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秋雨一場寒,緊接著寒冷的冬季也會來臨;受寒能致病中西醫應該能達成共識吧?可是為什麼受寒能致病,它是怎麼樣影響人體致病的,這個就不好說了吧?今天搜羅一些關於人體健康中與「寒」有關的一些素材,試著剖析一下。
中醫講「六淫」致病,「風、寒、暑、溼、燥、火」中,這個因「寒」致病還是比較普遍常見的,寒為陰邪,一般不獨存,喜歡與其他邪氣並存,象風寒、寒溼;寒鬱久也能化火,冬傷於寒,春必溫病,這是隨季節轉化可能出現的「從化」現象;寒能致病,在中醫有套說詞叫「寒性收引」,它能使人體氣機收斂,腠理緊閉,脈絡拘緊,筋肉攣急,這樣的話氣血的轉化都會受到影響,內寒外寒,具體表現症狀還不一樣,現代醫學當然從熱量來考慮,熱量散失,血脈凝滯,其實原理都差不多。
但是,我們研究醫學不能滿足於此;既要總結現象和規律,又要認真研究現象下面隱含的本質;為什麼受表寒的常常表現為「無汗」,繼之,又出現「發熱」,為什麼寒溼會出現「體痛」?為什麼過食寒涼,能引起陽氣不足?
我們先借用一下物理學的概念:熱脹冷縮;物理是研究物質世界的,人體也是物質構成啊;當然,人體不叫熱脹冷縮,對人體來講冷了拘緊,熱了舒張,但本質一樣;熱脹冷縮的本質是什麼呢?
由於物體內的粒子(原子)運動會隨溫度改變,當溫度上升時,粒子的振動幅度加大,令物體膨脹;但當溫度下降時,粒子的振動幅度便會減少,使物體收縮。
熱脹冷縮指的是完全的固體物質,如果是氣體或液態物質,除了分子或離子的振動頻率,還有分子間的距離的變化;還有,人體有很多結構是有機大分子組成,它們有自卷,簇集,攣縮的現象,也有解凝、解旋的逆過程;所以,遇冷或加熱,機體自然會產生反應。
我們洗個熱水澡、泡浴一下,或者搓搓熱、用遠紅外燈烤一下,都會感覺舒服,可是這種熱是外來的,經不起考驗,那麼我們自身的熱量從哪裡來的呢?來源於新陳代謝產生的能量變化,脂肪、胺基酸、葡萄糖,變化出來就是熱量,變化不出來也許可能成為我們身體的負擔,所以,事物都是兩面性的,我們今天講的人體內的毒素,有多少都是好東西變來的?
這就讓我們再一次聯想到中醫中藥的原理,為什麼講寒涼溫熱?藥物在人體的作用,有的溫通,有的是清熱散結,熱也能結一起啊;解表的有的散寒以溫,有的清熱涼散;藥物本身也摸不出明顯的涼熱,為什麼作用到人體後能產生不一樣的反應?這就是中藥用藥獨有的奧妙之處,弄明白了這個,中醫的門你已經跨進一隻腳了,所以說,藥物在人體如何引起氣化反應的,這將是我們重點要研究的課題,希望中西醫能找到共性,這樣醫學才能完美,完美就是形而上的道與形而下的器並存,生理和心理並存,身體和精神並存,物質和能量並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