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蝙蝠,很多人的心裡都會毛毛的。近日,家住連雲港海州區的江女士家裡就來了這樣的「小客人」,而且短短半個月內就連續「光臨」她家兩次,讓江女士憂心不已。
直到現在,江女士提起這件事還是心有餘悸:「幾年前我家曾進過一隻蝙蝠,後來我把它趕走了,也就沒放在心上。可是最近這半個月,蝙蝠兩次闖進我家客廳,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它身上到底有沒有病毒?又是從哪裡進來的?」
事情發生在11月下旬的一天晚上,江女士走進客廳被一個「不速之客」嚇到了。「當時蝙蝠就在客廳裡盤旋,沿著牆角不停地繞圈,還發出恐怖的叫聲。我和老公立刻關上所有的房門,打開客廳的窗戶,想把蝙蝠趕出去,可它突然就不見了,我們翻遍整個客廳也沒發現它。當時因為不想嚇著孩子,所以我們倆都沒敢說。不過那幾天我一直提心弔膽的,就怕蝙蝠在我家的某個角落『潛伏』下來了。沒想到一周後的一天晚上,這隻蝙蝠再次出現了,我們這才成功地把它趕走了。」江女士說。
本以為家裡從此平安了,但是沒過幾天,家裡的老人又在客廳發現了一隻蝙蝠。江女士再也按捺不住了,找來黏土、膠帶等工具,把家裡所有的通風管道和牆面間的縫隙全都封堵了起來。可即便如此,江女士心裡的疙瘩也解不開,她特別擔心,蝙蝠長時間、多次在家裡停留,會不會對家人的健康產生影響?
記者日前諮詢了市野保專家,他們表示此前也曾接到過此類求助,不少市民為此心存疑慮。不過野保專家卻認為沒必要過分緊張。「蝙蝠身上攜帶著超過100種病毒,是公認的高致病性病毒傳播媒介,大家談之色變的SARS病毒、伊波拉病毒都是最早在蝙蝠體內發現的。作為唯一會飛行的哺乳動物,蝙蝠也「連累」了很多野生動物淪為多種病毒的中間宿主,所以大家害怕蝙蝠也在情理之中。」野保專家說,「但是連雲港地區的蝙蝠和大家印象中傳播病毒的蝙蝠存在很大差異,大家無需過分恐慌,而要科學認識。」
根據《雲臺山資源大觀》記載,連雲港地區有記載的蝙蝠種類主要有馬鐵菊頭蝠和魯氏菊頭蝠,這兩種蝙蝠均屬於菊頭蝠科,它們的鼻子周圍有菊花狀皮膜,腹中部呈鞍狀,近吻部成蹄鐵狀,耳之間呈劍狀。白日群棲於巖穴、古屋、古塔、古廟中。暮時出飛,捕食蚊類、蠓蟲、飛蚜蟲、隱翅蟲等。還有一種家蝠,棲於人家附近和牆頭瓦縫間等處,暮時飛出,捕吃各種飛蟲,有冬眠習性,其糞可入藥,稱為夜明砂。
連雲港市境內的蝙蝠通常生活在建築物的孔洞和縫隙中,晝伏夜出,有冬眠習性,一般不會和人接觸,也不會影響人的正常生活,不去驚擾它們是最好的。如果市民確實受到了蝙蝠驚擾,影響了日常生活,或者蝙蝠闖入家中,市民最好不要徒手捕捉或驅趕,以免被咬傷。(記者 袁春梅)