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了馬雲的《功守道》。
很意象的功夫推廣片,起名字也很任性,踢館的順序分別是:風伍堂、清和冢、揚芳池。
馬雲的花名是風清揚,風伍堂裡的五個人:拳擊、跆拳道還是棍棒,都被噼裡啪啦一通揍趴在了馬雲的太極手之下。
再說清和冢,冢可不是個好詞兒,但放在相撲手的身後,作為看官我還是挺受用的,即便是費了些波折,最後也是完勝。中日武術的糾纏已經歷經N代,如果用武力值來解讀,我很喜歡《功守道》的敘述方式:就是這麼直接!就是這麼暴力!老老實實自己解金腰帶,當然了,以和為貴,基本的武術精神還是要有的:贏了抱拳作個揖而已,又不少塊肉!
最後的揚芳池,名字感覺起來其實已經俗氣了,作為武術推廣大使,好像已經預見太極拳在世界範圍推廣後的繁榮景象,自己也算萬古流芳了,詠春不是對手,即便平分秋色那也得是自己門派,天下武功,惟太極是也,無出其右。
其實挺簡單的二十多分鐘,作為看官我就看出了這麼多,頂多給編劇和導演一個小贊:謝謝除了武打動作,加了點幽默梗。
網上鋪天蓋地的花式解讀我也是醉了,什麼和馬雲的商業事件挨個吻合啦,什麼被相撲手暴虐是被競爭對手扼住咽喉啦,真的是過份了,只是一個情懷作品,用的著往商業上引嘛?如果是這種初衷,人家完全可以拍一部商業帝國打造紀錄片。
都說:有錢才任性,但《功守道》只是一部情懷片:推廣中國文化而已,停止過度解讀吧。
真的,看看我們周圍,老祖宗留下來的那些東西都不知道丟哪去了。
除了臉,我們還有其它高辨識度的特點嘛?
穿衣服,我們和地球上其它地區的人沒什麼兩樣,葉錦添大師的作品只在影視劇裡呈現,生活中想穿件旗袍扣的衣服都得全網搜索,說好的唐裝宋服呢,說好的民國風情呢。
再看滿眼的高樓林立,洋房高層獨棟全是西式建築,想看個中式屋頂、榫卯結構得專門去旅遊勝地。
中醫老大夫特少,想請個診問個脈得打聽熟人哪裡的老大夫靠譜才敢去,當然了,西醫和護士本來也很少,政府光搞醫療體制改革,從業人員待遇不高,還處處是醫鬧,再改革也是頑疾難消。
再看看我們的娛樂版塊,老祖宗留下的琴棋書畫,現在學琴的娃娃有幾個去學古箏、古琴?都是學鋼琴吧,一個朗朗不知道帶給多少家庭音樂夢;再說書,有幾個愛讀四書五經古典文學的,各種必讀書目裡百分之八十是國外名著和現代文學作品;即便是學畫,好多孩子學的也是油畫,衷心國畫的也不多……
到處是學外語的培訓機構,對比之下,除了課本裡的入選文章,沒有一個機構給普及文言文,想鑽研古籍,自學去吧。
談起儒釋道,年輕的我們能謅幾句皮毛,說多了,我們一臉蒙圈……
當然,我們也有傳承的好的,比如美食,八大菜系一上桌,吃一輩子可以不帶重樣兒的,完整的傳承下才有了《舌尖上的中國》這樣的好作品。
發展是硬道理,肯定是對的,但該丟的不該丟的,我們都丟了!
丟了文化,丟了自然,丟了乾淨的水和空氣,丟了秀美的山川和大河……
是時候把不該丟的那些文化都找回來了。
馬雲也可以酸:有錢真是任性啊!
馬雲也可以點讚:其實只是一個頂級企業家曾經有並一直在堅持的武俠夢、武術夢,你能說這個夢不是赤子之心嘛,雖然過程是黃金開道、名利搭橋,總讓人感覺都是土豪的氣息,但不能否認:他努力找回並推廣社會遺忘的那部分,這是很可貴的。
我們總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其實太多人根本做不到,走著走著,就忘了曾經有過的那些夢想了。
我曾經想學中醫,後來放棄了……
我曾經想學國畫,後來放棄了……
我曾經立志要把所有的唐詩宋詞背熟,後來放棄了……
我曾經立志要做中國風的服裝設計,後來放棄了……
而堅持的那些人,都成了大咖。
周杰倫成了一代人的偶像,葉錦添成了服裝美學界的大師,莫言成了鄉土文學的巨匠,還捧回了諾貝爾獎……
誰也說不清文化是怎麼回事,私以為:五千年傳承之下,你越認真對待的,越是好的,若是自己都棄之如敝履,誰還正眼看待?
英語如何美也只是個工具,無非是推廣的功勞,對比一下,普通話在韻律上不是更有美感嘛!
肯德基麥當勞好吃嘛,但誰都知道天天吃要壞肚子的,不如老實回家下廚房來的暖胃養身。
對《功守道》,我首贊的不是特效,不是情節,不是拉來的娛樂圈一大票的頂級明星。
而是立意:文化需要推廣和發揚,馬雲深愛太極拳,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拍個推廣片;如你如我,都有個人所好,我們能做什麼,會選擇做什麼。
給孩子啟蒙英語的同時,每天給他(她)讀首唐詩是不是更好。
給孩子聽首鋼琴曲之後,也給他(她)放首《高山流水》是不是更好。
孩子想學武術,控制住想替他做決定報跆拳道的想法,是不是更好。
我一直堅信,中國製造只是中國硬實力的一面,更強大的是中國文化,不是不輸出,而是被經濟問題限制了,隨著中國不斷地發展壯大,中國文化的強勢輸出是必然的,而那一天如果真的到來:我們自問,什麼是我們自己的?什麼是我們獨有的?什麼可以打上中國文化的標籤,怎麼傳承和普及的?
2008年奧運會之前,北京的街頭巷尾、上至七十老嫗、下至幾歲孩童,人人爭學英語。
大學裡設置了各種語言專業,可對於源遠流長的五千年文明,卻沒有一個涉及「國學」的專業位置。
文化部分別於2006年、2008年和2011年、2014年批准命名了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涵蓋了民間文學,傳統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美術、手工技藝、醫藥、民俗,體育、遊藝與雜技各個方面。
太極拳只是雜技與競技裡的小小一項,因為馬雲的熱愛和推廣,未來或可成為中國武術的代名詞也不一定,但名錄裡的其它項呢?
現實是:太多項目沒有接班人,面臨失傳的窘況。
我們學數理化,我們學馬列主義,我們說英語日語韓語法語德語,談哲必說黑格爾,談性張口弗洛伊德,凡是不和國際接軌的都沒興致,凡是歐美流行的立馬拿來……
故宮博物院進行修葺,頂上的琉璃瓦找遍了整個中國沒有一個匠人能夠燒出來,雖然對外宣稱是材料找不到了,但是何嘗不是技術失傳呢。
我不知道這是一種進步還是一種悲哀,我只是感到恐慌。
我想多讀讀歷史,我想讓自己的孩子多去了解這片土地過往的沒落和繁華,如果有幸對其中一二心有所屬,那就努力傳承下去。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肯定不是只講經濟發展不講文化傳承。
很多人可能不認同,覺得什麼文化傳承啊,什麼國學典籍啊,那都沒用,新文化新知識學起來時間都不夠呢。
文革都結束幾十年了,可好多人還覺得「破四舊立四新」才是正確的發展之道。
但不管怎樣,這些年「中國文化」開始慢慢復甦啦。
《中國詩詞大會》播出時火的一塌糊塗,國學書院的興起,各地民歌在舞臺上的活躍,點點滴滴,都是文化復甦的證明。
確實是,只有整個社會大範圍的認可和推動,傳承才不再那麼遙不可及。
而這一點一滴的推動,要藉助於我們每一個人的力量。
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文藝青年,適逢大治,不若重新拾起曾經的小小夢想,去好奇,去涉獵,去研究。
當做財富,留給下一代,也是好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