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華是被所有媒體神化的一個藝人。」
2013年央視一檔節目的演講中,劉德華這樣評價自己。可所有人都知道,劉德華這三個字已經遠不能用「一個藝人」這樣的詞語概括。
「香港可以有人不知港督,但沒人不認識劉德華。」媒體和大眾對劉德華有很多類似的評價,不斷把他推向更高的「神話」地位。
(劉德華《天若有情》)
不可否認,出道近四十年,劉德華有很多讓大家津津樂道的角色,也交出了諸多如《無間道》《天若有情》《桃姐》之類的品質佳作。但與此同時,毒眸(微信ID:DomoreDumou)發現,這些年似乎劉德華一直在爛片身上糾纏、搖擺。
前幾天,他出品、主演的新片《熱血合唱團》上映,截至目前票房不足五千萬,豆瓣評分更是低至4.8。這樣的結果,喚醒了很多人對「這些年劉德華拍過的爛片」的回憶。
《富川山居圖》是他演過的一部引發觀眾大規模吐槽、差評的「標誌性爛片」,還有更多像《王牌逗王牌》、《澳門風雲3》和《我的特工爺爺》等豆瓣評分在3-5分左右徘徊的片子,出演口碑不好的電影,這是劉德華身上時有發生的事。
他本人從不避諱這一點:「我是不分戲的,除了脫衣服我不敢拍,什麼都拍。」
「笨小孩」|「只要不脫衣服的,我都敢拍」
「寂靜的小村外有一個笨小孩出生在60年代。」劉德華寫的、唱的這句歌詞,說的正是他自己。
1961年,劉德華出生在香港一個偏遠農村,6歲搬進城市後,一家人居住在名為「鑽石山」的貧民區。他比別人更早知道如何努力地生活:年少時早上四點起來拉水、準備賣早點,放學後在自家店裡幫忙,十點再開始做功課,每晚差不多只能睡四個小時。
因為要幫家裡的雜貨店和冰室送外賣,而冰室附近就是堅城片場,劉德華每天緊盯著電話,鈴聲一響就要搶著接,為的是能多去片場送外賣,多見到劇組裡的明星們。
或許是因為這樣的耳濡目染,中五畢業後,劉德華就報考了無線藝員訓練班。20歲的他進入TVB辦的無線電視訓練班,成為一名訓練生。
一年後,許鞍華導演的《投奔怒海》開拍,其中一個男主角本來是給周潤發預留的,但周潤發基於市場的考慮而拒絕出演。經人推薦,製片人找到了劉德華。彼時完全是電影新人的劉德華沒有資格像周潤發那樣顧慮太多,牢牢地抓住這個寶貴的角色機會。
《投奔怒海》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口碑不錯的同時,也拿下了1500萬港元的票房收入,在1982年,這已經是絕對的頭部爆款影片,而新人劉德華也藉此一炮而紅,拿到了金像獎「最佳新演員」的提名。
(劉德華1982年參演的電影《投奔怒海》)
也許是因為《投奔怒海》讓劉德華挖到了第一顆「鑽石」,接下來,他把頭埋在了「鑽石山」上。但這個過程裡,也會伴隨許多「沙石」。
據不完全統計,在1988至1992的四年裡,劉德華每年拍戲的數量幾乎都在10部以上。而這些數量龐大的影片裡,有很多早就被遺忘在角落裡的爛片。
2005年曾有媒體問他,為什麼一年要接拍12部電影,劉德華回答:「我那個時候知道,如果我想呆在演藝圈,就要多接戲,不管怎樣,要讓大家對我有印象,我要牢牢地綁在大家的心上。」
作為電影圈新人,二十幾歲的劉德華不得不拍。
上世紀80年代,香港影片的年產量保持在百部左右,電影總產值一度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一大批香港導演崛起,武俠、動作和喜劇片等各類型影片產量頗豐。劉德華來說趕上了一個好的時代,蓬勃發展的港片市場給予了他密集拍片的機會。
「在香港你可以同時拍三部戲,早上拍這個,明天就換另外一部,晚上還能回家。」這種「什麼都拍」的背後,也映射著繁榮的港片市場背後的激烈競爭。
劉德華的「對手」,既有無線電訓練班中早他幾屆的周潤發、苗僑偉和湯鎮業這些已經在市場上有名氣、有票房的前輩,還有晚一屆的梁朝偉和周星馳正在追來。
只有不停地拍,劉德華才能追上千變萬化的市場。爛片也在這個奔跑追趕的過程裡,成了他再也沒有甩掉的「宿命」。
生意人|「沒那麼藝術,我愛錢」
「笨小孩」劉德華也有聰明的地方。
也許是《投奔怒海》的1500萬港元實在太迷人,聰明的劉德華嗅到了電影市場的巨大機遇,很顯然,這是一片更加廣闊迷人的藍海。
「上世紀90年代初,劉德華覺得自己很了解電影,也想自己投拍試試,就和香港一電訊公司合資開了天幕公司。」和他一起工作多年的金焱曾公開對媒體如是說道。
從此,劉德華身上多了商人的角色。
(劉德華演唱會)
作為一個新手,生意人劉德華並不順利。他投資的幾部片子,用的是梅豔芳、張曼玉、關之琳這些很貴的大牌演員,光是《戰神傳說》(1992)這一部片子投資就達到了六千萬港元,但最後,票房只有一千二百多萬。
到1995年,劉德華已經虧了四千多萬。
「從95年開始到2000年中間,我所有拍的戲都是用來還債的。」劉德華曾在採訪中說道。在這一時期,劉德華密集出演了《天地雄心》(1997)《愛情夢幻號》(1999)《決戰紫禁之巔》(2000)等一大批口碑很差的影片。
(劉德華《愛情夢幻號》)
身負巨債後,四十歲的劉德華不得不拍。
只不過,錢還完了後,劉德華仍然沒有放棄他的電影生意。2002年,他創立映藝娛樂有限公司。這一次,華仔開始把視野轉向了新人身上:2005年,他的映藝娛樂發起了「亞洲新星導」計劃,由華仔一人出資約2500萬港幣,給6名新銳導演拍片。
當時的新人導演名單裡就有如今已經的大導演寧浩。2006年,寧浩用劉德華投資的350萬,拍出了票房2350萬的作品《瘋狂的石頭》。導演寧浩有了自己的成名作,也幫生意人劉德華賺到了錢。
可惜的是,劉德華投資的6部電影中,其他5部都賠了。有的拍完就丟掉了,有的拍完上映不了,還有的拍到一半他就求饒了:「拜託你不要拍下去了好不好」。
之後的幾年裡,劉德華的公司投了很多片子,他自己常常要在製片人、監製的身份之外,出演自己投資的影片,其中不乏有《桃姐》這樣的佳作,當然也會出現《我的特工爺爺》《我知女人心》等口碑一般的片子。
(劉德華《桃姐》》
爛片,成為了劉德華生意的一部分。在被媒體問「你不覺得自己是藝術家嗎」的時候,劉德華只能笑著回答:「我不算,沒那麼藝術,我愛錢。」
人情|「隨叫隨到」的劉德華
劉德華為了拼命拍戲還債的日子裡,他出演的作品中時常出現一個熟悉的身影:王晶。
那些年,王晶有合適的片子就會找劉德華來演,給了急於賺錢的他不少幫助。所以在後來的很多公開場合,劉德華都會毫不吝嗇地替王晶說話:「我就是從拍你們說的爛片中走出來的,王晶導演為他的電影付出他的所有,值得我們所有人去敬佩」。
(劉德華與王晶)
「有時候比如碰到王晶,可能太好的朋友吧,這個我不知道是好還是不好,我覺得有時候一些人情,是人必須要有的。」
劉德華還了錢債,又欠下了「情債」。
不止王晶,上世紀八十年代,劉德華經歷被「雪藏」時,也得到了洪金寶不少的幫助。那之後,劉德華一直念著當年的情。連洪金寶自己都感慨,捧過很多明星,大部分人紅了後再找他們拍電影很難,但還有一個劉德華,是「隨叫隨到」的。
(劉德華與洪金寶)
就這樣,為了人情,快要60歲的劉德華還是不得不拍。
早年間錄《志雲飯局》節目時,劉德華就說自己很江湖氣,「朋友的忙都會幫。」
當年張衛健投資失敗面臨破產,找劉德華借錢求助,劉德華大方地幫了他,並跟他說:學到的就要教人,賺到的就要給人。
或許是早年間受太多的人幫助,成名後的劉德華,並不吝惜對電影人的幫助。幫忙演「爛片」,也是其中的方式之一。
2013年上映的《天機·富春山居圖》(豆瓣評分3分),是劉德華電影口碑的至暗時刻。每出席一次活動,他都不得不面對媒體「為什麼要接這部片子」的提問。
拍《建國大業》的時候,韓三平帶了孫健君(《富春山居圖》的導演)去見劉德華,起初是找劉德華當導演,劉德華認為自己的導演能力有限,就拒絕了,但在這個過程裡,劉德華和孫健君建立起了友誼。
劉德華在採訪中說,「就好像一群朋友這樣,觀眾不要想那麼多到底為什麼,其實就是那麼簡單。」
(劉德華在《天機:富春山居圖》)
杜琪峯曾告訴劉德華要自私一點,很自私地去挑作品,就可以掌控作品的水準好一點。劉德華答,這不是他的性格。
未來劉德華的「爛片之路」或許還會更長。但好在,只要聽到「劉德華」這三個字,觀眾還是會帶著希望,走進電影院。
wuhanews.cn/a/23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