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學大幅提高近傳感器、傳感器內計算方法的計算效率

2021-01-12 RFID世界網

據TechXplore報導,香港理工大學的科研人員近日在《自然·電子學》期刊上發布了一項研究,創造性地提出了近傳感器計算(Near-Sensor Computing)、傳感器內計算(Near-Sensor Computing)的方法。


《近傳感器和傳感器內計算(Near-Sensor and In-Sensor Computing)》一文發布在《自然·電子學》上

在傳統的傳感計算架構中,傳感器和計算單元被分開放置,兩者之間存在一定距離。而在近傳感器計算、傳感器內計算架構中,傳感器和計算單元之間的距離大大縮小,甚至趨近於零。

這兩種計算方法能夠將部分計算任務從計算單元轉移到傳感終端(Sensory Terminal),在減少功耗的同時,還能提升算法的效率,從而更好地應對日益增長的數據計算需求。

該文作者、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物理學系副教授柴揚博士在接受TechXplore採訪時說道:「物聯網上的傳感器節點數持續高速增加。到2032年,傳感器的數量將達到45萬億,相當於每秒能生成高達1020比特的信息。因此,有必要將部分計算任務從雲計算中心轉移到邊緣設備,減少能耗和時間延遲、節省通信帶寬並增強數據安全性和隱私性。」

一、什麼是近傳感器計算、傳感器內計算?

隨著接入網際網路的設備數不斷增加,傳感終端和計算單元之間的冗餘數據傳輸量日益增長。在傳感終端附近或內部進行運算能提高數據處理的效率、降低計算功耗,並減少在傳感終端和處理單元間傳輸的冗餘數據。

在題為《近傳感器和傳感器內計算(Near-Sensor and In-Sensor Computing)》的論文中,柴揚博士及其研究團隊概述了近傳感器計算、傳感器內計算的概念。

由於傳感器和計算單元具有不同的功能,它們的材料、內部結構、設計、處理系統往往也不盡相同。

在傳統的傳感計算架構中,傳感器和計算單元通常是分開放置的,兩者之間存在一定距離。而在近傳感器計算、傳感器內計算架構中,傳感器和計算單元間的距離大大縮短,甚至趨近於零。

在近傳感器計算系統中,處理單元(或加速器)位於傳感器旁邊,處理單元(或加速器)可以在傳感器端點執行特定操作。這種計算方法可以提高系統的整體性能,並最大程度地減少冗餘數據的傳輸。

在傳感器內計算體系中,單個傳感器或多個互聯的傳感器可以直接處理採集到的信息。這種方法既不需要處理單元,也不需要加速器,更無須將傳感單元和計算單元整合在一起。

除了介紹了近傳感器和傳感器內計算的概念,這篇論文還將傳感計算分為低級處理和高級處理兩種。

低級處理指的是通過抑制噪聲或失真、數據預處理,從大量原始數據中初步和選擇性地提取有用數據。高級處理則涉及到認知過程的抽象表徵,需要識別出是「什麼」,以及從「哪裡」輸入信號。

二、兩大技術難題:單元集成難、適用範圍小

柴揚博士及其研究團隊目前關注的主要是視覺傳感器。

視覺傳感器採集的數據量巨大,相應地也對計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此前的一項研究中,柴揚博士和他的同事試圖在傳感終端級別執行信息處理任務,並使用光電電阻式開關存儲陣列(optoelectronic resistive switching memory array)來證明傳感器收集的預處理圖像可以提高圖像識別算法性能。

柴揚博士說:「在這項研究之後,我提出了傳感器內的計算方法,這套方法基於新的硬體平臺,能夠以相同或更少的功率同時實現新功能、高性能和高能效。」

然而,近傳感器計算體系和傳感器內計算體系分別面臨著傳感單元和計算單元難集成、適用範圍有限的技術難題。

柴揚博士解釋說:「近傳感器計算體系的一大挑戰便是集成傳感單元和計算單元。儘管單片3D集成技術(monolithic 3D integration)提供了一種提高單元間密度、縮短單元間距離的方法,但其工藝複雜,且存在散熱問題。」



《近傳感器和傳感器內計算(Near-Sensor and In-Sensor Computing)》一文介紹的單片3D集成技術(monolithic 3D integration)

此外,傳感器內計算方法僅適用於特定場景,而且該技術所需的創新材料和設備結構尚還處於開發初期。

三、離實際應用尚有距離

柴揚博士說:「近/傳感器內計算是一個跨學科的研究領域,涉及材料、設備、電路、體系結構、算法和集成技術。」

在這篇論文中,柴揚團隊在提出概念之餘,還提出了傳感單元和計算單元的集成方案。他們的研究成果可能會激發學界各領域進一步的研究,以更先進的製造技術實現上述構想。

儘管柴揚團隊目前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在視覺傳感器上,但是近傳感器和傳感器內計算方法也可以擴展到其他種類的傳感器,如檢測聲音、壓力、汙點、化學,甚至生物信號的傳感器。

柴揚博士談到未來的研究計劃時說道:「我們希望將這套方法擴展到不同的應用場景。此外,大多數現有研究仍停留在較小規模,遠遠未達到實際應用的程度。在未來,我們將增加設備數量、將其與外圍電路連接,從而構建一整套系統,進一步探索如何擴大設計規模。 」

結語:邊緣計算應對爆炸式增長的數據處理需求

隨著人工智慧、物聯網、5G等前沿技術的落地和發展,接入網絡的終端用戶和機器越來越多,整體數據呈爆炸式增長態勢。

面對海量數據的處理需求,中心式的數據處理方式已經難以招架,出現了延遲大、響應慢等問題。

而邊緣計算,作為一項新興計算技術,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銀行轉帳等時間性敏感度高的應用場景。

通過在靠近物或數據源頭的一側進行數據處理,邊緣計算大大地提高了運算效率,降低了能耗。

柴揚博士團隊的這項最新研究成果實質上便是物聯網邊緣計算的一種。隨著越來越多的研究團隊投入相關研究,邊緣計算未來將愈發成熟並逐漸擴展應用到更多場景。

1

相關焦點

  • 港理工最新研究成果:近傳感器/內計算技術大幅提高運算效率
    編譯|智東西 林卓瑋編輯 |  Panken智東西12月23日消息,據TechXplore報導,香港理工大學的科研人員近日在《自然·電子學》期刊上發布了一項研究,創造性地提出了近傳感器計算(Near-Sensor Computing)、傳感器內計算(Near-Sensor Computing)的方法。
  • 科學家發明近傳感器計算與傳感器內計算技術,邊緣計算更「穩」
    針對此,近日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物理學系副教授柴揚發表在《自然電子學》上題的論文《近傳感器計算與傳感器內計算》(Near-Sensor and In-Sensor Computing),創造性地提出了近傳感器計算與傳感器內計算的方法。
  • 港理工科學家發明近傳感器計算與傳感器內計算技術,讓邊緣計算更...
    電子學》上題的論文《近傳感器計算與傳感器內計算》(Near-Sensor and In-Sensor Computing),創造性地提出了近傳感器計算與傳感器內計算的方法。    圖 |《近傳感器計算與傳感器內計算》(來源:Nature)  柴揚告訴 DeepTech,近傳感器計算與傳感器內計算的方法,可減少傳感器終端和計算單元之間的冗餘數據移動。
  • 一種接近量子效率極限圖像傳感器
    (c)圖天線型顏色傳感器,其有效接收光面積明顯大於其物理橫截面積。通過以上三圖對比分析(c)圖明顯更有利於提高量子效率並有實現的可能。 器件機理:筆者選用通過對材料的分析發現,採用高消光係數和高折射率的材料(p-i-n結構,如圖2所示)應用於天線型顏色傳感器中有利於提高量子效率。
  • 基於邊緣計算的大規模傳感器高頻採集系統研究
    多接入邊緣計算MEC是一種在物理上靠近數據生成位置的處理數據的方法,是5G的關鍵技術之一[1]。邊緣計算通過使業務靠近網絡邊緣擴展了雲計算能力,在5G網絡中,被認為是能高效處理大量業務數據,滿足用戶對業務需求的有效技術之一。
  • MCU有AI,傳感器會ML?邊緣計算時代來了
    該智能鞋的傳感器模塊Orphe Core採用意法半導體的傳感器,內部的AI算法能夠梳理用戶行走和跑步生成的數據,提供有關如何提高運動效率的建議,還能記錄用戶的日常運動方式和健康狀況,並關聯到各種健身和保險服務。 等等,傳感器也有人工智慧了嗎?
  • 電流傳感器的測量方法
    電流傳感器測量電流的方法   1,原邊導線儘可能完全放滿傳感器內孔,不要留有空隙。   2,原邊導線應放置於傳感器內孔中心,儘可能不要放偏。   3,需要測量的電流應接近於傳感器的標準額定值IPN,不要相差太大。   4,當欲測量的電流值為IPN/10的時,在25℃仍然可以有較高的精度。
  • 關於近紅外傳感器的SOI襯底技術,你需要知道這些
    和遠紅外不同的是,近紅外(NIR)接近可見光,生成的圖像近似人眼所見,都是靠物體反射成像。因此,近紅外(NIR)這種人眼不可見(不會對用戶造成幹擾),低能耗、精度高這些特性使得它在過去幾年裡徹底革新了機器視覺。iPhone X的面部識別用到的也是近紅外。結構光也就是把近紅外網格投影到人臉上,根據採集到的網格、點陣的扭曲來計算3D模型的結構。
  • 提高無刷直流電機控制性能從傳感器入手三步走
    雖然無傳感器方案可用於檢測反電動勢電流,但是電機啟動性能可能是個問題。 一種替代方案是使用基於異性磁阻(AMR)技術的角度傳感器,這些傳感器既便宜又精確。藉助ARM傳感器,不僅可實現高角度精度,而且可將一個檢測元件和電子電路集成在同一封裝中。這可獲得非常小的傳感器子系統,並且能夠在電機總成內定位傳感器。
  • 葉建山:電化學傳感器發展步入「春天」——訪華南理工大學葉建山教授
    多年來,華南理工大學葉建山教授一直從事納米電化學、傳感器及生物傳感器和電化學分析儀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2001年至2006年間任職於新加坡國立大學,回國後任華南理工大學化學科學學院教授的同時
  • 基於PXA310平臺的溫溼度傳感器設計與實現方法
    在進行溫溼度測量時,單片機需要等待測試結果返回,其方法阻礙了其他測試和操作的同步執行。在嵌入式Linux 系統中,驅動程序將測試任務送入任務隊列,交出CPU 控制權,繼而進行其他實時任務運行,待內核空閒再進入任務隊列完成傳感器的測量,以此提高系統執行的效率和實時性。
  • JITStack講解:什麼是邊緣計算?邊緣計算是靠近數據源的計算基礎
    在 20 世紀 80 年代和 90 年代,由於精益製造,即時製造等受豐田和六西格瑪影響的技術提高了生產率,製造企業的效率卻在不斷下降。近年來,年度生產力平均增長率為0.5%。由於很少有地方可以繼續改進運營,製造業組織不得不尋找新的方法來改善生產,績效和利潤。
  • 揭秘八款創新硬體的傳感器作用 光譜傳感器,3D傳感……
    但是這種方法是用低維信號來計算高維信號的,所以其使用的算法複雜。被動測距按照使用的視覺傳感器數量可分為單目視覺、雙目立體視覺和多目視覺三大類。 (1)單目視覺 單目視覺是指僅利用一臺照相機拍攝一張相片來進行測量。因僅需要一臺相機,所以該方法的優點是結構簡單、相機標定容易,同時還避免了立體視覺的小視場問題和匹配困難問題。
  • 單晶片毫米波雷達傳感器有哪些優勢?
    單晶片雷達片上系統(system-on-chip,SoC)正在成為最受歡迎的新型傳感器之一。其在汽車中的廣泛採用大幅提高了銷量,從而促進了價格的下降。這些精密的IC器件對汽車製造商而言至關重要,對其它應用也同樣有很大的吸引力。
  • 一種基於MEMS姿態傳感器溫度補償方法
    的溫度補償方法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即硬體補償和軟體補償。在實際應用中,為了達到高精度檢測的要求,可以通過測量多組數據進行曲線擬合的方法來實現。  3 姿態傳感器的實驗數據處理  由於各軸的檢測原理是相同的,因此本論文採用x軸的檢測數據進行實驗驗證。主要的實驗儀器有被測姿態傳感器、經緯儀、高低恆溫箱、高精度角度檢測儀等。表1所得數據是未經溫度補償時的實驗數據,即原始數據。
  • 90後科學家回國創業,開發光量子極限傳感器,性能提升數萬倍
    近二十年來,隨著矽微機械加工技術的飛速發展,微機電系統(MEMS)傳感器得到了廣泛應用。一個典型的產品就是 IMU(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即慣性測量單元),它可以捕獲一個物體的加速度信號和相對於導航坐標系的角速度信號,由此便可解算出物體的運動姿態。
  • 90後科學家回國創業,開發光量子極限傳感器,性能提升數萬倍
    近二十年來,隨著矽微機械加工技術的飛速發展,微機電系統(MEMS)傳感器得到了廣泛應用。一個典型的產品就是 IMU(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即慣性測量單元),它可以捕獲一個物體的加速度信號和相對於導航坐標系的角速度信號,由此便可解算出物體的運動姿態。
  • 傳感器熱點:高通發布新型3D聲波指紋傳感器,速度提高50%
    傳感新品 【高通發布新型3D聲波指紋傳感器,速度提高50%,厚度只有0.2mm】 2021年1月11日,高通公司宣布了其第二代3D聲波傳感器。
  • 壓力傳感器誤差補償與標定方法
    壓力傳感器精度高,要求誤差合理,進行壓力傳感器的誤差補償是其應用的關鍵。壓力傳感器主要有偏移量誤差、靈敏度誤差、線性誤差和滯後誤差,本文將介紹這四種誤差產生的機理和對測試結果的影響,同時將介紹為提高測量精度的壓力標定方法以及應用實例。
  • 數據中心加溼系統計算及方法探討【新規範加溼方式對比及計算分析】
    需要對數據中心環境進行加溼,目前數據中心加溼計算及加溼控制方法還存在著一些不合理現象,從而導致了數據中心加溼系統的過度耗能,因此分析加溼系統的計算方法並選擇合理的加溼氣流組織方式顯的尤為重要。如果精密空調機組的表冷器溫度不提高,精密空調機組將不斷的有冷凝水析出並排至室外空間,同時環境中空氣的含溼量逐漸降低,當表冷器的溫度低於環境溫度所要求的露點溫度時,空氣中的含溼量將低於規範所要求的範圍,此時需要對環境進行加溼,工程中可採用溫溼度傳感器和露點溫度傳感器來監控進風溼度的上限和下限,露點溫度傳感器可安裝在精密空調出風口處於監控送風含溼量的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