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音樂能走進大家的內心?是哪些歌幫我們詮釋了自己微小而重要的生命體驗?誰替代我們婉轉唱出綿密的感受?
這正是《夢想的聲音》帶來的體味,它在豐富的音樂元素中擷取最恰當和精緻的部分,由最適合的歌者把一段故事、一段體驗唱給聽眾。於是,它就這樣看似不經意地,讓每個人的耳朵「愛上」。
1月19日晚,《夢想的聲音》第二季收官,它集合了音樂圈的驚喜陣容:除了羽泉、林憶蓮、林俊傑、張靚穎5位常駐導師,用他們的音樂態度確實「夢想的聲音」,更有英國當紅歌手Charli XCX,及「終極築夢大使」李宇春驚喜獻聲。之前討教成功的鄺氏姐妹、四郎貢布等歌者,也載譽歸來、真誠發聲。
在當下的音樂類真人秀中,《夢想的聲音》以「圓夢」為底色,保持自己的姿態,從小切角,給我們帶來更大的共鳴。
每次聆聽,都是一次聲音的冒險
《夢想的聲音》是一種音樂歷險,在這之中有著太過豐富的情感層次,而每一次聆聽,都是一次全新的體驗。
拒絕中規中矩的重複表達,《夢想的聲音》把音樂的無數種可能都表達出來。這種表達,往往意外,但幾乎每一曲,都有起伏,有溫暖。
活力歌手雨馨選擇了一曲林憶蓮相當經典的曲目《鏗鏘玫瑰》,前半段,雨馨在鋼琴前安靜彈奏,空靈婉轉的聲音,讓人回到原曲中,從不依賴誰的玫瑰,在曠野中的脆弱和驕傲,而後半段力道揚起,「她早已目視前方從來都不回頭看/加快了步伐從不在乎年華已過半」,改編歌詞一上來,就把鮮明的形象立起來。
一柔一剛,剛柔並濟,這樣有衝突感的詮釋,完全顛覆聽眾的預想。
除了討教者敢於面對原唱者經典作品進行符合「自我」的表達外,導師們也在《夢想的聲音》中,帶來了太多奇妙的「意外」。
林俊傑的聲音詮釋,從來都是來去自如的,但在一首《鳳凰于飛》中,卻讓聲音有了「電影感」。他時而講故事,時而又化作戲中人,幾個八度的聲音跨越,完全流轉自如,把曲中「有詩和,有歌應」的調子完美呈現給大家。幾度不散的,不光是他的餘音,更有他用音樂塑造的強烈畫面感,這種「通感」的音樂歷險,恐怕只在《夢想的聲音》中有。
難得的是,這些音樂表達之所以豐富,並不是歌手們為了炫技而有意地進行「布局」,而是為了找到更好的,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唱出對一首歌,一段故事的理解。
因此,不能理解為什麼在一些原本更加溫情的《不死之身》,討教者畢曉鑫加入更有爆發力的音樂元素,在詮釋原本歡快的《日不落》時,品冠選擇以靜制動的「低速」表達。這才得到了個人化的,恰如其分的音樂,才讓音樂既有故事,更有震撼力,才讓每個人找到屬於自己的《夢想的聲音》。
一首歌的時間,唱你的生活
音樂的真正價值是什麼?可能是用一種不需要語言的共通的表達影響別人,甚至是影響時代。
恐怕所有人都很難忘記四郎貢布的一首《也許》,他用它表達對已逝母親的眷戀。
「為了你我能夠/可以什麼都沒有/但感覺都擁有/握著你的手就像握著以後。」四郎貢布的思念,接著「母親」用藏語唱出:「媽媽的寶貝/睡吧睡吧/睡入夢鄉/媽媽陪在你身邊。」這樣的呼應,讓每個人都動容,母子之情,是一種難以言說,無可分割的情感,而當四郎貢布選擇這樣一首樂曲,這樣一種表達方式時,所有人都被帶入了,帶入一個由音樂構建的「夢境」之中,可以感受到那種濃烈的思念和深沉的愛。
這種音樂的傾訴,發自內心的傾訴,是當下,最被我們所忽略的。
另一曲經典的《酒幹倘賣無》,也被羽泉深沉的聲音全新演繹。這首曲子本身就有著強烈的故事性,它講述了退伍老兵啞叔與棄嬰阿美的故事,啞叔辛苦撫養阿美長大,阿美成名後,卻忘了啞叔對她的恩情。青年作曲家時君邁為了「喚醒」阿美,寫了一曲《酒幹倘賣無》,「沒有天哪有地/沒有地哪有家/沒有家哪有你/沒有你哪有我」,寥寥幾筆,把世間最樸實的道理和情感寫得通透。
而在羽泉的改編中,它有了更多的「追問」,有了更強烈的情感,最後「酒幹倘賣無」的往復,則加重了故事的情緒:我們有多久沒有追問自己的「來路」了?
為什麼當下的經典愈來愈少,我們愈來愈難有耐心循環單曲,是因為多數音樂中,缺少與我們生活的關聯,無法激發聽眾去追問歌中的故事,也缺少真實情感的表達。畢竟真正的歌者不是一個表演者,而是一個情感的傳遞者,這種傳遞,只有自己全情投入,才能用一首歌的時間,唱出我們的真實生活。
用執著的音樂表達,做時代記錄者
《夢想的聲音》不光在塑造更有感染力的音樂,也讓我們看到那些真誠的歌者,他們才是時代最執著的記錄者。
在這個舞臺上,我們看到了這些真誠的歌者:四郎貢布、鄺氏姐妹、陳斐、楊溢生、馬世豪、烏拉多恩等一眾年輕的討教者,更有林俊傑、林憶蓮、羽泉、張靚穎、李玉剛、王珮瑜、李榮浩、梁靜茹等導師。
他們共同的特點,是真誠,他們用自己的體驗和聲音表達,完成對時代的記錄。
在節目中,四郎貢布是特別的,他的聲音和所生長的環境本身就有著相當的特色。無論是什麼樣的音樂,他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表達:深邃的聲線,富有民族感的唱腔,個人化的體驗。因此,他用《也許》追憶母親,把《木蘭星》中木蘭的高傲和不畏懼淋漓展現,這些,都來自於他真實的情感。
另一組溫暖的聲音,是鄺氏姐妹,她們始終堅持二重唱的淺淺低吟,用兩個人的聲音溫度曲詮釋她們的體驗。用《生生》述說與至親的離別情愫,又在《老街》中還原了我們兒時對故鄉的記憶:老房子的炊煙,有圖案的門帘,同桌的明星片……這些記憶的細節,都在歌聲中被還原。
讓人意外的是,京劇演員王珮瑜「瑜老闆」在《夢想的聲音》中帶來了一首黎明的《心在跳》。她的唱腔獨特,有京劇的獨特韻味,又加上流行音樂的「時尚感」。她遊刃有餘,不古板的態度,是當下京劇演員的一個生動的「代言」。
其他導師也是如此,林憶蓮對女性情感的捕捉,羽泉對當下年輕人生活和心理的正向表達,李玉剛堅持把民族藝術、傳統戲曲和歌劇等藝術元素加入融為一體,形成自我表達。
在《夢想的聲音》中,我們看到的音樂的多樣性、人物的多樣性、故事的多樣性,更有時代的多樣性,這才是音樂的價值,它是一種語言,更是一種生動的記錄,我們每個人都深處這個被記錄的時代之中。
與其說是一檔節目,不如說《夢想的聲音》是一本時間的輯錄,它用強烈的音樂態度和價值觀,找到快速變革時代中最溫暖的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