的「騷年」已回到浙江。
7月4日至6日
成都——雅安——康定
無名小山坡就能折騰死人
帶著全校師生的風馬旗(祈福),吳文梁、吳舒淵和李江舟,上路了。「剛開始,止不住地興奮。想法很多,激動、憧憬和新奇。」
可無止境地爬山,反覆上行下坡,讓吳文梁有點小崩潰,「無名山坡就能把你折騰死。這些山路,是直上直下的,坡很陡。也許,是因為一開始還沒適應吧。」
更糟糕的是,變速器也出現「高原反應」,變速器集體失靈。「翻山沒有變速器,這是一件多麼痛苦的事啊!難以形容的痛苦!」吳文梁說。而氣溫,也從35℃直線跌至17℃。
好在,沿途的風景給以安慰。進入雅安,快進入甘孜藏族自治州時,「高原特徵顯露,天特別純淨,藍天白雲,很美。沿途,還有藏族風味的民房。」雖然會遇上下雨,不過,「雲遮霧繞的感覺,也挺不錯,如同進了仙境。」
7月7日至9日
康定——新都橋——雅江
泥漿路上翻越4000米高山
下雨,是七八月川藏的常態。再加上318國道修路,一路在泥漿中乘風破浪。
從前一日起,便開始翻越第一座4000米的高山。隨著海拔的增高,高原反應開始出現。胸悶的發生頻率越來越快,耳鬢處輕微的疼痛。頭暈,嘴唇發白。停下來,喝一杯葡萄糖水,補充能量。
緊接其後,又是體驗海拔驟降1700米。這一路,沒有護欄,陡,外加碎石路。
「你弱它強,你強它弱,一直往腦裡灌輸意志力,不能被風、雨、爬坡壓倒,意志力一定要強,人得逼自己一把。」吳舒淵這樣激勵自己。
7月10日至12日
雅江——理塘——巴塘
有騎友遭遇了搶劫和冰雹
每天,都能遇上近百位騎友。大家,也會互留聯繫方式。趕在前路的,會將前方狀況,告知後方。
前方騎友的一條簡訊,讓吳文梁與同伴,糾結了半天。「遇上冰雹的騎友,頭盔被砸了好幾個洞,好幾個洞啊。」
還有人被困,「只能在巖石邊睡下」;還有人被搶,「隧道裡沒燈,搶匪就等在那兒,看到人進來後,就過去搶。」
不少人的川藏追夢之路,止步於此。「他們的車子壞得厲害,堅持不下去了,選擇回去。」
前方的路,該怎麼走?
最後,吳文梁和同伴決定,「搭車走,感覺這段騎行,挺難的。」更何況,「還有兩臺單反和一臺DV隨身,被搶傷不起。」
7月13日至17日
巴塘——芒康
隧道塌方離死亡線只有50米
七八月,川藏一帶雨季。塌方,時有發生。有時候,道路只對自行車與摩託車開放。
對吳文梁和同伴來說,這是最艱險的一段路。「地面很軟,一踩就陷進去。最深處,半條腿都進去了,我們只能推著車子前行。」晚上9點,他們還在翻越宗巴拉山(海拔4170米),「最後有一段,是幾十公裡的上坡,其實,我們已到極限了,是毅力和隊友的激勵,才堅持了下來。」
這段路,一群騎友們結伴而行。黑夜,爬上下坡的隊,仍井然有序。「走在最前面的喊一聲『左拐』,傳令便依次傳至最後一人。」
吳文梁的電筒,微弱得照不清前路。深夜,「就在離住宿點還有100米的地方,摔了一跤。」這一路,吳文梁沒少摔跤。「上路那天就摔了,腿上的結痂,現在還沒好。」
更令吳文梁恐懼的,是50米的死亡生死線。白天,在隧道休息等隊友,有小碎石墜落,起初他們並沒在意。但30秒後,瞬間,整片山落下,離他們的休息地只有50米。「我們都嚇呆了,好久才回過神來。」
7月18日至19日
芒康——八宿——然烏
怒江72拐安全騎行更重要
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5℃,下雨。
站在觀景臺上,下望怒江72拐,在驚嘆壯觀之餘,也會倒吸一口氣。傳說中,發生事故頻率最高的地方,到了。
每一道拐,都是360度的轉彎U型道。兩側,沒有護欄,坡度很陡。「有些人追求速度,可能就會衝下去。聽說有3名騎友,因為速度太快,2名遇難,1名受了重傷。」吳文梁說,「自己注意,就沒有問題,我們一路非常小心,車速控制在20碼。」
因為今夏騎行川藏線的遊客特別多,沿線住宿也變得緊張,吳文梁和同伴只好投宿藏民家。晚飯,他們吃了一頓典型的藏菜:糌粑和麵疙瘩。第二日的早餐,喝了剛擠下來的犛牛奶。這是藏民用來招待貴賓的,自己都捨不得喝。
藏民的淳樸,吳文梁頗有感觸。沿途遇上藏民,他們會放下手中的活,微笑地喊一聲「扎西德勒」。
7月20日至29日
然烏——波密——林芝——拉薩
你永遠不知道路上會發生什麼
傍晚6點,吳文梁和同伴們,終於抵達拉薩。那裡的陽光,一如白晝。
原以為,會滿是興奮與激動,「可我們卻很失落。這一路就這樣結束了,各種不舍。雖然痛苦,但我們很快樂。」
雖然,暴雨總是突然降臨,冷雨打在身上刺痛;雖然,被風沙泥漿,整得欲哭無淚;雖然,高反難受,無力地想放棄。但這一路,「我們看到了沒有見過的風景,享受了視覺的天堂」。
儘管吳文梁並不後悔當初的選擇,但對於今後的騎行人,他還是會勸阻,「你永遠不知道路上會發生什麼。」
「考慮必須慎重,沒有充分準備,不要輕易嘗試。」在他看來,徵求父母同意,也是出行的必要條件。一路上,他每天都會發簡訊報平安。
其實,最初,吳文梁的父母,並不贊同他的騎行,「他們說,那簡直在冒險。」但吳文梁的一句「男孩子出去闖,才更加成熟」,終於說服了母親。
路上,安全騎行,遵守交通規則,特別重要。這一路,半掛車和貨櫃車特別多。吳文梁親眼目睹了一場車禍,「一位騎友逆向行駛,被撞得高位癱瘓。而且,他還是瞞著父母出來的!」
他還建議,結伴而行,可以有個照應。至於住宿,「儘量住賓館和民房,搭帳篷還是不太安全,高原的天氣變化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