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應用技術研究是對檔案和檔案工作採用調查、 觀察、實驗、比較、分析、綜合等方法進行探討,尋求其本質和發展的規律性,把感性認識材料上升為理性認識的一項創造性勞動。目的是為了獲得理論和技術方法成果,促進檔案工作在科學基礎上不斷進步。研究內容包括檔案學理論和檔案管理應用技術方法兩個方面。
《檔案保護技術學》
NO
1
檔案保護技術學是檔案學分支學科。研究檔案製成材料變化規律和檔案保護技術方法的學科。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延長檔案的壽命。
檔案保護技術學內容主要分為三大部分:
① 研究檔案製成材料損壞的內因,包括紙張、膠片、磁帶、光碟等承受檔案內容的載體材料和墨、墨水、油墨、印泥、感光、磁性、雷射等反映檔案內容的記錄材料的分子結構、理化性質及其耐久性。
② 研究檔案製成材料損壞的外因,包括庫房中不適宜的溫度、溼度、光、有害氣體、塵埃、黴菌、害蟲等對檔案製成材料損壞的作用機理和綜合影響,確定科學規範的保管條件。
③ 研究保護檔案製成材料的技術方法,防止和減緩外因對製成材料的損壞,並對損壞檔案加以修復,最大限度恢復原貌,延長檔案的壽命。檔案保護技術方法包括防的技術和治的技術,防的技術是指防止或減緩各種不利因素對檔案製成材料的破壞作用,如:庫房溫溼度的控制與調節、防光、防火、防空氣汙染及防有害生物等,並要求有科學的庫房建築和必要的管理設備,以創造良好的保護環境。治的技術是對已經損壞或存在不利於永久保存因素的檔案進行處理,修復已損壞的檔案,盡力恢復其歷史原貌,如:去汙、去酸、加固、修裱及字跡、影像和聲音的修補及複製技術等。
《檔案保管技術學》
NO
2
《檔案保管技術學》(Study of Archives Preservation Techniques)中國高等學校檔案學專業教材。馮樂耘主編。中國人民大學 出版社1961年出版,1980年再版。全書共 9章:第1章檔案文件製成材料及其特性,第2章檔案文件損壞的理化因素及防護方法,第 3章損壞檔案文件的生物及防制方法,第4章檔案文件的修復技術,第5章檔案文件的照相複製,第6章檔案館的建築和設備,第7章技術圖紙的保管,第8章影片、照片檔案的保管,第9章錄音檔案的保管。該書運用物理、化學、生物學等方面的知識分析檔案損壞的因素和防治方法。側重檔案保管問題,並介紹了修復和複製等技術,對檔案學研究和檔案實際工作都有參考價值。
《檔案文獻編纂學》
NO
3
檔案文獻編纂學是編纂者按照一定的題目要求,對檔案信息進行搜索、篩選、審核、加工、整序、評價,以檔案文獻出版物的形式向社會用戶提供檔案文獻信息的工作。這一定義,揭示了檔案文獻編纂工作是由編纂者、檔案信息、編纂過程、檔案文獻、用戶五大基本要素構成的。
《檔案文獻編纂學》檔案文獻編纂學亦稱檔案史料編纂學。檔案學分支學科。研究檔案文獻編纂出版工作的理論、原則和方法。其範圍包括:①檔案文獻編纂工作的產生和發展,各個時期重要文獻彙編的出版及其評價,文獻編纂經驗的總結,文獻編纂的理論思想源流;②檔案文獻編纂工作的性質、地位和作用,編纂工作的基本原則,文獻出版物的形式與讀者需求的關係,編輯人員的素質等;③檔案文獻編纂工作中各業務環節的原則與方法等。其任務是:探討解決檔案文獻的浩繁、分散、蕪雜和副本的有限性與人們利用需求的專題性、科學性、廣泛性和長遠性之間的矛盾,揭示檔案文獻編纂工作的規律,尋求科學的編輯方法和技術,提高檔案文獻出版物的質量,滿足社會需求。
撰稿 | 文體部 丁雪
排版 | 宣傳部 劉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