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TY資料圖
海外網11月23日電 當地時間22日,美國福布斯雜誌發表文章指出,美國現在比以往都更需要與中國進行合作,而雙方在氣候變化、擴大可再生能源使用以及發展貿易關係方面也有很多共同點。
文章摘編如下:
美國時任總統尼克森1972年訪問中國時,促成了兩國發展為一種長達數十年的夥伴關係,這也給美國企業帶來了巨大機會。這就是為什麼尼克森的國務卿基辛格敦促拜登要實現中美兩國關係正常化。
現任美國政府徵收了意在損害中國經濟利益的關稅,但這產生了反效果:穆迪分析公司和彭博經濟都表示,這對美國造成了損害。雖然美國和中國可能是經濟上的競爭對手,但他們也是合作夥伴,而且在包括尋找氣候變化的解決方案、擴大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以及發展貿易關係上有很多共同點。中方已宣布將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此外,中國近日也和亞太地區的14個國家籤署了一項自由貿易協定,涵蓋22億人口,佔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30%。
基辛格日前曾在彭博社新能源論壇上表示,中國是「老朋友」,而美國現在採取的對抗風格可能導致不可逆轉的損害。中美兩國經濟緊密相連,而美方把中國當「替罪羊」的做法已傷害到美國利益。英國簡氏集團副主席就表示,中國的綠色科技行業正努力吸引投資者。中國希望成為美國的合作夥伴,而美國的風險投資家也渴望與亞洲合作。
位於華盛頓的美國國家可持續發展中心主席方洪(Eric Fang)表示,今天的中國是一個擁有受過高等教育勞動力的現代經濟體。這一進步正促使依賴清潔能源的智能城市持續發展,並吸引了蘋果、微軟、飛利浦、三星、西門子和特斯拉等公司,他們都希望向中國的中產階層消費者推銷自己的產品。「美國應該支持中國的綠色努力,這對整個世界都有好處」,方洪稱,中美兩國可以合作的領域是無限的,從風能、太陽能到電池存儲和電動汽車都包含在內。
貿易爭端起不到作用,因為每一次行動都會有相應的反作用力。2018年1月,美國政府對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徵收關稅,此舉聲稱是「旨在拯救僅佔全球生產市場5%的美國太陽能電池板製造商」。但該行業表示,這些關稅損害了太陽能行業發展,並在氣候變化方面造成破壞。
美國太陽能產業協會執行理事阿比蓋爾·羅斯·霍珀(Abigail Ross Hopper)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在價格上展開競爭,而如果加上關稅,成本就會轉嫁到客戶身上。最終,它會對就業、投資等方面產生負面影響。」霍珀也提到已同拜登團隊進行了多次對話,而對方也理解關稅造成的影響。
孤立主義是個失敗的想法,而所謂的「美國優先」政策就是最新的例子。從隆納·雷根到布希,再到比爾·柯林頓和巴拉克·歐巴馬,每個人都明白這一點。正因為如此,基辛格鼓勵拜登結束類似的(「美國優先」)政策。就像尼克森所說的「現在比以往都更加需要」,美國可以在氣候變化、綠色技術和自由貿易方面與中國合作。(海外網 張霓)
(來源:海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