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1日電 在155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863年1月1日,顧拜旦出生於巴黎烏迪諾街20號。
優越的貴族之家,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童年的他,在祖父位於諾曼第的城堡中過著田園牧歌般的生活。他聰明過人,喜愛拳擊、划船、擊劍和騎馬等運動。學生時代,他不但是一名體育愛好者,還熱愛歷史,特別是對古希臘的燦爛文化饒有興趣。他鍾情藝術,喜歡繪畫、擅長鋼琴,擁有超凡的藝術家氣質,難以忍受那些陳舊的學校規章。
19世紀的中晚期,正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熱烈傳播的時候,加上普法戰爭使法國蒙受的極大恥辱,激進的自由民主思想瀰漫法國。顧拜旦深受影響,擁有強烈的愛國熱情,慢慢開始注重教育與體育對人們的影響。
1894年6月15日,顧拜旦在《巴黎評論》雜誌上發表了《恢復奧林匹克運動會》一文,6月16日至24日,國際體育運動代表大會在巴黎召開,6月23日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成立。
由顧拜旦起草的第一部《奧林匹克憲章》獲得通過。內容包括:業餘主義和職業化、奧林匹克運動會和代表大會原則等。會議還討論了參加者的條件、比賽項目和組織工作以及屆數問題;提名組成一個國際委員會負責恢復工作。
大會規定了奧運會的比賽項目為田徑、水上運動、遊泳、帆船、擊劍、摔跤、拳擊、馬術、射擊、體操、球類運動等,還決定依照古希臘的傳統,從1896年開始,每隔四年舉辦現代奧運會。
1924年,顧拜旦在擔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的最後日子裡,如願以償看到在自己的故鄉舉辦了一次相當成功的夏季奧運會,在世博會給巴黎留下的遺產——艾菲爾鐵塔、大宮小宮、亞歷山大三世橋等地標性建築的見證下,來自全球五大洲44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名運動員參加了當時的奧運會,有1000名記者參加了報導。從那開始奧運會才初具全球性盛會的規模,也是在那次奧運會上,「更快、更高、更強」正式成為現代奧林匹克的格言,整整影響了那之後的幾代人。
1934年,顧拜旦搬到了美麗的日內瓦,在那裡度過了生命最後的3年。1937年9月2人,當顧拜旦和夫人在湖邊散步時,因為心臟病突發,在長椅上匆匆離開人世。根據他的遺願,他的骨灰和心臟於1938年安葬在奧林匹克運動的發祥地——奧林匹亞的山下,他那不斷追求和博愛的心安祥地休眠在畢生所盡力的「神地」。此後,歷屆奧運會在希臘點燃聖火後,持火炬者都首先繞顧拜旦的紀念碑一圈,以表示對這位偉大的現代奧林匹克先驅者的無限崇敬。
以上部分內容受權節選自《文明》雜誌及新華社通稿
編輯:盧羽晨;籤發:徐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