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螺旋公眾號·陪伴你科研的第1930天
建議只能做短線文章,想留到2、3年後用,當心套牢。
早在去年就想提一下Oncotarget(簡稱OT)的兄弟雜誌Aging-US,最近又有小夥伴問到這本5分SCI雜誌怎麼樣?聽說比較容易灌水?但會不會像Oncotarget一樣出事?
Aging-US雜誌與OT雜誌同屬於美國Impact Journals出版社,分別是2008年、2009年發行的較新生物醫學類刊物。
OT曾主打腫瘤方面的相關文章,後來大擴刊,各種方向、各種水平的文章都可以投稿一試。Aging-US主打老年、衰老、腫瘤等相關方向的文章,筆者大致查看了一下近期文章,大多還是與老年、腫瘤相關或能沾邊的文章。
咱們還是看下Aging-US的各項指標現況,同時談下風險評估。檢索時,需要補充說明的是:Aging-US可以簡稱為Aging,在PubMed中檢索雜誌名稱時用Aging (Albany NY),而在Web of Science中檢索則使用Aging-US,通常情況下還是使用Aging-US的名稱。
1
影響因子
Aging-US雜誌於2008年創刊,2011年6月便發布了2010年的首個影響因子2.964分,可以說當時的被認可度並不低。
當然,這個也和幾位諾獎得主的捧場分不開:Elizabeth Blackburn,Shinya Yamanaka,Andrew V. Schally,分別於2008年11月、2010年6月、2012年11月在Aging-US雜誌上發表了署名文章。至今仍被掛在雜誌主頁宣傳。
雜誌的影響因子也得到提升,從2010年的2.964漲到2014年的6.198分。2015年則意外驟跌到4分以下,此後又開始逐步上漲,直至今年發布的5.515分。
Aging-US目前的即時影響因子在2分左右,明年6月前如果沒有特殊情況發生的話,影響因子很可能仍在5分以上。
2
歷年發文量
Aging-US自創刊以來,年發文量一直在100篇上下波動,直至2016年翻了一番,漲到270篇,2018年達到360篇,看著問題都不大。
但今年卻有明顯擴刊的跡象,曾經的月刊變成了如今的半月刊。截至2019年6月15日,已發表306篇,預估2019年的全年發文量會上漲到近700篇。這會直接導致後年影響因子的下滑。
說到擴刊,日後會不會在每一期裡增加文章數量?明年或後年又會不會變成周刊?這些都要看雜誌社日後的發展規則策略:是延續OT貪婪的本性,又或是吃一塹長一智?
3
審稿速度
Aging-US雜誌的審稿速度普遍較快,從投稿到接收,快的1個月,慢的4個月,大多數在2-3個月。
文章被接收後,通常1-4周內在線發表。在PubMed和Web of Science上的延遲收錄時間,通常在1個月內。
4
版面費
一般雜誌不會將「Publication Fees」相關字樣列在首頁,而Aging-US雜誌可直接主頁點擊,一鍵查看。
同昔日的Oncotarget一樣,版面費也是3400美元,約合人民幣23000多元。不止是論著、綜述文章,病例報導也是這個價格。
5
國人學者文章佔比
經對論著、綜述文章的檢索統計,近兩年國人學者在Aging-US雜誌上的文章佔比高達56%,排在首位;其次美國學者,文章佔比25%;義大利第三,9%。
隨著日後的擴刊發展,這一比例可能會更高。其實,比例高不一定有問題,就怕這個「高」裡面藏有不少灌水文。
筆者翻了多篇近期的文章,如果以5分為定性基準的話,Aging-US雜誌裡確實有少部分水文:內容八九頁,圖表沒多少,仿佛看到了點OT的影子。如果投3分+的雜誌處處碰壁,試試這本雜誌,說不定就中了。
Aging-US雜誌的分數性價比較高,但未來難預料,藏著些許容易被放大的隱患因素。有短期文章需求的話,可以選擇賭一把,輸贏自負;而如果存在長期需求,就不太推薦投稿該雜誌了。
P.S. 大家如果有什麼想了解的期刊,也可以在留言中告訴我們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