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剛過完一半,但是已經給我們帶來一絲危機感,無論是影響巨大但已經在國內逐漸消失的新冠病毒,還是地球兩極的罕見高溫天氣,再加上出現的各種不明飛行物目擊事件,地震林火等等自然災難,都讓我們應接不暇。難道地球真的要扛不住,按照霍金預言,我們真的要尋找新家園嗎?
實際上事情遠沒有那麼誇張,今年只不過是因為新冠疫情的出現,有一种放大效應,讓我們注意到了往年同樣發生但是不曾關注的一些自然災害。地震無論大小几乎每天都在發生,林火每年固定的季節也照常發生,至於兩個極地的罕見高溫,這就是溫室效應全球氣溫變暖的一種表現。
2020年也算是對於人類的一種提醒了,應該更加關注於地球環境的變化,保護我們自己的生存家園,尤其是溫室效應的日漸加劇,絕對不能掉以輕心。全球氣溫升高,是對地球上所有物種的一種潛在威脅。
有網友很好奇,地球的壽命還有多久,經過今年我們是否準備移居了?
先不說有無必要,即使我們想要移居目前的科技水平遠遠達不到。再者地球作為一顆巖石行星,其實它的壽命是無限的。但是太陽作為一顆黃矮星,是有確定壽命的,那麼太陽系內的天體尤其是距離太陽較近的幾顆大行星,未來可能跟隨太陽一起煙消雲散。
恆星的主要元素構成為氫和氦,在自身引力塌陷作用下,太陽內核處形成高溫高壓的環境,氫在這種條件下發生核聚變反應。太陽內核處每秒鐘就有6億噸氫發生核聚變,生成5.95億噸氦,過程中損失掉的500萬噸質量都變成了能量,以光和熱的形式釋放出去。
但是總會有一天氫會被耗盡或者含量降到一定程度,最後導致核聚變停止,那也是太陽終結的日子。在內核處是這個聚變的發生,氦的含量會逐漸的升高,當達到一定標準,會瞬間發生氦核的聚變,這個過程就是大劉《三體》中提到的氦閃。最終太陽會變成白矮星,中心元素主要是碳和氧。
在這個變化過程中經歷的氦閃和紅巨星時代,都會對太陽附近的天體造成致命的打擊,首先就是氦閃的發生瞬間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這會讓四顆巖石行星直接氣化,同時把四顆氣態行星推離原來的軌道。如果僥倖逃脫這一環節,等太陽膨脹進入紅巨星時代,屆時太陽的外邊緣將延伸到火星軌道位置,那個時候地球可能就會在太陽肚子裡運行了,最終的結局顯而易見。
但是太陽作為一顆黃矮星,它的壽命超過百億年,目前雖然已經過去了50億年,但仍處於青壯年時期。從這一點來看,人類尚不用著急去尋找新的宜居家園。
其實還有一個問題,宇宙中的恆星數量雖然很多,但大多數都相隔甚遠,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是4.22光年之外的比鄰星,這個距離就是一個天文數字,非常遙遠。即使讓旅行者一號去飛,都需要7.4萬年,可以說非常漫長了。況且到目前為止,我們發現的數千顆系外行星,也沒有找到和地球環境類似的天體。
霍金生前雖然一力主張人類應該飛出地球尋找新的家園,但實際上我們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很難達到這個目標。因此說不要好高騖遠,把地球環境保護好才是我們目前該做的事情。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