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3日清晨,連江漁民在苔?鎮北茭村外24海裡處,捕獲一條長8.5米、重達8.5噸的鯨鯊。魚鰭還不輕。
2007年9月13日清晨,連江漁民在苔?鎮北茭村外24海裡處,捕獲一條長8.5米、重達8.5噸的鯨鯊。六米多、八噸重的鯨沙出現水產批發市場,大家都來圍觀。
2007年9月13日清晨,連江漁民在苔?鎮北茭村外24海裡處,捕獲一條長8.5米、重達8.5噸的鯨鯊。六米多、八噸重的鯨沙出現水產批發市場,大家都來圍觀。
2007年9月13日清晨,連江漁民在苔?鎮北茭村外24海裡處,捕獲一條長8.5米、重達8.5噸的鯨鯊。六米多、八噸重的鯨沙出現水產批發市場,大家都來圍觀。
2007年9月13日清晨,連江漁民在苔?鎮北茭村外24海裡處,捕獲一條長8.5米、重達8.5噸的鯨鯊。「太重了,綁在漁船上往回拖,平時2個小時的路程花了3個半小時。」船老大林建海說。據專家介紹,在此之前,我省沿海很少捕到這麼大的鯨鯊。
13日中午1點,記者趕到北茭村碼頭,鯨鯊已經死亡,被裝上貨車,把車廂塞得嚴嚴實實。漁民還特地倒了半車的冰塊以防腐爛。這條鯊魚是雌性,全身呈黑色,鰭長1.5米左右,嘴很扁,沒有牙齒。身上和鰭上有排列規則的小白點,每個小白點直徑在15公分左右。當地人管它叫「金錢鯊」,但據福建省博物院自然博物館研究員李樹清介紹,它的學名應叫「鯨鯊」,不屬於國家保護魚類。
名詞解釋:
鯨鯊
學名:鯨鯊 (鯨鯊科)
拉丁文:Rhincodon typus
英文:Whale shark
國內分布於南海、臺灣海峽、東海、黃海南部;國外分布於熱帶和溫帶海區。
鯨鯊是最大的鯊,是魚類中最大者,通常體長在10米左右,最大個體體長達20米,體重10-15噸,為魚類之冠。體延長粗大,每側各具二顯著皮嵴。眼小,無瞬膜。口巨大上下領具唇褶。齒細小而多,圓錐形。噴水孔小,位於眼後。鯉孔5個,寬大。鰓耙角質,分成許多小枝、結成過濾港狀。背鰭2個,第二背鰭與臂鰭相對。胸鰭寬大。尾鰭分叉。體灰褐或青褐色,具有許多黃色斑點和垂直橫紋。
生活於暖溫性大洋海區的中上層,性溫和,不攻擊人。鯨鯊的遊動速度緩慢,常漂浮在水面上曬太陽。以浮遊生物、甲殼類、軟體動物及小魚為食。產量不大。
肉可供食用;皮可製革;鰭加工成魚翅;肝提取魚肝油;骨、內臟制魚粉。
鯨鯊俗名豆腐鯊、大憨鯊,屬於全球性洄遊魚種,為已知體型最大的海洋魚類,可以成長至20公尺體重30公噸以上,分布於溫帶及熱帶海域之沿岸或外洋,性喜於表層巡遊,以動物性浮遊生物、甲殼類、烏賊等為食,性情溫和,行卵胎生。
鯨鯊的移動和浮遊生物的消長、珊瑚礁的產卵及水溫的變化有極為密切的關聯,在西太平洋地區,鯨鯊經常於黑潮流域被發現。鯨鯊和表層洄遊性魚群如鯖魚群的出現有直接的關係,經由鯨鯊的胃內容物分析顯示,鯨鯊以小魚、蝦及浮遊生物為主食。
鯨鯊是卵胎生的種類,曾有記錄一尾懷孕的鯨鯊懷有超過300尾的胎仔,這可能是軟骨魚類中(鯊魚及?)每胎孕子數最高的種類。儘管成熟的鯨鯊有不少被漁獲的記錄,但卻很少發現懷孕的個體,由此推測鯨鯊事十分的晚熟,懷孕的機率很低。
責編:肖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